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2:37
小年的习俗
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砖泥砌的灶头,所以不再贴灶马,但是在辞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会有一些放鞭炮之类的活动,而且要在厨房里早早地点上灯。原来腊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间又称为过小年、交年,放几响鞭炮也算是应个景儿。民间本来也有在灶君生日时,在厨房尤其是灶上点灯以示祭祀的习俗,称为点灶灯;在送灶的日子里用上它也是一点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2:52
春节贴对联的习俗是如何流传开的?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3:07
"福"的含义
"福"的概念是很广泛的。福可解释为褐运、褐气、运气、幸福等。自古以来,又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所谓"五福"就是指:"一曰寿,二曰宣,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于是福神应运而生,人们虔诚礼拜,希冀福降家门,福运绵长。福神源于福星,福星也就是岁星,亦即木星。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3:20
"除夕"的来历你知道吗?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尔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知道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做"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4:17
过年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4:30
古人是如何进行拜年的呢?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直至今日仍然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4:44
中国古代的贺年卡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及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4:58
你知道"走马灯"习俗吗?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其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即可。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5:11
元宵节抹黑脸是怎么回事儿?
相传,有一年冬天很干燥。有一天,山神趁人们熟睡时偷偷把山林点着了。火越烧越大,烧得鸟飞兽窜。猎神赶紧打发林中最美丽的乌鸦去喊人救火。乌鸦挨门挨户地叫了大半天才叫来一半的人,乌鸦和人们拼命扑打了三天三夜才扑灭了大火,猎神看见乌鸦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很心疼,气愤地说:"靠山吃山的人都不来救火,我一定要降灾给他们。"为了分开救火的人和没有救火的人,他让乌鸦去给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救火的人,脸都被烟熏黑了。村里有个俊媳妇特别爱干净,她看到丈夫、大伯和小叔救火回来时脸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的,就让他们把脸洗干净了。天黑了,救火的人们都睡下了,乌鸦叼着一串珠子落在木桩子上,俊媳妇上前问明了来意后忙说:"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经叫他们把脸洗干净了。"乌鸦说:"这我可管不着了",拍着翅膀就飞走了。俊媳妇急忙进屋喊这些救火的亲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于是她来到灶前,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到丈夫和大伯还有小叔跟前,按照他们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男人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和小叔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灵的保护。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5:26
"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河,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东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驻,永不衰老。山东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山东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5:42
为何说正月不能剃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就是说在夏历正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这是怎么回事呢?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原来是把"思旧"当成了"死舅"的缘故啊!后来人们发现,清朝实行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则谚语和习俗的流传。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5:54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3)
为何说正月不能剃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就是说在夏历正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这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原来是把"思旧"当成了"死舅"的缘故啊!
后来人们发现,清朝实行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则谚语和习俗的流传。
二月二人们为什么爱爆玉米花?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因触怒天威,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凡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当然也有很多炒豆的。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6:10
在端午节挂"艾虎",为什么?
五月端午节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艾虎"也被作为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认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据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6:26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皇帝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6:41
冬至为什么有吃饺子的习俗呢?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7:03
元宵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里面仅举一例。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灭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7:14
岳父为什么被称为"泰山"、"丈人"?
今天丈夫总是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或者"丈人"。"泰山"和"丈人"为什么是同一个概念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传说,泰山上有座丈人峰,这座丈人峰可以作为泰山的象征,因此"丈人"也可以叫"泰山"。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年到泰山上封禅,封禅使是当时的朝廷礼仪官员张说。封禅结束后,李隆基准备借着这个机会把下面官员的品级都升一品。这个想法具体由张说来负责。而这时张说在背地里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官一下子升为五品。唐玄宗在浏览官员品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一个疑点,就问旁边的人是怎么回事,张说当时很紧张。黄番绰在旁边对他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唐玄宗就没有多想。从此,"泰山"就成为妻父的另一说法。关于"丈人"的由来,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献帝舅车骑将军董"句下,说古代没有丈人的称呼,因此称妻父为舅。裴松之是南朝宋元嘉时人,从这段史料来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存在"丈人"这一称呼了。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7:28
"泰斗"是对谁的称呼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把泰山尊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为群星之尊。"泰斗"其实就是对有名望、有影响的人们的称呼。比如说一个人在文学界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为这个专业的开创、建设奋斗一生的人就可以被人们称为"文学泰斗"。"泰斗"一词的来历与韩愈有关。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其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以表示对他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泰山、北斗"这两个词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不仅仅指代韩愈一个人而已。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7:44
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做"刘海"?
"刘海"亦称"刘海儿"、"刘海儿发",是头发的一种类型。人们把女子、男子或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那么"刘海"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唐代安徽凤阳府有一位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总是覆盖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十分可爱。为此,刘海便成为画家画仙童肖像时的模板,故而所画之仙童尽为"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的模样。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是十分可爱活泼的,很像刘海的模样,于是在剃头的时候总是把小孩的前额留出一缕头发,是为"刘海发"。之后,"刘海发"的范围便扩及到了年轻女性的发型上。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比如说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其实这是错误的。第二种说法是:古时候,女孩子插笄表示成年,是为笄礼,这是在她们15岁时进行的。男孩子则到20岁时行表示成年的"冠礼"。人们总是爱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但是即使这样,男女之间所剪头型也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就是孩童时代被称为"留孩发"的习俗。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和孩提之时一样让其自然下垂。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戴软脚幞头、穿圆领袍衫的文吏(赵佶《听琴图》局部)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所以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事件。经过审讯,大家竟然把上官婉儿给供了出来。上官婉儿是何许人也?原来她是照顾武则天生活起居的女仆总管,权势很大,也很得武则天欣赏。武则天听到上官婉儿的名字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招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问:"以前,你爷爷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欣赏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谁知道你却恩将仇报,竟然想要谋杀我,是何道理?"上官婉儿就反驳道:"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吗?"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护驾呀!"武则天想了想,是这么回事,便后悔错怪了上官婉儿。但是黥刑已经执行了,怎么办呢?她的脸上已经被刺上了字,好在字刺得比较靠上,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刺字记号,这缕青丝就被上官婉儿称为"刘海"。其实这个"刘海"不但没有使上官婉儿变得难看,反而使其更有一番韵味儿。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梳个"刘海"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0:58:02
先有帽子还是先有冠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帽子,有时图个时尚,有时为了遮风挡雨。可是你知道古代的帽子是什么样吗?原来,在古代社会中,帽子的别称就是冠,当然冠的形状和现在的帽子并不一样。先秦时代,冠是用来显示贵族身份的服饰标志。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上的差异表现在了各个方面,服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不同的服饰代表不同的等级,即为古代的礼冠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有资格戴冠的除了统治阶级外,还有服务这个阶级的士。在汉代,冠分十几种之多,以用来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场合使用。那么,当时的老百姓又戴什么呢?经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老百姓经常会用巾包头或结扎发髻。所谓巾,就是用丝或麻织成的布。汉末黄巾起义军的农民战士,他们没有冠,只用黄巾包头,所以有"黄巾军"这个称呼。直到现在,西南人民仍用"帕子"包头,其实这就是古代"巾"的遗风。统治阶级用巾习惯的出现使得巾的花样逐渐繁多起来。那么巾是怎么变为帽子的呢?事情是这样的: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为了便于军人戴用,用巾裁制成有四个角的东西,一戴就行。当时的人把这东西叫做"幞头",实际上它已是帽子了。唐代,又有人把四个角改成两只脚。有一种是两脚向左右伸出的,叫"展脚幞头",是文官所戴;有一种是两脚在脑后交叉的,叫"交脚幞头",是武官所戴。到后来就发展成了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纱冠"。由于戴帽子比扎头巾方便,于是,巾就慢慢被淘汰,而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帽子。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