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0:34

"露马脚"为何成事情暴露的代名词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夫人姓马,这位马夫人在历史上很有名。"露马脚"这个词就跟她有关。
在封建社会,妇女因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从小便得裹脚缠足,但是马氏是个练武之人,所以就没有缠足,就长了一双大脚。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夫人被封为皇后。
当了皇后的马氏,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她与客人相见的时候,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怕别人看见说自己闲话,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回,马皇后乘轿到金陵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轿子周围的老百姓早已把那双大脚看得一清二楚。
这件新鲜事传了开来,并把整个京城都轰动了,因为是马氏露出了大脚,所以"露马脚"一词便出现了,并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天的词义比之以前要有很大的外延: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可称为"露马脚"。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0:47

"黄粱梦"是什么梦?
"黄粱梦"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在这个词里面,"黄粱"作小米讲。"黄粱美梦"这则典故和八仙之中的吕洞宾有关。
在唐代有一位姓卢的青年人进京赶考经过邯郸,由于天黑便住宿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恰巧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在吃饭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吕洞宾,二人便像老朋友一样谈起话来。谈话之间,卢生便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洞宾于是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儿。不想一躺下去立刻做起梦来。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之后又步步高升,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宰相。后来他还被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攀上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大官。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梦一结束,他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洞宾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想真正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于是,卢生受到这个梦的影响,便不再随便抱怨自己的苦楚了,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慢慢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1:01

为何夸口说大话被称为"吹牛"呢?
人们经常称呼那些说大话的人为吹牛。那么为什么用"吹牛"来指代人们说大话呢?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专家考证,"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紧挨着河流,所以当地的人们得靠着皮筏子过河。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就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才能作为渡河的工具。小筏子连在一起就成为大筏子;大筏子如果连在一起,数千斤的重物便可以通过河道。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因为吹牛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人们便在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时,总是说:"有本事去河边吹吹牛看看。"久而久之,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吹牛皮这句俗语至少在宋朝便已成为人们的流行语,有故事为证:
宋朝有一个很爱吹牛的人,名叫杨璞。宋真宗求贤,人家就把他举荐了上去。可是他什么也不会,在皇帝面前挠破了头皮也没有作出诗来。本想生气的宋真宗可怜他年纪大,便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杨璞一晚上没睡着,辗转反侧,直到天亮时也没想出个什么好诗句。到了朝上,他便硬着头皮把从家里出来时老婆的临别赠言给献了上去:"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看完他的诗后,感到好笑,问是谁写的。他交代说是出门时老婆的话。宋真宗说:"看在你老婆的份儿上,这次放过你这个吹牛大王,要不然真要了你的老头皮。"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1:20

花架子"的来源
"花架子"就是指那些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你知道"花架子"这个词的来源吗?
传说,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名扬天下,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男女老少都会织布。当地有个姓李的穷秀才,自命清高,不管父母怎么说,他就是不去学习纺织技术。后来这位李秀才到浙江湖州当了一名私塾教师,勉强混口饭吃。其实,湖州也是个纺织之乡,村里人知道新来的李秀才是黄道婆家乡的人,就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这下可把李秀才难坏了,可是他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纺织技术,于是便欺骗大家说自己虽然不会纺织,但可以把织机图纸画出来。村民们便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请来木工,照着图纸做了一架纺织机。可是,村里再灵巧的织妇也不会使用它织布,后来,黄道婆的新式织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画的织机中看不中用,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花架子"。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1:36

"五福临门"中五福所指什么?
我们经常会说"五福临门"。对于"五福"经查证,出于《书?洪范》。很多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五福临门"说法的来源,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那么"五福临门"中的"五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福是"富贵",钱财富足、地位尊贵;第二福是"好德",宽厚宁静、生性仁善;第三福是"长寿",福寿绵长、命不夭折;第四福是"康宁",身体健康、心灵安宁;第五福是"善终",善能久远、有始有终,身无疾病、寿终正寝。
这五福如果单从一个方面来说,人生并不是十分幸福的。只有五福合起来才能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比方说,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富贵而短命;有的人虽然长寿而没有福气;有的人长命百岁而贫贱度日;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惨遭横祸……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这些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五福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的,但是人生哪能都是美满幸福的呢?只有经历过磨炼才能充分享受到人生的美好,不是吗?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1:54

"黄道吉日"中的"黄道"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的认识。就是说,早在形成二十八宿体系的时候就已经有黄道的概念了。西汉的《甘石星经》已明确提到"黄道规",黄道规就是天球上的黄道圈。但黄道最初只是古人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运行的轨道,用以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化,为此,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等十二等分,即为"十二次"。每次都以二十八宿中某些星宿作标志。
黄道本来只是古人观察到的太阳运动的轨道,并没有吉凶祸福的含义。但古代中国人非常敬天,以天为乾、为君、为父,认为它"主御群灵,司万物生死",具有无上的威力,所以称之为"司命"。因它掌管万物的滋长盛衰,所以又叫做"天符",后来则改称"天府"。而太阳以其具体可察的形体,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并哺育大地万物,使之发育、长养、成熟,给人类的滋生繁衍提供源源不断的衣食之源。所以,太阳与天一样,同为中国远古先民所崇拜。太阳有形而天无形,不知何时,太阳运动的轨道竟变成了天上皇帝居九重之内出入所履之道,并美其名曰"天黄道"。后人解释说:天为万物之主,黄乃中央之色,道就是天皇巡行天官所经过的通道,所以叫做"天黄道"。而且在天皇履经这一通道时,逐年、逐月、逐日都有相应的神祇轮值。
而在黄道之中所代表的好的日子也被认为是"黄道吉日",在这些日子中,人们做事会有好兆头的。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2:36

"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有道理吗?
有人说,人的命天注定;也有人说,人身体的某些部位特征其实就是自身命运的征兆。
以耳朵大小、厚薄断定一个人是福大还是孤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民间,人们经常说"耳大有福,耳小命薄",甚至直言古代帝王大都耳大垂肩;人们在遇到好事的时候,总是会先摸摸耳朵下垂部分,厚者为有福必得,薄者为无福消受,曰:"摸摸耳朵垂儿有多厚。"在上述观念的指引下,人们便把耳朵分为了不同的等级:耳大且厚,并有红润颜色,为上耳;耳大而薄,"扇风耳",有点福气也存不住,俗语有言"两耳兜风,恶过雷公"。
"眼斜心不正"、"三角眼毒孤,桃花眼主淫"等俗语就是以眼睛形状来断定人的命运。"长就的龙眼坐王位,长就的凤眼坐正宫,长就的狮眼做宰相,长就的虎眼是总兵",这就是人们根据动物的眼睛形状以眼论命的具体表现。而"*东奔西跑,牛眼力大无穷;羊眼吃斋好善,狗眼伤人行凶;猴眼熟能生巧,猪眼蠢笨无能;鸡眼扒明早起,鼠眼专挖地洞",这些动物的眼部特征被人们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类推,眼中的眼白和眸子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否则怎么会有"白眼狼"、"眼有四白,五夫守宅"等种种说法呢?
上述俗语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些俗语在民间有很大的市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人们根据自己周边有成就的人的相貌特征来判定其他人;根据动物的习性或者心理畏惧程度或者其本身在动物界的身份来断定人的未来。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2:50

什么叫"触霉头"
触霉头是一句流行很广的俗语,又作"触楣头"。比喻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意思很接近"倒霉"。那么触霉头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触霉头"疑为"蹙眉头"的讹写。1922年版《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释:"蹙眉头。人有忧事,眉辄皱,蹙眉头者,所事不谐之状。不满意之名词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话为了夸张表示倒霉之状况,又有了"霉头蹙到外国大马路"之说,遂被讹为"触霉头",后人遂以讹传讹,成了今天流行的"触霉头"。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3:04





民间为什么会忌讳"七十三、八十四"呢?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一说到人的寿限,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意思就是人一旦到了七十三、八十四岁,他就算活到寿终了。

于是,这两个岁数也就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因而有些老人一旦到了七十三或者八十四岁,有人问到也不实说,而是往前提或者往后挪一岁,如把七十三岁说成七十二或七十四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对这两个很平常的岁数感到恐惧呢?其实,说穿了这两个数字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们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即孔子和孟子归天的虚龄罢了。孔子活到了七十三岁,孟子则活到了八十四岁。因为孔孟均被后世尊为"圣人",故而,他们归天的年岁也被看成是不吉利的。

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些当今的百岁老人岂不是要比孔子和孟子还要"圣人"?




气泡 发表于 2014-4-19 11:15:03

"东道主"
"东道主"在今天其实就是做东的意思,古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其词出自烛之武劝说秦王不攻打郑国的话语中,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晋文公利用秦穆公急于向东方扩张称霸的心理,借用秦的兵力,联合攻打郑国。秦晋两军把郑国首都围得水泄不通,指日可下。这时,郑国派烛之武去劝秦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半夜从墙上悄悄地溜下去,见到秦穆公,对秦穆公说道:"今天,郑国肯定要亡国了,如果郑国灭亡后对你们秦国有好处,那也罢了。但郑国亡国对
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扩大了晋国的势力。晋国越强,对秦国的威胁就越大。如果保存郑国做'东道主',则秦国的使节往来,郑国可以好好招待一番,何乐而不为呢?晋国贪得无厌,向东占据了郑国后,势必向西扩张,如果向西不侵占秦地,它从何处得到疆土呢?晋国之强是秦国之害,请您好好考虑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撤回了包围郑国的军队。后世则借这一典故,把招待客人叫做"做东",招待客之主叫做"东道主"。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5:25

"三只手"为何成了小偷的代称?
人们习惯上称小偷为"三只手",但是你知道这一说法的来历吗?
一般观点认为,"三只手"说法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中,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要求奴才们伸出手来,让他察查。但是仍没有查到小偷,最后鬼尤克里气急败坏,竟要奴才伸出莫须有的"第三只手"来给他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或有偷窃行为者的一个代名词。
实际上,中国最早就存在"三只手"的说法了。传说北宋年间,在东京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神偷。他偷盗技法特别独特,行窃从不用任何工具,只要他一挨你身,银子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他的腰包。有一次,他为"同行"献艺,为了显示他技艺的高超,只见他双手高举,在众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的身,就将他兜里的银子掏了出来,好像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在场的"同行"们惊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送他绰号"三只手"。"三只手"说法由此而来。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5:50

骂人为何用"狗腿子"
从前,有一个恶霸地主,他养了一个家奴,很坏。家奴又养了一条狗,也很坏。他们三个真是人仗狗势又狗仗人势,人们都很愤怒,背后叫他们恶主、恶奴、恶狗。
这天,他们又去办坏事--偷爬人家小寡妇的墙头,不小心恶霸地主摔断了一条腿,疼得哇哇直叫。奴才一见更是心痛,就溜须说:"主子,截下我这条腿来给您老安上吧。"地主一听心里很是乐意,但还是说:"那你呢?"家奴回头瞅见了那条恶狗,心中立时有了主意,回说:"我不会安一条狗腿吗?""那狗呢?"恶霸还记着恶狗对自己的功劳,还是疼爱地问。恶奴倒挺有办法,眼皮一眨就说道:"咱给它安上条泥腿。"恶霸地主觉得这法子虽欠妥,但为了自己,也难得奴才一片孝心,就同意了。这样,奴才将自己的一条腿截下给了主子,又截了条狗后腿安到自己身上,后用泥巴做了条后腿给狗安了上去。
从那往后,人们就管专爱吹拍主子的人叫"狗腿子"。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充当狗腿子的角色,走路总是一踮一踮的,那可不是故意的,据说是那条狗腿和他本身那条腿不匹配而引起的后遗症。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6:02

"跌份儿"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描述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俗语有很多,"跌份儿"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直到现在,有些人嘴里还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很明白,就是太丢人现眼了。
在这句俗语中,"份儿"其实就是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份儿了"就意味着行、够资格;"跌份儿了"就意味着不行、不够资格。"跌份儿"这个词在北京很是流行。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其实这个词和旧时代的服务行业有着莫大的关联,其起源于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戏班子里面,每人每月所拿的工资没有固定数目,不像现在的发工资,每人每个月拿多少都是定好了的。在那个时代里,戏班子的员工是按照本单位的总利润来分发的,发放的具体办法就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每个人都有规定的份数,如这一年中戏班子所挣的工资是一定数目,把这个数目分成100份,那么班主拿10份;唱主角拿10份;其他人也是拿自己规定的份数。这就是"份儿",而且会涉及"份儿大"与"份儿小"的问题。
涉及一个行业的利润问题,就会有一些奖罚措施。比如说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其实就是增加工资的意思;如果某人工作得不卖劲,老板肯定会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意思就是减少他的工资。既丢"面子"又丢"银子"的事,肯定是谁都不想沾边。
于是,"跌份儿"就成了丢面子的代名词。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6:15

"走后门"
现在,人们把不通过正当手段,求人或行贿赂办事的做法,叫做"走后门"。其实,走前门和走后门本没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分别,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引申义的问题。
那么,"走后门"这词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的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在宋徽宗继位的过程中,蔡京出了很大力气。所以,徽宗一上台便十分宠信蔡京,并任命他为相。蔡京办事尚可,但是为人太苛刻,眼底下不能容人。比如说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蔡京便想方设法打压。蔡京当政一段时间之后便引起朝野上下诸多不满。满朝文武更是牢骚满腹,民间也有关于蔡京的一些丑闻,但是蔡京靠得是皇帝这棵大树,旁人是撼动不得的。
告不倒归告不倒,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表现蔡京这个人的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种种劣行。有一天,宋徽宗大宴群臣,一个在京城很有名的戏班便在宴会中上演了一出讽刺喜剧。其剧情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大官坐在堂上审理各种案件。这时候来了一个和尚,他想离京出游。本来这事没有什么不好办的,盖个官印就行了。但是当大官见他的戒牒是元祐年间印发的,就当场不允许其出城。(原来,蔡京在元祐年间很受当时政敌的敌视,所以他对元祐年间的东西总是特别反感)。恰好这个时候来了报告事情的属官:"今天国库发下俸钱一千贯,都是元祐期间铸造的铜钱,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个大官立即吩咐属下:"那就从后门搬进来吧!"
从此,"走后门"就成了戏谑之语,意思是私底下徇私舞弊,通融办理。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6:29

"敲竹杠"的俗语是怎么回事?
"敲竹杠"就是凭着恶势力,或利用他人弱点,或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的俗语。关于"敲竹杠"的由来,有一种说法。
清朝末年,南方沿海一带贩卖烟土使得很多人发了大财。清政府便对此类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整顿,情况有了好转,这就使得贩卖之人另辟他径寻求发财路。但是有一些人还是不死心,冒着被抓进监狱的危险继续从事着贩卖烟土的生意,因为这个生意利润实在是太大了。
清朝的关卡的检查变得很是严厉,但是并没有挡住一位狡猾的云南贩卖客商。他经常以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内地与沿海之间。但是有趣的是他从来没有被关卡查获过。为什么清朝海关的关卡查不出赃物呢?这当然得归功于这位云南商人藏禁品的方法独特。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剖开嫩竹,把准备好的烟土藏进去,等到毛竹长大后,便将毛竹做成竹杠、船篙等类似的东西。此种办法真是精明,竟然一点儿也没有露出痕迹。
但是事情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有一次,关卡检察官正准备让这艘夹带烟土的船只放行,一个在关卡办事的绍兴师爷突然吸着长管旱烟走到船上,无意之中,他拿着烟袋锅子朝搁在船舱里的竹杠"口邦、口邦、口邦"地敲了几下,精明的云南客商听到声音,以为绍兴师爷看出了他的秘密,于是马上对师爷进行行贿。那位绍兴师爷其实并没有发现什么,但是他见钱眼开,也就没有进一步追问。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这位云南客商藏货的秘密被另外一个眼红的同伴告发了,才使得这件事情为世人所知。
"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其意义也在人们的"活用"之中得到引申。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6:43

"眼中钉"
人们常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朝宰相是奸佞小人丁谓,此人不学无术,只知玩弄权术,贪赃枉法,整日与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他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老宰相寇准的注意,但是寇准并没有抓住丁谓的把柄,只好在暗中一直调查他。丁谓自己也知道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发现。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终还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汴京。
丁谓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当朝许多正直大臣的严厉抨击,就连民间的老百姓也十分痛恨这个赃官。人们所创的民谣中便有:"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中的"丁"当然就是指丁谓。
于是,用来形容仇人的"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后来,"丁"逐渐演变成"钉子"的"钉"。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6:57

"耳旁风"到底刮的是什么风?
耳旁风,又称耳边风,本义是从成语"秋风过耳"演变过来的。这个俗语是用来说明有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持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丝毫不往心里去。年长的人在批评晚辈、孩子时常说:"说过你多少次了,总是记不住,是不是把我的话当做耳旁风了啊?"它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寿梦最宠爱小儿子季札,因为季札的才能最为出众、品德最为贤良。寿梦临终前便想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把王位传给季札,但遭到了季札的坚决推辞。但是寿梦也对长子诸樊和其他诸子说了想把皇位让给季札的想法,由于季札不肯答应,于是寿梦便立下遗书规定王位由季札他们兄弟相继继承。寿梦死后,诸樊等诸位兄长坐过王位之后,便按照父王的遗训准备让季札继位。但季札还是坚决不从,他说:"父王离世前,我曾明确表态,不继承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就像秋风过耳,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但是老三余昧还是坚持让季札继承王位,以完成寿梦的遗愿。季札为了不继承王位而选择了隐居,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回到朝中,继续像以前那样忠心耿耿地协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从上面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耳旁风"语意发生了稍稍变化,但是变化并不是太大。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7:15




"两面派"

"两面派",一般指那些善于伪装、口是心非的人。那么,"两面派"这句俗语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其实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呢!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的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逐鹿黄河的拉锯战,黄河沿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因为两支军队打打杀杀、相互攻击,城池的易手是常事,不管是谁进城都得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表示欢迎。当时河南怀庆府的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来应付敌对的两支军队: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这样,不管是哪边人来了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贴上欢迎标语。但是这个方法在最后惹出了大祸。

有一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老百姓赶紧把标语换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字样,常遇春看到了这些标语很是高兴。正当他高兴的时候,街上刮起了一阵风,很多家的标语都被刮掉了,当地老百姓的聪明方法暴露了。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了。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其实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8:10

为何称外强中干的人"纸老虎"?
"纸老虎"一般被人用来指代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有人认为陈独秀最早使用了"纸老虎"一词,其实不然,陈独秀只是第一次将其用于书面上。
"纸老虎"一词源于民间。近人壮者著《扫迷帚》中壮抱对资生说:"自今以往,事事悉凭经验,一切纸糊的老虎,都尽被人戳破,不值一文。"且不说此书问世时间要早过陈文,即"纸糊的"的说法便可使我们忆及民间"古已之有"的"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元宵花灯中以及殡仪队列的纸佣中。人们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纸糊老虎"具体事物的启发影响下,才创造性使用了"纸老虎"一词,才有了纸老虎的比喻意义。据此可以说"纸老虎"一词源于民众之中,而作为书面语言,它的确是最早见于陈独秀之文。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8:28

"有眼不识泰山",指山东的泰山吗?
"有眼不识泰山",就是指长了眼睛,却没认出泰山。比喻眼力笨拙,见识浅陋,不识出众人才。关于这句俗语的来历有两个有趣的传说,而且都跟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有关。
传说泰山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曾经做过鲁班的徒弟。鲁班对徒弟要求极严,从不轻易放过他们的缺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十分珍视自己得来不易的声誉,为保持声誉,他便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有一年,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因为技艺长进不大,而被鲁班辞掉了。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在集市上见到一批制作精巧的竹制家具,便想结识这个制造竹器的高手。于是,鲁班便向当地人打听制作这些家具的人的名字,当听说他就是被自己赶下山的泰山时大吃一惊。于是,鲁班对于当初错辞泰山的事很是惭愧,并且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另一则传说则没有顾及鲁班的声誉,其梗概是这样的:鲁班婚后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儿子从没有见过面。泰山长大之后便去寻找父亲。一日,鲁班给一大庙堂上梁,围观者对其超人技艺赞叹不绝。突然一手拿雨伞,背着包袱的过路少年说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点儿高。"鲁班循声看去,少年眉清目秀,气度不凡,心中暗暗吃惊,觉得这少年定会超过自己,不由一阵嫉妒,随手抄起一个木棍子掷去,正中少年头部,少年当即死去。不久,鲁班回家探亲,夫妻团聚,妻子问他有没有见到儿子泰山?不说不要紧,一提到这事,鲁班便想起了那个被自己砸死的孩子。于是他便把那少年的事说了一遍。两人核对相貌特征之后,鲁班才知那少年便是自己的儿子泰山,只能叹道:"唉!我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瞎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挖去左眼。从此鲁班用一只眼干活,再也不嫉妒保守。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料曲直时总是闭起一只眼看,并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有眼不识泰山"还是一句流行语。这句话中的"泰山"也不是指名山泰山。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