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8:17
"大夫"一词是怎么得来的?
大夫,是我们对医生的一种称呼。但是在中国古代,大夫一词并不是代指医生,而是一种官职。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是盛行,而且大夫内部还有一定的阶层划分,具体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到了秦汉又有所谓的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和医生这个职业并没有任何关联。宋朝时期,我国在医学管理和医务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设置大夫以下专门管理医学的官阶。在制定出来的官职系统中,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大夫分几级,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候等。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后世的人就把大夫作为对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不过,根据古人的习惯,大夫和郎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大夫是人们对设馆治病医生的称呼,而在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疑难杂症的医生则被人们称为郎中。所以,今天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为"大夫",而非"郎中"。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8:39
"卫生"一词的来历
在现代社会中,"卫生"一词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卫生措施。据医学史研究,人们发现"卫生"这个医学名词其实就从古代医书中常出现的"养生"一词上面逐渐演化而来的。"卫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灵枢》中。隋代杨上善编注的《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将《灵枢》、《素问》合纂为一书。而《灵枢》的成书年代是在战国时期,其流传则在战国以前。这一点被目前医学界所公认。所以,"卫生"这个词可能是在战国时期有的,当然也不排除后人的添加之嫌。另一种说法认为"卫生"一词应该源于《庄子?庚桑楚》:"南荣趎曰:'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还有一说认为"卫生"一词来自希腊神话。希腊语中"卫生"一词是指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欧学者用此词表示"卫生"或"卫生学"。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8:56
"店小二"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代,"店小二"是对饭店里或者茶馆里的服务员的统一称呼。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呢?这是因为自宋元以来直至民国初年,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有名字的人要么是上学的,要么是当官的。不上学也不为官就不会认识多少字,名字也不会很正式。于是一般老百姓就经常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符号作为称呼。比方说明代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古代类似饭店的服务行业中,店主的地位总是别的人不可比拟的,理所当然是这所小店中的老大,店中的服务员是店主雇用而来的,只能是老二,故而称为"店小二"。当然,现代社会中提倡使用文明用语,"店小二"的称呼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9:09
"秘书"的来历
"秘书"在现代社会中是指那些为高级人员服务的私人"佣人"。但是一开始这个词并不是现代社会中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秘书"在古代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恒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官职,其实是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馆长,年俸六百石。管理"秘书"的长官就是汉初所设置的"长史",以及后来的"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官员。幕僚中的"记宝"、地方官府的"主簿",其实就是当代社会中秘书的前身,只是名字不同罢了。中国古代有很多出色的秘书(幕府)工作者。如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能写出黄祖"所故言而未能言"的内容;至于脍炙人口的名篇《讨武曌檄》的作者骆宾王,就是徐敬业的秘书。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9:22
你知道"同志"一词的来历吗?
"同志"一词的本意,照字面解释就是志同道合,或可理解为具有同一个志向、理想或愿望的人。它现在虽然应用广泛,但它并非现代语言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同志"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中写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现在,"同志"一词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9:36
趣味链接:"老先生"的由来
"老先生"这一称呼,一般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其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中。明朝时,老先生开始专指那些翰林院的学士、官员。即便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因为翰林院中的学士都有着很大的学问,在人们眼中,他们都是些老学究,故而称其为"老先生"。清朝"老先生"一词的使用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做相国或两司抚台的官员也被统称为"老先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已经够大,而且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走向仕途的,学问自然不必说)。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了多种含义。它不只是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这可能是社会的风气使然。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9:53
"孺子牛"的由来是怎么回事?
鲁迅先生曾经用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之心。后来,"孺子牛"本身就代指为人们服务的忠诚公仆。其实"孺子牛"并不是鲁迅先生所创。《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是人名。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就叫"孺子"。齐景公十分宠爱这个孩子。有一次他竟然自己口衔绳子、趴到地上,而让孺子把他当牛骑。其间,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折断了。从这则记载来看,"孺子牛"其实是指齐景公及他对孺子的宠爱。当代社会中,"孺子牛"就被用来称呼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0:13
"瘪三"的由来
"瘪三",本来就是指那些生存状态很不好的人。根据学者们的考证,"瘪三"在宁波、松江、上海三地是一个流行语。那么"瘪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它的出现还与当时参与侵略中国的一名英国侍卫有关。一开始,"瘪三"是旧社会上海地区的人们对那些令人讨厌的乞丐的称呼。有一次,一个小乞丐讨不到饭而潜入厨房偷了块法国面包,结果被一个英国侍卫发现而被追赶,侍卫边追边喊"打死你个瘪三",后来小乞丐最终被追上,遭到暴打,幸亏宁波一姓周的鱼贩出手相救而没有致命。但是侍卫那句话却被周姓鱼贩流传于市井。后来,"瘪三"演变为贬义之词。今天,整个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可以听到这句话,它已经演变成一个彻底的骂人之语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0:31
做饭的厨师为什么被称为"大师傅"呢?
在当代社会,人们总是习惯把木匠、石匠、瓦匠、铁匠、画匠称为师傅,而唯独对做饭的称大师傅,炒菜的称二师傅。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称呼还得从古代一个皇帝修宫殿说起。传说,早先有个皇帝命人修建一座宫殿。宫殿在建期间,他率领一班文武大臣来到修造宫殿的地方巡察。到了工地,皇帝看见工匠们正在忙活,个个都在施展自己的本领:木匠锛刨响,铁匠炉火旺,石匠锤声叮叮当。皇帝一时心血来潮,就叫各个工匠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谁的本领最好就封谁为师傅。木匠说:"房子的梁托、斗拱、门窗,哪一样少得了我们木匠呀!木匠才称为真正的师傅。"瓦匠也不服气:"光你们木匠做得再好,如果没有我们瓦匠装上琉璃瓦,怎么保证房子的好看与建筑的防雨?我们也是可以称为真正的师傅的。"画匠说:"做得再好的房子,要是没有我们画匠描花上漆,就显得不好看。我们也是可以称为真正的师傅的。"铁匠说:"木匠忙半天,还不如我们铁匠冒一下烟。"锡匠说:"铁匠冒烟不如我们锡匠粘一粘。"泥瓦匠说:"你们都是做附件的。盖房子还要靠我们泥瓦匠一砖一砖地垒起来才能成为房子。"大家争来吵去,大臣回报给皇上听,皇上说:"各行都不能少,都是师傅。"这时有一对做饭的姐妹也跑上前问:"我们做饭的算不算师傅呀?"大家一听就"哄"的一声笑开了。大家都说:"做饭家家都有,要是都算师傅,那师傅也太不值钱了。"姐妹俩一听,就回到房里,姐姐说:"我们今天就歇着吧!"到收工的时间了,工匠们都饥肠辘辘,十分渴望能吃顿饱饭。哪知到了厨房发现并没有食物可吃,于是便跑去找那姐妹俩。姐姐说:"既然你们说做饭的不算行当,那你们就自己做吧。"这几百号工匠大眼瞪小眼,谁也做不了这几百号人的饭菜。工匠们没有办法,只好请求皇帝为做饭的姐妹封号。皇上问:"那这做饭的该叫什么师傅呢?"大家说:"她们俩最大,谁也离不开,就是工匠中数一数二的。"皇上说:"那就封做饭的为大师傅,炒菜的为二师傅吧。"所以,以后做饭的厨师就被称为"大师傅"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1:01
"丫头"称呼的由来
"丫头"一词,一般来说是长辈对小女孩的称呼,可是你知道古代这个词的意思吗?它是怎么来的呢?古时候,女孩子到了15岁便是及笄之年。她们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在头上梳两个"髻"。这两个"髻"是对称而立的,形状如同一个"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称为"丫头"。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唐代刘禹锡曾写诗《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其实,"丫头"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为对小辈女子的亲热称呼。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谢逊便称白眉鹰王的孙女为"丫头"。《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也说过:"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在书中,凤姐并非小孩,而是贾母的孙媳。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婢女也可以被称做"丫头"。宋代王洋在《戈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咏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2:20
"敲门砖"的来历你知道吗?
"敲门砖",顾名思义就是敲门的砖石,用来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目的一旦达到就被抛弃。其典出《留青日札摘抄?卷四》。"敲门砖"一词的出现和古代科举考试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代科举考试是人们走向仕途的必经之路。明代的科举开始变得僵化起来,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考生回答问题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后人称为八股文),否则就是违例。八股文就成为国家选举的必备文体。应考的人对八股文的套路必须十分熟练,否则想考上进士是很难的。当时考试的举子如果没有考中,就说"撞太岁",意思就是仅是冒险撞撞运气;如果考中了,就把作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称之为"敲门砖",意思就是用来敲门的砖。后人便用"敲门砖"比喻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目的达到后,就抛弃不用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2:42
"压轴戏"的说法是怎么回事?
人们在看戏的时候,总是常听人说压轴戏,为何这么说呢?据说过去的剧本经常被人们写在一个长卷中。长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为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数第一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一场戏的演出其实就像为台下的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压轴戏"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现在的意思。现代人所用的"压轴戏"其实就是指最值得人看的那一场戏,也可以用来比喻那些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或者物件。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2:57
什么是"三小戏"
中国的戏剧中有很多角色,缺少任何一个角色都会对一台戏的完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角色其实就像一个团队,只有每个角色都发挥出色,这场戏才能算得上是演出成功。戏中有所谓的"三小戏",指得就是以小旦、小丑、小生三个行当为主的戏。由于这三个行当主要是扮演家庭生活中的小姐、小伙、书生等普通老百姓,"三小戏"多表现家长里短、男女爱情、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如表现家庭纠纷的《杀狗》;表现爱情矛盾的《三不愿意》;表现田园风光的《小借年》;表现夫妻恩爱的《刘海砍樵》;表现人间百态的《张三借靴》。三小戏在现代戏剧中也是存在的,《送肥记》、《双教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剧种,他们表现的都是寻常百姓的家居小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出这些小戏的大多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发展而来的剧种,如花鼓戏、采茶戏、黄梅戏、花灯戏、滩簧戏、落子戏、楚剧、评剧、沪剧、锡剧等。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3:11
"梨园"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世人赞美爱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诗中有这么一句话"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你知道其中"梨园"的意思吗?它的由来又是怎样的?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说得通俗点,梨园是一所戏曲学院。这所学院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组建的。学校坐落在长安光化门外禁苑的梨园,内有坐部伎子弟三百、太常乐工三百、宫女数百、小部音声三十余人。李隆基酷爱戏曲艺术,并精通音律。在梨园办起来之后,便自称梨园的"崖公"。闲暇之际便换上便装来到这里亲自指挥和监督学员的戏曲学习。这位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的皇帝,在梨园里倒是一位颇为称职的"院长"。当时的梨园气派宏伟,基本上囊括了当时所有有名的艺术家,可谓是群星名伶辈出。而且在梨园里还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闻名遐迩的"霓裳羽夜曲"便是其中的代表。后来,"梨园"的含义有所扩大。因为它是古代戏曲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有足够的资格代表任何戏曲团体,所以,随着时间地推移,"梨园弟子"便成为戏曲演员的同义语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3:24
"楚河"、"汉界"的由来
中国象棋图中的中央是"楚河"、"汉界",你知道为什么有这两个词吗?其实,了解历史的人即使不知道它的具体来历也能猜出它与秦末的楚汉之争有关系。鸿门宴之后,刘邦与项羽签订了合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是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凿的运河,它沟通了黄淮平原上的主要河道。作为楚汉河界的鸿沟在后来就有了比喻意义:十分明显的界线。成语"判若鸿沟"就是由此而来。对弈的象棋,两方布局壁垒分明,酷似楚汉以鸿沟为界,加上刘、项之争很著名,所以,中国象棋的中界就被当做鸿沟。因此也就有了"楚河"、"汉界"。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3:47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中国"称呼的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商朝,而见之于文献记载则在周代。姚梦兰"中国"一词在古代与现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它所包括的范围而言,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从词性来讲,古文献的"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古代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或政权以"中国"作为它的正式国名,但是"中国"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多:一开始,"中国"只是指京师和天子直接统治区。《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商、周时期,中原各地,小国林立,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不过是王都附近的一小块地方。由于王都位于东、西、南、北四方之中,所以把这块国土称为"中国"。凡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皆称之为"中国"。直到清代,随着清王朝的强盛,疆域不断扩大,这时的"中国"就成为其统辖下的全部领土的代名词了。在夷夏相争非常激烈的时候,文献中总是把华夏族、汉族所处的区域称为中国。由于华夏族居住的地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居住着夷、戎、蛮、狄,故而人们把中间的华夏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之为"中国"。《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集解》:"诸夏,中国也。"中原地区即为中国。之所以有这一层含义是因为华夏族、汉族多居住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地区。在汉族人集中于黄河穿过的中原地区时,"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的含义是一样的。《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众来处江、淮之间。"由"中原即为中国"引申开来,我们可以得出中原的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汉族建立的国家亦被称之为"中国"。总之,时间越靠后,中国所代指的范围就越广。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拓展到黄河中下游一带时,华夏汉族活动区亦被称之为"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所包括的地域范围很广。《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争正统,也以"中国"自命,而汉族建立的王朝虽然迁离了中原地区,还仍以"中国"自居。如在南北朝以及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一词在各国史籍中屡见不鲜。此外,在史籍里,"中国"的含义还可以指代国内、内地。如《谷梁?昭公三十传》载:"中国不存公",即季孙不让鲁昭公在国内存身。注释云:"中国,犹国中也。"到了清代,还有以内地作"中国"的。如清末人们常把内地十八省叫做"中国",而与边陲相对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开始作为我国全部领土的专有名词,而不指代具体的区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则是辛亥革命后才有的。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一词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4:02
"巾帼"一词的来历
"巾帼英雄"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巾帼"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其最初并不是指代女豪杰的意思,而仅仅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不一而足。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所以,后人把妇女尊称为"巾帼"。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4:16
"足下"一词来源于何处?
"足下"一词是对朋友的一种赞称,可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雅号,最早源于晋文公对介之推的称呼。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害得太子申生委屈自尽。小儿子重耳因不堪国内的混乱局势被迫流亡国外。重耳带着忠于他的介之推等几个臣子准备逃到卫国,但是到了卫国之后,人家根本不接待他们。他们只好再流亡齐国。但是卫国和齐国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要走。他们一行人一连好几天都找不到吃的和住处。为了保证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介之推竟然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吃。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到了齐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但是一切稳定下来之后,曾经有恩于重耳的介之推却躲进深山不出来,不愿接受封赏。重耳为逼他出山来受禄,于是便放了一把火把山烧了,当然,他给介之推留了条后山小道。但是事情并没有像重耳所设想的那样,介之推紧抱一棵大树活活被烧死了。介之推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心志。重耳流着眼泪埋葬了介之推,用介之推抱过的那颗大树做了一双木屐,怀念他的割股之功,常常俯看脚上木屐道:"悲乎足下!"自此,人们开始称呼好友为"足下",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4:31
七十岁为什么被称为"古稀"?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曲江二首》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十分稀少。"古稀"其实就是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义。杜甫的这首诗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岁的最早记录。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伯虎自己虽然已经活了七十多岁,仍在感慨人生苦短。我们认真核对史书会发现,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确实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过七十岁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唐寅已超过古稀,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著名书画名家,扬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龄均超过了七十。现代社会中,活到七十岁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这句话仍在流传,只是语境有所变化罢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04:54
"涂鸦"一词的由来
我们平时经常会在墙上看到"涂鸦",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它的出现又有什么典故呢?"涂鸦"一词本是用来比喻书法拙劣的。其词出于唐代诗人卢仝调侃其子的诗句中。《玉川子集?云添丁》中讲了一个故事:作者卢仝有一子名叫添丁,他在小时候很喜欢涂抹诗书,经常把卢仝的书弄得一团糟。为此卢仝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其子顽皮、天真,随意抹画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后来人们就用"涂鸦"一词称随意写作或绘画,也用来比喻书法幼稚,但多用于谦辞。清人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二十二回中写道:"晚生倘稍通文墨,今得幸遇当代鸿儒;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岂肯自暴自弃!"清人徐枋《与杨明远书》云:"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敬。"当代社会中的"涂鸦"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含义,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艺术画,其实就被称为涂鸦,但这个词并不是贬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