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5:36

古人是用什么做洗涤剂的?


我们现在用肥皂等洗衣物洗澡,古人是用什么做洗涤剂的?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写长姐儿洗去手上的烟油气味时,有这样的描写:"洗了又洗,搓了阵香肥皂、香豆面子,又使了些桂花胰子、玫瑰胰子。"把当时有钱人用的洗涤剂都用遍了。这部小说成书于清道光年间。那时候就有"香肥皂"?莫不是西洋传进来的?这可就难说了。因为"肥皂"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古人最早用草木灰做洗涤剂。《礼记?内则篇》说:"冠带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带子脏了,就和着草木灰洗。这是因为草木灰中的碳酸钾能去除油污。又据《考工记》记载,古人为使丝帛柔软洁白,将丝帛用草木灰水沾湿后,放入贝壳烧成的灰(古人称之为"蜃"),加水浸泡。这是因为草木灰水和贝壳灰可以发生反应,产生强碱--氢氧化钾。汉人已经知道用天然石碱洗涤衣物了。金人又在石碱中加入淀粉、香料,制成锭状出售。明末,北京开设有专门出售人造香碱的铺子,其中"合香楼"、"华汉冲"等一直到解放初年还在销售盒装桃形、葫芦形玫瑰香碱。
除了香碱,古人更多使用皂荚洗涤衣物。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街市上有一种橘子大小、用皂荚粉做成的圆团团,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它的名字:肥皂团。肥皂团放入水中,能发泡去污。后来,从西方传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涤剂,就也叫"肥皂"了。
那么"胰子"又是怎么回事呢?南北朝时,贾思勰已经提到用猪胰去垢。唐代"药圣"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有一个配方:用洗净的猪胰,研磨成粉状,加豆粉香料做成颗粒。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后来人们又把胰子和香碱合在一起,做成汤圆大的团,这就是《儿女英雄传》中所说的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5:54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现代肥皂的?


现代肥皂的制作工艺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中世纪以前欧洲人制造肥皂的工艺与中国人的方法并无本质不同,原料都是天然碱和油脂。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缺少天然碱。巴黎科学院悬赏一万二千利弗(法郎旧名),征求纯碱制造方法。有个叫勒布朗(1742-1806年)的人,赢得了这笔奖金,成为制碱工业奠基人。用人工碱制造的肥皂,物美价廉,逐渐占领了市场。19世纪后期,英国人在中国开办最早的"洋皂"工厂。光绪年间,开始有中国人尝试生产"洋皂",结果只制作出流质肥皂,没有成功。近代著名化学家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于光绪六年(1880年)到巴黎参观了两家肥皂厂,并详细记录了肥皂制作工艺。1912年,原本在美国学农的穆藕初改学肥皂制造,两年后回国,打算创办自己的肥皂厂;但面临重要原料被外国公司垄断等严酷现实,只得放弃。
也就在同时,有个叫方液仙的人为生产肥皂暗自努力着。1912年,他以一万元资本起家,在上海办起一爿小作坊;这便是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前身。1920年,屡经挫折的方液仙最终研制出物美价廉的国产剪刀牌肥皂。不料,英商利华肥皂公司立刻抢先注册剪刀牌商标。方液仙只好将自己已经打响的肥皂品牌更名为"箭牌"。虽然好事多磨,但中国人毕竟生产出了自己的肥皂。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6:10

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人是谁?


垂帘听政简称"垂帘",是指封建时代由女后辅佐幼主临朝听政,在殿上宝座前用帘子遮隔,处理国家大事。女后归政叫"撤帘"。提起垂帘听政,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慈禧太后,没错,她把持朝政长达四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时间最长的人。但是,垂帘听政从何而来,谁又是始作俑者呢?
其实历史上早有女主临朝称制,但是"垂帘听政"中的"帘"恐怕是唐代武则天的发明。根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自从诛杀上官仪后,高宗每次临朝,则天皇后都垂帘于御座之后,参与处理国家大小政事,人称"二圣"。当然,怀有野心的武后并未满足于"垂帘",她最终突破了这道帘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女皇帝。
女性临朝听政要垂帘,缘于古代女子的特殊身份以及地位。古代女子必须恪守封建闺律,注意一言一行。她们平常不便抛头露面,严格遵守男女授受不亲。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是必须要遵守这些对女性的特殊要求,不能轻易让男子窥见。因此在辅助幼主处理朝政时,需要在殿上宝座前用帘子遮隔,实行"垂帘听政"。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6:26

女主临朝称制是从谁开始的?


封建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往往需要皇后或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这被称作女主临朝称制。"王言曰制",称制自然就是皇帝应有的权力,历史上最早"临朝称制"的女主可能要算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芈八子,她为日后有野心把持朝政的后妃们开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芈八子是秦惠文王来自楚国的姬妾,芈是楚国的国姓,而八子是她的封号。八子的地位不高,在当时秦国后宫的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中,居于中下游。因此,在秦惠文王身后,她和儿子嬴稷就在皇后和新君秦武王的合谋下,被送去燕国当了人质。三年后,秦武王死于意外。芈八子在燕国的支持下,果断地联络了自己的异父弟魏冉拥立嬴稷回国,经历了三年的"季君之乱",终于使嬴稷登上了王位的宝座,成为秦昭王。她也因此成为"宣太后",并在秦国临朝称制了四十一年。在她统治期间,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为她的玄孙嬴政统一六国积累了实力。
大一统王朝中首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是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她在儿子惠帝死后正式临朝代行天子之权,是当时西汉真正的掌权者。在她执政的七八年中,史书中直接以"高后某年"记事,《史记》《汉书》等正史也为她专门立了帝王资格的"本纪"。吕后的执政生涯也算成功,她虽然扶植诸吕,对待朝臣心狠手辣,但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为其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6:39

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日晷。据记载,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日晷需在阳光下使用,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时刻。遇上有风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古代诗文中常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如贾岛的"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等。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7:02

为什么古人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洞房"一词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楚辞?招魂》有句云"姱容修态,洞房些",意思是幽深的内室里,满是面容姣好、仪态优雅的女子。这里的洞房指的是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
从幽深的居室到新婚的卧房,洞房的词义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两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洞房,沿用的仍是《招魂》中的本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据说是为失宠的陈皇后写的。武帝答应她傍晚会来,可是天色已晚,却仍不见踪影。她只得"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此外,洞房还常常与高堂连用,如"高堂邃宇,广厦洞房"(《盐铁论?取下》),"居则广厦高堂,连闼洞房,下罗帷,来清风"(《新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洞房仅限于在宫廷闱苑中使用,所指大都是王宫贵族们富贵奢华的居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洞房仍旧高高在上,与普通人的婚姻无关。陆机《君子有所思行》中有"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一句,仍然是极写奢华的。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此处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却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从唐代开始,洞房频频被用来指代男女欢爱的处所,借以描叙"闺情"。此时的洞房终于走出了宫廷贵族的高墙,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沈佺期《古歌》),"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为君裁舞衣,天寒翦刀冷"(无名氏《墙头花》),"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乔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证。但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从盛唐到中唐,洞房渐渐由它的本义生发开来,引申为新婚卧房。比如"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刘禹锡《苦雨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顾况《宜城放琴客歌》),还有朱庆馀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闺意》)。此后,洞房就慢慢变为新婚夫妇卧房的专称了,"洞房花烛夜"也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了。




"洞房"以前的新婚卧室叫什么呢?


既然洞房一直到中唐时期才被用来指婚房,那么,在这以前古人怎么称呼结婚的房间呢?《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年轻时候,曹操和袁绍要好,经常出去"侠游",少不了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一次见人新婚,他俩便溜进人家院子。可能是看到了新娘的美貌(古人有成婚日看新妇的习俗,非亲非故皆可列坐目睹妇容),他俩止不住坏水乱冒。趁人不注意,便大喊"抓贼呀!"把"青庐"里的人都引了出来。他们摸进去,拿把刀劫持了人家新娘就走。
这"青庐"是什么呢?就是为举行婚礼而临时搭建的帐篷,也叫"百子帐"。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解释说:"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新婚夫妇一般在青庐交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句子说:"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如此看来,汉末以来,古人一般将青庐作为婚房的名称,因此后世也用青庐来指代结婚。直到唐代以后,洞房才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婚房代名词,青庐之称于是渐渐被人遗忘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7:23

旁门左道究竟指什么"门",什么"道"呢?


常说的旁门左道究竟指什么"门",什么"道"呢?旁门是指小门、侧门,"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斜之道,这与古代尚右的习俗有关。古人讲究奇正相辅,以右为正,以左为奇,旁门和左道的意思刚好相近,故而成为一个习语。旁门左道就是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流派,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和途径。在封建社会里,多用以指斥未经官府认可的巫蛊、方术等。
关于旁门左道的分类,《汉书?郊祀志》的解释可供参考:"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皆奸人惑众,挟左道。"由此可以看出凡是正统思想不能容忍的东西,皆被视作旁门左道,如偏离传统仁义道德的思想,以及崇拜鬼神、相信巫术等行为都是旁门左道,包括巫蛊、俗禁、方术等等方面,可谓种类繁多。历代统治者对于旁门左道深恶痛绝,历史上屡屡出现的巫蛊事件便是明证。汉武帝时,就曾因巫蛊屡兴大狱。弄臣攀诬逼供,造成了无数的冤案和假案,受牵连者达数万之众,甚至激起了卫太子的武装叛乱,遗患无穷。当然,有时统治者为了打压威胁其统治的新思想、新方法,也将其冠以"旁门左道"之名。
旁门左道用的"巫蛊"是什么?
金庸迷都熟悉《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大展神威,力挫群雄的情节。其中华山派掌门鲜于通,在交战时于折扇中暗施"金蚕蛊毒"。这个"金蚕蛊毒"是什么呢?和旁门左道的"巫蛊"是否同类呢?
古代的旁门左道包括巫蛊、方术等。这里的巫蛊是指神巫用邪术害人的行为。巫,原义为祝,指向鬼神祝祷祈求。但是"巫蛊"的"巫",是借祈求鬼神来加害于人。蛊有二义:一是人工培养的毒虫;一是使人受迷惑,昏狂失性。"巫蛊"的"蛊",是取后一义。用蛊术害人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用木头刻成仇人形象,然后刺心钉眼,认为这样就能够祸及仇人;有的假装鬼神依附,借以欺弄或恐吓他人等等。
小说中的"蛊"则是指人工培养的毒虫。解放前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旧广为流传。有毒的蛊种类很多,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等,一般就是在众多同类毒虫里筛选出来的毒性最厉害的一个。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人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患一种慢性的病痛。以现代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
在所有蛊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蚕蛊,即《倚天屠龙记》中"金蚕蛊毒"的原型。传说中的金蚕蛊形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屈如指环,食故绯帛锦,如蚕之食叶"。也有人说它:"每至金日,则蛊神下粪如白鸟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为"金蚕蛊"。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7:38

古人称妓院为"秦楼楚馆",这跟秦国、楚国有什么关系吗?


妓院也被称作秦楼楚馆,这种说法的来历的确和秦楚两国有瓜葛。秦楼确实是秦国的楼台,而楚馆也真是楚国的馆舍。
《列仙传》中记载: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好吹箫。有一个叫做萧史的男子,也善吹箫,并能作鸾凤之鸣。秦穆公便将弄玉嫁给萧史为妻,并为他们建筑凤楼居住,凤楼也被称作秦楼。楚馆则是指楚国的章华宫,这是楚灵王专门为细腰美女修建的宫殿,被后世称为楚馆。
帝王的宫室富丽堂皇,内部设施华美精致;娼家为了招揽生意,也往往建筑得金碧辉煌。于是后世便将妓院和歌舞场所也称作秦楼楚馆。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柳永词作《西平乐》中:"奈阻隔、寻芳伴侣。秦楼凤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此后,秦楼楚馆这个说法便广为流传。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7:50

"秦晋之好"也是一个与春秋国名有关的成语,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秦晋之好"是指两姓联姻婚配,也作"秦晋之盟"。这里的"秦"和"晋"分别指春秋时代的秦国和晋国。秦国相传是伯益的后代,嬴姓,居今陕西一带。秦国自秦襄公起立国,至秦孝公时日益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由秦始皇统一六国。晋国则最早是由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因为这块封地的南面有晋水,所以后来改名为晋,故址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西北部,后被韩、赵、魏所分。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为了生存和竞争而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会出兵对阵,兵戎相见。同时,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他们也需要互相联合,互相利用,以通婚的形式,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同盟。秦晋两家世代婚姻的例子很多,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就是晋献公的女儿;而晋献公的儿子--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秦、晋两国世代联姻的的特点,在春秋各国中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后人就称两家联姻为"互结秦晋",或"秦晋之好"。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8:13

祸起萧墙里的"萧墙"是什么墙?


祸起萧墙里的"萧墙"是什么墙?"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
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当时的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季孙氏想要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的宫内,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
后世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如《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影壁和萧墙是否相同?


影壁,也称照壁、照墙,与萧墙一样有屏障的作用,不过它们的身份可大不相同。萧墙是专门用在皇宫内的,所以也常常用萧墙代指宫墙,萧墙内外就进一步引申为宫廷内外。影壁则分布较为广泛,不仅限于宫廷。影壁一般是一面独立的墙壁,建在宫殿、寺庙、园林、祠堂、住宅等各种类型建筑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它是古代建筑中一道富有文化气息的风景线,如孔府影壁、北海琉璃九龙影壁、北京白云观影壁、杭州凤凰寺影壁等,皆享有盛誉。
乾清门旁的照壁影壁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影壁遗迹存于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殿,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雷台汉墓影壁已颇具规模,高达三米。唐代史料就曾提到影壁,宋代绘画中也有在大门内外建影壁的图像。明清时期影壁大量地出现于各种建筑,尤其是宫廷建筑中,艺术上也渐趋精美。如北京皇极宫门影壁、北海九龙影壁、宫廷门前花鸟影壁等,采用琉璃雕刻手法,壁面凹凸起伏,姿态各异,色彩纷呈,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影壁有屏避视线的实用功能,可以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如山西太原明代崇善寺大门外的影壁、明清北京宫殿皇极殿大门前用彩色琉璃饰面的九龙壁、山西五台山塔院寺东门外的影壁,都既美观又实用。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8:44

古人在夏天能吃到"冰镇"的食物吗?


盛夏酷暑,要想吃到冰镇食物就得有冰,可古人夏天哪儿来的冰呢?原来,古人会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留在夏天用。这个方法有很长的历史了。《礼记?月令》记载了上古天子之礼:每年隆冬季节,江河之水冻结实了,天子命人凿冰窖藏;来年仲春,又命人开窖取冰,同羔羊一道,到宗庙祭祀。祭完了,余下的冰留给自己夏日享用。此后藏冰成为一种惯例,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设冰井台藏冰;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专门设置冰井务一职掌管此事。北京夏日炎热,定都于此的明清两代,藏冰之风更盛。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说:"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平民)得买卖。"这说的是明代官府颁冰和民间卖冰的事。清代也是如此。北京北海琼华岛上原有一座"雪池冰窖",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冰窖,专供皇帝使用。此外,北京还有多处官府冰窖,都由工部掌管。每年伏日开始,到立秋日止,各衙门官员都能领到工部发放的"冰票",凭票领冰。民间卖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民间窖藏冰,二是官府冰窖藏冰。民间怎么会卖官府藏冰呢?原来,"颁冰"之制日久生弊,有些官员会将冰票折价卖给卖冰人,官方的冰就流入民间了。
有了冰,北京的夏天就不那么难熬了。清严缁生《忆京都词》自注说:"冰窖开后,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无此物也。"旧北京的夏日,不但有卖冰的,还有卖冰镇食品的。常见的有冰镇杏干、柿饼、酸梅汤等等。严缁生是浙江人,他说南方夏日无冰,其实也不全对。据载,苏州葑门外也有二十四座冰窖,只是不遇上严寒的冬天,这些冰窖是没冰可藏的。不过,如果不是太挑剔,南方夏天也是有"冰镇"食物可吃的。晚清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说:"梅炎藻夏之时","我辈浮瓜雪藕,借涤烦襟"。这里所说的浮瓜雪藕,就是用冰凉的井水浸过的西瓜莲藕,那口味比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恐怕也不差吧。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8:55

中国古代有冰箱和冰激凌吗?


说来有趣,曾国藩喜欢给人看相,他不是用"麻衣相法",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相术,写成了一本叫《冰鉴》的书。为什么书名要叫"冰鉴"呢?原来"冰鉴"的意思是以冰为鉴(镜),比喻洞察事理。"冰鉴"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的冰箱了,而且时代还非常久远。周代有"凌人"一职,其职责是在隆冬时节组织凿冰、藏冰,来年开春时制作一种叫"鉴"的容器。鉴的样子就像现在的瓮。古人把冰块放入鉴内制成冰鉴;再把各种熟食或酒水放入其中冷藏。效果跟现在的冰箱差不多。周人常举行祭祀,祭祀完毕后,诸侯、大夫等按爵位高低领取祭品--牛羊猪肉之类。祭祀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要保证领回的祭肉不腐败,可就全靠这"冰箱"了。
要说冰激凌的发明跟中国人有点关系,应该不为过。宋代民间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出现了往冰块里加水果或果汁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奶食,他们把果浆、牛奶加入冰里,这种冷饮就有点冰激凌雏形的意思了。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配方带到了欧洲。1560年,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个私人厨师,为了给皇后换换口味,把奶油、牛奶和各种香料一股脑儿地倒进冰里,结成了一种半凝固状的冷食,和现在几乎一样的冰激凌就这样诞生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9:13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是个虚数还是确有所指呢?清:山东高密墨屏二十四孝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篇》。根据赵岐所作的注,"不孝有三",在古代确实指三种具体的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清:山东高密墨屏二十四孝2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至于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9:36

古文中的"三"和"九"为什么常被用来泛指多数呢?


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比如"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九死一生"、"九江八河"等词句中的"三"和"九"都是指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而"三三得九",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还真是要分辨一下它们究竟是指实数还是虚数。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9:46

古人所说的三姑六婆指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吗?


清:江苏扬州年画《卖鱼婆》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三姑六婆,这里所说的三姑六婆并不是指某人的亲戚。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提到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则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和稳婆,她们是底层社会中的一批特殊人物。尼姑、道姑,比较好理解,卦姑则是指以占卜和算命为业的女子。牙婆是介绍人口买卖的妇女,媒婆是以说合婚姻为业的妇女,师婆是指巫婆,虔婆是指贼婆或者鸨母,药婆是卖安胎药、堕胎药之类药品的妇人,稳婆是以接生为业的接生婆。三姑六婆这个集体名词大约形成于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刚开始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指出是哪三姑、哪六婆,直到清人褚人获的《坚瓠己集》中,才不仅将三、六各自分述,并进一步说明了具体内容。
三姑六婆处于社会的底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些走家串巷、诱谝妇女、图己私利、搬弄是非的人,在小说中也往往是以丑角或反派的姿态粉墨登场。因此世人往往"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很多大户人家都在家训中要求族中女子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0:03

三教九流是指什么?


"三教九流"一般被理解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当,并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在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一词,往往含有贬义。其实,三教九流本来并没有这样的贬义,而是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年画《九流图》在汉朝时,汉儒将"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也有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尚书令阚泽的谈话。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释、道。
九流最初指先秦时期的九个学术流派。《汉书?艺文志》中的九流具体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世用九流一词泛指各种学术流派,进而指代各种职业和各色人物。有一种说法将九流分为上、中、下三种: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0:16

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


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什么是"五毒"?这里的"五毒"指的是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蛤蟆和壁虎,也有说法认为蜘蛛和蜂是五毒之一。这五种毒物往往与端午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端午时正值农历的五月,气候温热,毒虫开始出没,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民间认为这是"凶月",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所以除了祭祀与纪念之外,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人们在家中的墙壁、炕沿、窗户上贴上红纸剪的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等,称之为"剪五毒",为的是驱害。妇女还要在五月初五早晨手捶床边唱谣谚:"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四五岁以下小孩子都要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缠长命缕。长命缕是一种五色丝线,缠于手腕或挂于颈上,传说都可避五毒。民间还讲究在小孩的头部、耳孔、臀部抹雄黄酒,也是为了避免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中去。街上的糕点铺子会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0:31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日,即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用树叶包裹,扔向水里,并在急鼓声中划着装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清?
上竞渡,后来此项活动演变为吃粽子和赛龙舟。其后又有学者提出端午节是由远古越人(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新年演变而来的说法。
中国古代认为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不太吉祥,这是因为"夏至--阴生",即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双五相逢,是最不吉利的恶时,而且这时也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因此,古人积极的对付恶月、恶日,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和饰物也因此有了浓重的巫术色彩。为了辟邪去疾,人们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称浴兰节。后世逐渐演变出多种辟邪的习俗,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还有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游百病,佩香囊,饮雄黄酒,吃五毒饼等诸多习俗。端午节也被称作"女儿节",因为这是出嫁女儿探望娘家的节日,娘家也会盛装打扮还没出嫁的小闺女。
端午节是一个盛大的民俗节,食粽和划龙舟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活动。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划龙舟也是有来历的,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怕江中的鱼吞噬他的尸体,就划着小船往江中投掷食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1:02

五行为什么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这一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列入这五大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有着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关系。这与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例如木可生火(木生火)、火后有灰烬(火生土),矿石原料来自地下(土生金),金属遇冷则有水露(金生水),水能滋长植物(水生木)以及水灭火,火冶金,金伐木,木犁破土,筑土御水等等,体现的正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它们在性质上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杂有综合、结合的意思,反映出古人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思想。春秋末年,晋史墨曾以"水胜火"来预断战争的胜负,到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五行学说进一步体系化并广泛流行。墨家学派提出了"五行毋常胜"的观点,即五行之间的彼此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行,很大程度上是由阴阳学家邹衍完成的。他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从始到终、终而复始地转移运行。在运行过程中,"递兴废,胜者用事"。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家思想,明确提出"五行相生"的观点。他们都以此论证天人感应目的论和历史循环论。
五行顺序按相克排列是"水火金木土",按相生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主要是民间流行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上口吧。
与"五行"学说相对应的还有"五德",这是怎么回事?
《吕氏春秋》中提出了朝代更替的顺序与五行相克顺序相一致的观点。例如,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并预言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依此类推。
《吕氏春秋》中所描述循环在不久之后的实际政治中便产生了效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他推崇这套观点,认为周德为火德,秦代周德,为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还因此将黄河改名为"德水"。取代短命秦朝的汉朝皇室也相信这个说法,汉武帝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后世也有对朝代更替的五行解释,如明朝属火德,"明"这个国号据说有"三重火"的意思,而水克火,因此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以后建立的大顺朝,就自称为"水德王";而真正灭掉明朝的满清,就用"清"的三个水德来终结"明"的三个火德,以便长久的统治。明清两代对五行学说仍旧痴迷,比如朱元璋就安排自己的后人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起名字,即在名字中按顺序选取有五行偏旁的字,如明成祖朱棣属木德、仁宗朱高炽属火德、宣宗朱瞻基属土德、英宗朱祁镇属金德、宪宗朱见深属水德等。
五行与其他概念的对应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方向东南中央西北季节春夏四时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脏肝心脾肺肾数八七五九六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31:17

音乐盒也叫做八音盒


"八音"具体指什么呢?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中把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等;石音包括编磬、特磬等;土音包括埙等;革音包括鼓等;丝音包括古琴、古瑟等;木音包括柷、敔等;匏音包括笙、竽等;竹音包括箫、笛、管、篪等。我国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可见"八音"在古代应该是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常识。
古代乐器以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为主,官方的乐曲曲调主要是为了配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缓慢悠扬,而民歌则有着丰富多彩的旋律。汉唐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印度和伊斯兰教世界的音乐、乐器大量流入,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所采纳,并被国人改良发展,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之外,正式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乐手只是供人驱使的"伶人",只能为士大夫表演,不对大众表演,社会地位较低。即便像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那样著名,也不会有什么政治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
后来,"八音"用来泛指音乐,因此会发出音乐的盒子就被称为"八音盒"。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