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1:30
古人常说的弹琴是指什么琴?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有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明:潞王中和琴。
物琴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现存的南北朝至清代琴谱有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由此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改为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到了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沿续至今。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大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就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古时,人们用琴、棋、书、画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如摔琴谢知音的俞伯牙、作《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等。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由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的不同,琴人还分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古琴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1:44
古代刑罚中的重罪要诛九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诛十族又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的宗法社会。诛九族的刑罚思想就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在封建统治者看来,灭族是最有效果、最有威慑力的刑罚。秦始皇登基后开始实行"族诛"的酷法,后经历代帝王的丰富和完善,族诛从起先的"夷三族",逐步上升到五族、九族。据清初学者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卷一记载:"(诛)九族始于隋炀帝。"《唐六典?注》提到:"(炀帝)末年商:奴隶受刑陶塑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辕裂枭首,磔而射之。"这大概是诛九族最早的案例记载了。九族是指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九族是父族四,即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一家及岳母的娘家。
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但明朝甚至出了一桩"诛十族"的大案。起因是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因此不但株连九族,还加上了朋友和学生,被诛十族。此案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后世便常用"十族"一词指代此案。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2:00
古代的刑罚都有哪些?
商:刖刑奴隶守门鬲中国从夏商周时期就制定了严格的刑罚制度,最基本的是五种,称为"五刑"。早期的奴隶制五刑和后期的封建制五刑有较大的区别。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随后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当然,这两种五刑制只是对古代刑罚的一种概括,不能完全包纳古代的刑罚。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剕(刖)、宫、大辟。墨刑,又称黥刑,就是在罪人的面额上或额颊上刺字涂墨,这是最轻的一种刑罚。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剕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脚趾或脚的重刑。宫刑,又叫腐刑,就是割掉受刑人的生殖器官,男性为去势,女性为幽闭。这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大辟,就是死刑的总称。除了砍头,还有车裂(五马分尸)、汤镬(将人煮死)、腰斩、凌迟及弃市等多种死刑的方式。
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到了隋唐正式成为法定刑罚。笞是笞打,刑具用小荆条拧成,到了清朝则用竹板做成。这种刑一般打臀部。受刑的轻重和行刑人有关,可以徇私舞弊。笞分为五种等级: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杖,用粗荆条拧成,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击打部位是背、臀和腿。徒,是强制犯人劳役的刑罚。分为五等: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唐朝不附加杖刑,而宋朝则加脊杖。流,就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隋的流刑分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分别劳役二年、二年半和三年。唐朝则各加一千里,但劳役时间减少,都是一年。死,就是死刑。隋唐之后一般是两种:绞和斩。宋元明清还加上了凌迟。明清加枭首。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2:15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以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2:33
为什么人们称黄河是九曲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的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的蜿蜒曲折。
黄河上游是我国藏族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
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百家姓》中"赵钱孙李"按什么顺序排列?
姓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百家姓》是宋代编写的收集姓氏的一部书籍,它集合姓氏为四言韵语,四字一行,八字一韵,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古代的蒙学课本。《百家姓》首行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个排列顺序是有一定依据的。宋朝王明清写的《玉照新志》中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百家姓》的顺序是依照当时皇权统治者的姓氏排列的,受到了权势地位的影响。宋代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以赵姓便成为《百家姓》中的第一位。宋代建国之初,尚有在浙江称王的吴越王钱俶,以及定都金陵的南唐后主李煜,所以钱、李二姓在姓氏排列上居前位。据说编写《百家姓》的作者是浙江钱塘人士,所以他就将吴越王钱俶正妃的孙姓排于南唐皇帝李姓前,于是便形成"赵钱孙李"的顺序。而接下来的"周吴郑王"均是钱俶其他后妃以及他父亲后妃的姓。
依照地位来排列姓氏,是古代习尚。古人非常重视姓,它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以,姓氏排列顺序决不容马虎。唐朝时期,朝臣编撰《氏族志》时曾将旧日大族"崔、卢、李、郑"排列在前,就惹得唐太宗很不开心,最后只好以官爵高下重作排列。
宋代编著的《百家姓》是否只记录了一百个姓?中国大概有多少姓氏?
目前发现最早的印刷本《百家姓》是在元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它的编著时间却不在元朝,据说《百家姓》是宋初杭州的一位教书先生编写的,最初只是供上私塾的孩子用的初级课本。
《百家姓》名不副实,并不是只记录了一百个姓,"百家"一词并非确称,而是泛指。《百家姓》因为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故而所记姓氏数目不同。最常见的版本记有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最后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共有472个字。
中国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几乎都有一番来历,蕴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从古至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个姓呢?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说法。随着姓氏的产生,古代姓氏之学逐渐兴起,有关姓氏的著作也层出不穷。如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唐代官修的《氏族志》、宋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明代吴沈等的《千家姓》等书籍,这些都为今天的姓氏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根据这些书籍记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姓氏可达一万个之多。
现在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姓氏研究,不断有新的说法问世。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2:54
"百科全书"的说法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百科全书"的说法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中国古代有百科全书吗?可以称得上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是"类书"。类书这个名称虽然出现在宋代,但类书很早就有了。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精力再好,也不可能读完。因此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为了更方便地掌握群书内容,命人"撰集经传,随类相从",也就是分门别类地从现有典籍中抄录资料,纂成《皇览》一书。但很可惜,这部书约在隋朝末年散失。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但已故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认为,类书的源头要追溯到《尔雅》。这是汉初学者整理的儒家经典,将对典籍的注释分为训诂、名物等内容,分类纂录在一起,成十九篇。《尔雅》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后世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参考书。
到了唐代,类书的编纂更见繁荣。保存到今天的,有魏征的《群书治要》五十卷,虞世南的《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一百卷,徐坚的《初学记》三十卷。《艺文类聚》最出名,价值也最大。宋代国力虽不如盛唐强大,但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类书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北宋太宗朝敕修《太平御览》和真宗朝敕修《册府元龟》,都达一千卷。南宋王应麟以个人之力编修的《玉海》,也有二百卷。而跟明清两朝相比,唐宋类书在规模上又显得微不足道。明成祖朱棣令解缙主持编修的《永乐大典》,长达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清康熙、雍正年间修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有一万卷。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两部书,以见古代类书之一斑。
《永乐大典》按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献内容,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编辑,六年完成。嘉靖、隆庆间,依永乐年所缮正本抄写副本一部。《永乐大典》的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清代,其副本也多散失。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大多付之一炬;没烧毁的,则尽遭劫掠,有的还流失海外。1960年,中华书局将历年征集所得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但仅占原书的百分之三。因此,至今完整保存的《古今图书集成》更显珍贵。这部书"汇编"下有"典",典下有"部"。全书有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我们可以想像它内容的丰富。
最后要说明一下,传统类书与现代百科全书之间毕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编纂方式不同。类书的目的是分门别类地辑录资料,是原始资料的汇集;百科全书是对已有知识的加工、整理和浓缩,反映了编纂者的知识水平。二,编排方式不同。类书是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类编排来反映原始资料之间的内部联系;百科全书则是以条目的字顺进行编排,条目之间通过索引反映内部之间的联系。三,内容不同。类书一般侧重于文史资料,而百科全书以反映人类全部知识为己任。四,后期工作不同。类书编纂完成以后,一般很少进行补充或修订;百科全书则有连续修订制度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此外,百科全书有完备的索引体系,部分条目有参考书目指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等,都是类书所不具备的。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3:18
《四库全书》是类书吗?
《四库全书》不是类书,如果要分类的话,《四库全书》应属于丛书。
"丛"有聚集的意思,因此丛书就是指依照一定的原则,将原本单独流传的书籍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中国丛书的编纂始自宋代,盛于明清。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公认的丛书之祖。明代丛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形态、不同内容的汇刻书籍。到了清朝,丛书编刊进入全盛时期。从朝廷官修巨帙的《四库全书》,到民间个人编撰的丛刊汇编,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丛书与类书有共同点,都是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貌呈现,不允许臆改篡乱。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丛书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各自独立;类书则是从各书中选抄材料,分类编次。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国力鼎盛,在致力"儒藏"的士人推动下,为保存文化典籍,乾隆皇帝决定修纂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立了四库全书馆,由皇六子永 统领,官员多达三百六十人:总裁于敏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馆臣有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鼐等著名学者。这以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按征集、整理、抄写、校订四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四库全书》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其名,列入"存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据写定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约三万六千册;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共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以后,《四库全书》又经多次修订,并先后抄成七部,分别藏于北方四阁--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南方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四库全书》伴随康乾盛世的余光,在宁静祥和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随后,饱经战火摧残,厄运接连不断。首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是江南三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兵舰攻陷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损失了一部分。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镇江金山,文宗阁与所藏《四库全书》全部被焚。太平军又进克扬州,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也被付之一炬。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文澜阁虽存而栋宇半圮,阁书星散。文澜阁《四库全书》后虽历经数次抄补,基本复原,但又屡经迁徙,今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北方四阁,首先遭殃的是文源阁《四库全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焚,文源阁《四库全书》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四库全书荟要》化为灰烬。文渊、文津和文溯三阁《四库全书》虽完好保存至今,但都已阁书分离。文渊阁《四库全书》1931年被运出故宫。先是全部运往上海,此后又辗转于重庆、南京等地,最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上世纪八十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曾在辛亥革命后一度运至北京故宫保和殿存放,1925年运回沈阳。1966年移交当时的"战备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收藏,保存至今。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3:39
"汗青"、"汗颜"都与"出汗"有关吗?
"汗青"、"汗颜"、"汗牛充栋",都与"出汗"有关吗?
这几个词里的"汗"字还真是都与出汗有关。古人怎样理解"汗"呢?《说文》中对汗的解释为"身液也";《素问?评热病论》中则认为汗者,精气也。
"汗青"一词最早出现在秦代。汗青里的"汗"是指青竹被火烤后冒出的水珠,就像人出汗时一样。"青"则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这里指青竹的颜色。在纸张普遍应用之前,上古时代的人们是用竹板来记录事情和文章的。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这道工序就叫"杀青"或"汗青"。到了秦代,人们开始用毛笔在竹板上写字,所以定稿的时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直接写字就行了,这一道手续也沿用习惯叫"杀青"。将写好的竹片串连在一起,即为竹简。因此"汗青"就成了竹简代名词,并引申为史册的意思。
"汗颜"里的"颜"就是脸的意思,汗颜最初的意思就是额头鬓角流汗的状态,如唐代韩愈的《祭柳子厚文》中提到:"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后世则用汗颜来形容羞愧的样子。
"汗牛充栋"出自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是说为"春秋"作传的著作非常多,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则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著作或藏书非常多。我国古代的图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应该是竹简图书。在此之前,无论是记录在甲骨上还是金属上、石头上的文字,大多都带有档案性质,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则篇幅有限,二则阅读、携带都很困难。因此汉代之前的人们选择了竹子作为新的文字载体。而后,随着纸张的普及,竹书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竹书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成为"册","册"字就是竹简被穿起来的象形。册也称"编",又写作"篇",用丝绳编的称为丝编,用皮绳编的叫做韦编。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便成为一卷,长文则可以分为多卷。篇、卷、册这些量词沿用至今。很多与竹书有关的字如书籍的"籍"、账簿的"簿"等,也都使用了竹字头。
历史上关于竹简发现的故事很多。汉武帝末年,鲁王刘恭为扩张宫室而拆毁孔子故居时,从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大批竹简。据说这是孔子后人为了逃避秦始皇焚书而藏在这里的。西晋武帝时,河南汲县有人在盗掘魏襄王陵墓时,从中发现了十几万根竹简。经过当时学者的努力,从中整理出《竹书纪年》、《国语》等十六种图书。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战国之前竹书的实物,近百年来考古发现的都是汉代以后的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了近五千枚竹简,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部失传了一千多年的珍贵典籍《孙膑兵法》。
汉语中有许多与竹书有关的典故,《史记》所记载的"韦编三绝"便是一例。它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都断了三次。成语"学富五车"则来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因为竹书体积较大,所以说惠施有五车竹书,应该不算夸张吧。还有其他成语如罄竹难书、断简残编等等,也都是因竹书而言的。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3:56
"大学"一词古代就有,它的本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大学吗,是怎样的?"大学"一词由来已久。它的本义,一是典籍之名,一是国家最高学府。作为典籍,《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的一篇,汉以后,与《孟子》、《论语》、《中庸》并称"小经",有单行本流传。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特别推崇这四部书,称其为四子书,简称"四书",他精心撰成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是宋以后读书人获取功名的必读书。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就是"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大学是19世纪末才正式出现的。这之前,中国传统社会也有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官学由政府设立,私学由私人创办。官学有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州郡县学,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等。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和研习经典、历史和道德方面的内容,但同时也设有专科教育,如医学、律学、算学等。
西周时"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所垄断。到了春秋时,私学逐渐兴起,至战国时,已颇具规模。秦代以后,私学与官学并行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学的影响较官学更大,因为私学不仅比官学普及,而且更持久,受朝代更替或其他政治变动的影响要小得多。宋代出现的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以研究、讨论和讲学为要务,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研究生院。相对于官学,书院具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和自治权力,更加偏重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而不以培养官僚、参加科举考试为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传统书院是一个以人文学术的教学和研究为要务的自治学术团体。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4:12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怎样的?
书院主要是私立的,也有官办的,是供人读书与讲学的处所,一般有专人主持,掌教者称山长、山主或洞主。这种教育形式起于唐末,盛于两宋,特别是南宋,到清代渐趋衰落。宋代的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两朝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有据可考的较早的私人书院是唐贞观时的张九宗书院。宋代有六大著名书院,分别是: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明代最负盛名的要算东林书院。
岳麓书院藏书楼书院的主要功能是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与以太学为代表的官学教育风格迥异。一,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二,以书院为基地自由讲学,注重学术研讨。三,学生自由择师,不受家庭出身及籍贯等的限制。四,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五,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4:33
"博士"并不是"舶来词",与学位有关吗?
如今,"博士"一词在我国代表着最高学位,很多人以为它是从英文Doctor翻译而来,其实并不是这样。"博士"一词是中国本土词汇,而且历史悠久。"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作为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徐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博士主要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有机会潜心读书治学,所以学识渊博。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到了汉文帝时,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皇帝"这个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还是由秦时的博士所议定的。
"博士"在古代是专备皇帝咨询的文官,兼管教育和学术。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采用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隋唐之前采用征拜和荐举的办法来选拔博士,不需要经过层层考试,著名的汉儒董仲舒,便因学识渊博而在景帝时被举为博士。
古代还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太常博士"(精于礼仪的人)、"太乐博士"(通晓音律的人)等。后来还出现了"茶博士"的称呼,这是套用博士的职衔称呼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茶博士"一词始见于唐代《封氏闻见录》:"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这些茶馆堂倌不但茶艺高超,有许多绝活,还由于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而见识广博,因此被茶客誉为"茶博士"。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关于"茶博士"的描写。
到了近代,博士正式和学位挂钩,其官职之意已经消失。
古代的"学士"是否比"博士"的等级低呢?"学士"是官职还是学位?
现代学位中次于博士的便是硕士,再次是学士。古代的硕士意谓硕学之士,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如韩愈《祭马仆射文》:"擢亚秋官,朝得硕士。"但硕士却只是一个名词,并非指称学位或者官职,和"博士"指称官职不同。
与"博士"用法较为接近的倒是"学士"。学士也是一种官职。南北朝时,学士是编纂撰述的官员。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翰林学士院,掌起草诏书,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诗人李白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学士本是文学儒生的泛称,后来随着各类机构的设置而成为一种差遣职,如唐代有弘文馆、崇贤馆、集贤院等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的学士也是差遣职,本身并无秩品,都带本官,上自尚书(三品),下至校书郎(九品),均可充任。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了皇帝的私人顾问,很多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中选拔的。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到了清朝,内阁、翰林院皆有学士之官。内阁大学士是文臣的最高官职。翰林学士也因为接近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而优待厚遇,较易升迁。
相较而言,自从"学士"在宋代有了品级之后,倒是一直高于"博士"。宋代国子、五经博士仅为正五品,而翰林学士却是正三品。到了清代,内阁大学士更是文臣最高官职,远远高于博士一职,不像现在的"学士"却比"博士"低两级。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4:47
"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
"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怎么"老夫子"倒是对读书人的戏称呢?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夫子"这个词,当时的夫子是对男子的敬称。如《尚书》中"夫子勖哉"就是这种意思。因此,《论语》中的孔门弟子就用"夫子"一词来尊称孔子。随着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夫子也成了对孔子的特指。又因为孔子著书教徒,堪称教育的楷模,被后世誉为帝王之师,所以后世就沿用"夫子"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在夫子前面加个"老"字,形成的"老夫子"一词,本来也是对老师的尊称。明代门生对座主就尊称为老夫子。老者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受尊重的,称老师为"老夫子"有表示尊敬甚至有些奉承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在后世就转为谀称或者戏称。人们开始用老夫子这个词称呼那些读死书而且思想陈旧的人,含有讥讽之意。比如《牡丹亭》中的陈最良,就堪称是腐师的典型。近代,老夫子一词的讽刺意味更强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5:03
孔子都有哪些称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教育、思想等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儒家思想的创始者。传说孔子的父母曾在尼丘山(即今曲阜东南的尼山,史书上也称尼丘山)求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而且孔子一生下来,头顶中间低四边高,很像尼丘山,因此为他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指排行第二,因为他还有个哥哥叫孟皮。"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所以后来人们称他"孔子",又称他"尼父"或"仲父"。孔子像孔子生前虽然以博学多识而著称,但在政治上却多次碰壁,后半生致力于教学。孔子的学生非常尊重他。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虽然对孔子的学说褒贬不一,但荀子已称孔子为"圣人"。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有些汉儒甚至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其后历代对孔子的封号颇多。公元元年,西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封他为"文宣公";宋真宗谥他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帝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圣先师"。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5:24
"豆蔻"为何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少女?
"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为何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少女?豆蔻花人们习惯称十三四岁是女孩子的豆蔻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风尘女子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原来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后世吟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种寓意。
古代女子的年龄有什么特殊叫法?
古人对人生中各个年龄段分别有特殊叫法,女子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因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髫。
十三岁左右为豆蔻年华,取唐代诗人杜牧诗中之意。
十五岁为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起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十六岁是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因为"瓜"字可以拆分为两个"八"字,二八十六,所以指十六岁的女子。女子到十六岁的时候,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摽有梅》,摽梅的原意是指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世比喻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二十岁被称做桃李年华,意思是说这个时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二十四岁被称为花信之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春天多风,刮过二十四番花信风后才会进入到夏天。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5:37
古人为什么称日本为"扶桑"?
扶桑是古书里记载的一种树名,在《山海经》里最早提到这种树。传说中,太阳出于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时也用"扶桑"指太阳。据说扶桑树最高可长达四十多米,叶子略像桑叶,春季花朵与叶同放。喜欢阳光,多生于山麓河谷,秋叶鲜红。汉唐时人所认为的"扶桑树",多指这种巨树。扶桑还是古书中记载的一个国名,《梁书?扶桑国传》中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史书上还说扶桑国人以扶桑果实为食,以树皮绩布为衣,以扶桑皮为纸。扶桑国按照方位来说,约相当于日本,因此后世就用扶桑作为日本的代称。
从"日本"的字面意思来看,"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义;以"日本"为名,就寓有太阳、太阳树本根之所在的意思。在日本岛上的古代列国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称的国名或族名,这正是以太阳所在的神树之地而自命。日本人的这种观念,反映出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种宇宙结构观念。
日本的古称--倭国
《抗倭图》(部分)韩剧《大长今》中称呼日本人为倭寇,熟识历史的人都知道明代亦有此称。这种叫法和日本的古称有关。古人称日本为倭国,亦称倭奴国,而"寇"则是对于盗匪或侵扰国境者的泛称。
称呼日本人为"倭"、"倭人",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泛称。这个说法首见于《山海经》,其后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这可能就指以日本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倭国和中国建交很早,早在汉代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但是一般认为,"委(倭)奴国"只是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后来为了称代方便,将日本简称为"倭",到了646年大化革新后称"大倭国"。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5:51
"青楼"一直都是指妓院吗?
现在青楼的意思是指妓院,与窑子和红灯区的意思一样。可是,"青楼"的原意可不是指妓院,而且和妓院压根没有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青楼最早是泛指豪华精致的楼房,所以汉末三国时的曹植有诗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古代帝王的住所,往往用青漆粉饰楼阁,所以青楼也指帝王住所。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可见"青楼"原先亦指帝王之居。要是那时有人敢用青楼指妓院,可是要冒大不韪的。
后来,妓院和娼家有了关系。最早称妓院为青楼的记载可能要算南北朝时梁代刘邈的《万山采桑人》一诗,内有"娼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之句。句中的"青楼"恐怕就是因袭前人而误传。此后的文人墨客们便以讹传讹,皆称妓院为"青楼"了。杜牧有诗就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的青楼就有妓院之意。
既然青楼是以颜色命名的,那么红楼又是怎么来的呢?红楼跟青楼相似,也是以颜色来命名的,而且也跟女子有关。
红楼最早指华美的楼房,后来常指富家女子居住的地方。在这一点上,红楼与青楼有所相似,都是指女子居住的地方,但居住者的身份可是天壤之别了。红楼是大家闺秀住的地方,青楼却是娼家妓女之所在。红楼一词频频出现于古典诗词之中,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诗曰;"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可见二词虽然都是说楼,但是颜色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含义了。
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红楼就有这种特殊的含义。《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人改作此名,就是涵盖发生于红楼的故事。后来不断有人续作,有《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续书。现在我们所说的红楼常常是《红楼梦》的简称。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6:07
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明作为节气,在汉代完备的二十四节气中就已经出现,它的具体日期是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日。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就是"清净明洁"的意思。由于清明最早是节气,所以清明习俗中有农时方面的活动,如"暖蚕种""祀蚕姑"等,古人认为清明是预祝蚕事的吉时。由于清明的时间一般在寒食节后二天,所以,清明作为再点火的日子的重要意义就凸现了出来,清明逐渐从节气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扫墓本来是寒食节的习俗。其实,墓祭自古是不合礼制的,但在民间一直很流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孟子》中就曾经提到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品的故事,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已十分盛行。直到唐代玄宗开元年间,寒食扫墓才成为法律承认的"五礼"之一,《唐六典》中也有寒食给官员放假以便扫墓的规定。宋元时期,寒食和清明仍是两个分开的节日,各有各的习俗,寒食的主要内容是扫墓和荡秋千,清明的主要习俗是折柳插门。但到了明清,寒食和清明逐渐合而为一,扫墓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了。
清明节日的习俗还有拔河、蹴鞠、斗鸡等等。清明节的春游也是与寒食扫墓分不开的。寒食春游从唐代开始转盛,人们扫墓之后顺便去游玩成了惯例。宋代的清明春游更加流行,甚至有不扫墓而专程出来春游的。到了明清时代,踏青、春游就成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了。
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与清明本来是毫不相干的。寒食是有着远古生活遗迹的冷食与改火的节日,而清明本是节气的名称,直到唐宋时才正式成为一个以敬祖为中心的节日。说到寒食的起源,就一定要说介子推被烧死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追随亡命的公子重耳十九年,在流亡之时,介子推曾在断粮时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充饥,帮助重耳度过了难关。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但他在封赏大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便隐居在山西介休山中。后悔的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在喊不出介子推的情况下,他下令放火烧山,希望逼迫介子推背母出山。结果介子推宁可抱木烧死,也不愿出而为仕。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这天称为"寒食节(禁烟节)"。
不过历代学者并不认可这个传说,因为这个传说并没有见诸于《左传》和《史记》,而是直到汉代才有记录的。现在普遍认为,寒食的来源与乞雨和改火的习俗有关。元代以后,随着寒食与日期接近的清明合成一个节日,寒食禁火的习俗也逐步绝迹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6:24
故宫被称为"紫禁城"与"紫色"有关吗?
紫禁城的"紫"其实和颜色无关,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紫微垣由十五颗恒星组成,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古人认为紫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宫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宫。又因为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紫禁城太和门与内金水桥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实的"禁区"。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皇权尊严和自身的安全的考虑,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在宫殿重重,楼阁栉比之外,还围以十米多高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明清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和警卫人员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
紫微星是紫色的星星吗?为何紫微星和皇帝有关?
清:广东佛山年画《紫微正照》紫微星是天上重要的星宿之一,但并非是紫色的。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官。"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是以北极星为中枢的星群。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自然应该是天下的中心,以感应上天。由于天子率领朝臣、治理天下,暗合着紫微星位居中央,为群星拱位的天象,因此古人用紫微星代称天子。甚至皇宫和皇城的建筑方位分布也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来设计的,比如太微垣南有三颗星,为了与此呼应,就在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宫室的这种安排,符合古人对于天文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紫微星的重要地位。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6:42
随便开口说话叫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人们常把随便开口说话叫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东西?"信口雌黄"这句成语是指有些人不顾事实地随意批评或者乱说。"信口"二字容易理解,就是是随口的意思,但是"雌黄"又是什么呢?
雌黄是一种橙黄色的矿物,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多有珍珠光泽,可用作颜料。古时写字用的纸多是用黄檗染成的,据说用黄檗染纸可以防虫蛀,因此古时的纸往往略带黄色,所谓"青灯黄卷,面壁苦读"就是指此。现代人写错字了可以用涂改液修改,与此相似,古人写错字时就用雌黄把错字涂掉后再写。宋人所作的《遁斋闲览》上记载"……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
"信口雌黄"这个成语源于《晋书?王衍传》。王衍是东晋人,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他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而是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玄理,和人清谈时手里还拿着麈尾拂尘。他侃侃而谈时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但即便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地随口更改。于是当时的人们都说他是"口中雌黄"。李善注引晋孙盛的《晋阳秋》说:"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后人就因此将不顾事实的随意批评或乱说称为"信口雌黄"了。
雄黄是什么?
《白蛇传》可以说是流行最广的传说之一。其中有一段讲到,端午时节,白娘子喝了许仙的雄黄酒,结果现出了蛇的本相,把许仙吓坏了。这么厉害的雄黄究竟是什么呢?它跟雌黄又有什么关系呢?
雄黄和雌黄都可以被称作鸡冠石,古人之所以将两种矿石起名为"雄黄"和"雌黄",就是因为它们常常共生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一对"矿石鸳鸯"。雄黄因为"生山之阳,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雌黄则因为"生山之阴,故曰雌黄"。雄黄的化学成分是AsS(硫化砷),为桔红色,有光泽,透明到半透明。雌黄的化学成分为As2S3(二硫化三砷),常呈柠檬黄色,有光泽,透明。二者都是提炼砷和硫的重要矿物,是古代炼丹、制火药的重要原材料。
雄黄,除了可以制作烟火、染料、农药、提炼硫与砷外,中医还将其入药,用于解毒杀虫。雄黄味辛、苦,性温,但有毒。古代民间用它做成雄黄酒在端午节杀虫,就是利用了它的毒性。现代研究表明,服用雄黄酒并不科学,如果经常少量服用雄黄酒,会引起慢性中毒,对人体极其有害。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6:58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与黄河相关的词语还有"黄河清,圣人出",为什么水清圣人就出现了?
南宋?马远《黄河逆流》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还用"河清海晏"来形容天下太平。难道天下太平、圣人出现,真的与黄河水的清浊有关吗?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上游穿行内蒙古时流经高原峡谷,水质较清。而黄河中游流至陕西、河南时,穿行黄土高原,泥沙含量骤然增大,于是水色变得浑黄混浊。此时的输沙量和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流中居于首位。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就是基于黄河水流浑浊,难以洗涤尘垢这一现象才得以流传。
正因为黄河水浑浊,很少清澈,古人才说"河清难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认为黄河水清,时久难待。但是在某些特殊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黄河水质有时也会变得相对清澈。这在热衷"天人感应"的古人眼中,自然而然地被视作祥瑞的征兆,预示着天下升平。故此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将黄河水清看作是天下太平、圣人降世的预示。
黄河水清是千年难遇的事情,因此"黄河清"也被用来比喻难得一见的事情。《宋史》记载,包公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且不苟言笑,使得当时权贵忌惮不已,所以时人戏称:包公笑比黄河清,以此比喻难得一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