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8:46

何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却蛮横无理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其实就是只许己,不许人。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发明了"避讳"的方法。所谓"避讳",就是臣子对君上,子孙对父祖,人民对圣贤,均不许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职、书名、初名等,都得以改字、改读、缺笔或空字方法回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的来历就是和避讳有关。
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这么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事例:唐朝中期有个叫田登的太守,做官期间十分霸道、专制,手下的人和老百姓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在古代流行避讳的情况下,他就不允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本来,避讳的情况一般只是针对皇家人员而言的,小小的一个太守竟然让下面的人避讳自己的名字,足以可见这个人的专制程度。在田登的规定之下,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而遭到鞭打。反正是只要在田登的眼皮子底下,谁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发生。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城中的老百姓都要在街上点花灯和焰火来表示庆贺。州衙门为了安全着想,于是便贴出告示,让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是写这个告示的人便犯难了,因为上面有个"灯"字。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把这个灯改为了火字。布告便成为了"今年老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间要注意安全"。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有的人便对田登的做法气愤万分,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结果,就是这句"骂人"的话流传了下来。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9:05

"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唐朝末年,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农民起义便成风起云涌之势。在这其中,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势力最大。他们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但是黄巢并没有在长安逗留太久,因为还有许多唐军没有被消灭!这一天,他率领兵将百余人到临潼县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在半道中,他们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这座坟墓所埋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汉高祖刘邦之父。黄巢认为一个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还占据着这么多良田,真是可惜了,还不如把它平了,让老百姓种上地吧!于是他便让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与此同时,他也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把墓顶挖了个大坑。挖完之后,黄巢放声大笑,随即吟诗一首:
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
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敢于触犯有权有势的人。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9:20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什么意思?
"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俗语一开始的意思是提凉壶,让人喝凉水,后来引申为说不该说的话;做傻事,做不该做的事。它是这样来的:
唐朝的时候,有父子俩在一个县城中开了家小小的茶馆。由于店主热情和气、诚恳实在,再加上这家茶馆总是开门早、收摊晚,而且茶馆的环境也是很优雅,所以其生意非常好,天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在这种情况下,这家茶馆就名声响亮,在县城中是个很好的休息去处。
这一年,这个县来了一个贪财好利的县太爷,他总是在外面大鱼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馆来喝茶。在喝茶期间,他一个人占一个桌子,总是骂骂咧咧的,还要求这家小店供应点儿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就嘴儿。这下不要紧,人们畏惧县太爷的权势,便不敢来喝茶了。这个小店做的是小本生意,一杯茶本来就赚不到多少钱,县太爷这么一闹,生意便做不成了。但是怎么办啊?人家是官,老百姓惹不起。这家店主便因此病倒了。
老板的儿子便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个县官知难而退。这个县官肯定是觉得这家的茶水好喝才来这里喝茶的,要是茶不好,那他就不会一直待在这里了。店主的儿子便在茶上面做起了文章。有一天,店主儿子见县太爷来了便司炉掌壶,之后便把茶水放到了县官的面前。县太爷按照平时的习惯便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喝了之后,他觉得味道有点儿不对劲,于是便问店主的儿子:"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小掌柜说:"老爷,茶,还是天天为您准备的上等龙井;水,还是扑腾扑腾泛沸花的开水,怎么能没味儿呢?"一连好几天,这个小店的茶水味道都没有变化,县太爷便不再来了。于是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便问儿子:"县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机灵地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来,县太爷喝的是不开的茶水,怪不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从那时候起,这句话就跟这个故事一样,四下传开了,越传越远。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19:34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的意思就是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吃了别人的东西,办事时便会感觉理亏而给予照顾、有所偏私。句中的"短"字是由其本义缺点、短处引申出来的"理不直,气不壮"的意思。
春秋时期,鲁国的相国由公仪休担任。他这个人别的嗜好没有,就是特别喜欢吃鱼,于是那些想要巴结他的人便不断地送鱼给他。但是公仪休对于他们的馈赠一概不接受。他家里面的佣人便问他:"先生十分喜欢吃鱼,但是您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献礼?"公仪休义正词严地说:"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他们的馈赠。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在以后的办事过程之中一定要迁就别人,这样就会歪曲法律,执法犯法就有被罢黜的危险。如果我的宰相被罢免,即使再喜爱吃鱼,这些人也一定不会送鱼给我了;而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去买鱼了。如果我不受鱼,就不会徇私枉法,这样就不会被免职,不免职,即使爱鱼的嗜好一辈子不变,也能长期靠自己的薪俸来买鱼吃。"这些话说得很实在也很在理。
这就是"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的出处。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0:31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怎么来的?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这个成语的出现还和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有很大关联呢!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的婚姻一直不美满,丧偶、再娶、又离异。为此,他感慨良多,作七绝以抒发心底的惆怅: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发,花开又被风吹落。
他中年丧偶后,曾一度不想再娶,后经人撮合,娶一妾名姣娘,但是并没有把她扶为正室。姣娘出身名门,十分聪慧,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是一个色艺双全的才女。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又忙于革新变法,故淡于夫妻生活,令姣娘十分寂寞。姣娘正当妙龄,空对日月,日子一长便耐不住寂寞与家中的一名年岁相仿的仆人勾搭成奸。这事传到了王安石的耳里,王安石很生气,有心训斥姣娘,法办仆人,但又苦于无凭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姣娘与仆人在屋内*,当时王安石在门外,里面不时传来姣娘的浪笑之声。当时情况下,王安石忍住了自己的愤怒,他也怕自己的家丑外扬,于是他假装在离屋子很远的地方发生声音(其实是故意用一个竹竿把树上的乌鸦惊走了),以便让屋内偷情之人得悉。果不其然,屋里面的男的从后窗逃跑了。事后,王安石假装没事,仍与姣娘谈笑自如。过了几天,正是中秋之夜,王安石便想借着过节规劝一下姣娘,让她老实安分点。于是王安石便写给她一首诗: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很快就品出了诗中的含义。她其实早不想这么生活下去了,于是她便回信给王安石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过半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本意是想规劝姣娘,得到信,看了信中姣娘所吐露的心声,便想:自己年已花甲,而姣娘正值青春年少,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不能求全责备。于是他就把姣娘叫到自己跟前问明了姣娘的愿望。最后,王安石便一纸休书把姣娘休了,同时赠她白银若干两,让她和仆人远走他乡过日子去了。
当这件事情在朝中和市井中慢慢传开之后,王安石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被人非议,反而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人们赞扬他道:"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1:04


什么是"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比喻密谋败露。它的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曾经这样记载:"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秦桧夫妇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之后不久,秦桧就死了。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便对道士捎话说:"东窗事发矣。"元代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憎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1:20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读兵书多吗?
这句俗语最早见于《魏书?崔浩传》:"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中也介绍了另外一个"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人物,他就是曾经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政权多次进攻北宋。仁宗皇帝听从一些大臣的推荐,便派干练的范仲淹到西北去守卫边防。范仲淹到了边关之后十分关心士兵,并实行"屯田久住"的方针,在他镇守边防的时间里面,一直保持土地不被西夏人夺去。西夏人提起范仲淹均倍感钦佩地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小范老子(就是指范仲淹)胸中藏有好几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可以欺负啊!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这句话,用以形容一个政治家和统帅的深谋远虑,精通战略,可使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1:35

"帮人帮到地头、送佛送到西天"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说做好事、帮助人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完全彻底"。人们总是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来念,可是你知道吗?它们产生的背景却不一样。
"帮人帮到地头",来自于农业劳动。过去由于没有机械,农民的劳动全靠简单工具和繁重体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尤其收割季节,更是累得头昏眼花。在共同收割中,往往一人一垄或一人两茬往前割。由于各人的体力、能力不同,年轻力壮手脚麻利者往往先到地头,而年老体弱者就后到地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到地头者就回头帮那收割慢的人。但有些人帮一会儿就不帮了,结果还落个帮人的名义。人们对这种现象看不惯,就劝这些人:帮人要帮到地头。意思是好事要做到底。时间一长,这句话的含义便被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已经给人帮助,或被帮助人仍需进一步帮助的,人们常劝说他们:帮人要帮到地头。
"送佛送到西天",则来源于过去的佛事活动。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尤为盛行,故有迎佛请佛之大礼仪。但佛与人一样,时间长了也有想家的时候,故又有送佛回西天的礼仪。据说送佛的礼仪相当隆重繁缛。因佛不饮酒,不食荤,所以供佛送佛时,只摆清茶和蔬果。送佛上路时,一拜再拜。因为怕它走错路,往往嘱咐:"烈火炎炎,南天不要去;冰雪飒飒,北天不要去;极乐乃故乡,只可回西天!"西天十万八千里,怕佛半途而返,所以给佛带足斋饭干粮,送以纸糊的车马、猎犬,鼓励其别怕险阻,别怕驰驱。故称:送佛送到西天。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2:00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什么意思?

从前,有兄弟两人,住着前后两大院,家里挺宽绰。后院里有棵梧桐树,树叶又旺又稠,里边住着个金翅鸟。一天,老大手拿尺子,围着梧桐树量来量去,嘴里还嚷嚷计算着。金翅鸟看见了忙问:"你量树干吗?""光景过不去,我打算把这棵树给砍掉,现在量一下尺寸,看看这树能值多少钱。""你千万别卖,树一倒我就没处住了,有困难我帮你想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呢?""今天吃晚饭以后,我驮你到东海岸弄点宝贝回来。"老大挺听话,吃了口饭,就早早到树底下等着来了。天黑以后,金翅鸟让老大坐在它翅膀上又嘱咐道:"你可抓结实,合上眼。"说完起飞了。好一会儿,只听鸟说:"到了,睁眼吧。"老大睁眼一看,遍地金光闪闪,尽是金银财宝,他随便拾掇了几块,装满身上的布袋。赶天明金翅鸟又把他驮回了家。老大拿上财宝到城里换了好多好多钱,吃香的、喝辣的,过上了好日子。

老二眼馋得不行,就问哥哥:"你成天不干活,又有吃、又有喝,东西都是从哪儿弄的?"老大很是老实,不会撒谎,于是就原原本本说了一遍。老二听后,有点儿不相信:"真的吗?""真的,难道我还哄你?"老二暗自高兴,也找把尺子,到树底下装模作样量来量去。金翅鸟又问了同样的话,也答应驮他去东海岸。老二跑回家找了个大布袋,吃过晚饭骑上金翅鸟就去了东海岸。不过老二是个贪财鬼,看见那么多财宝,恨不得一下子都装回去。装了一会儿,鸟催促说:"该走了。""来一趟不容易,让我多拾点吧。"不管金翅鸟怎么劝,老二就是不听,只顾拼命地装,太阳快出来了,金翅鸟顾不得老二,丢下他,自己飞回去了。

老大不见老二回来,就问金翅鸟是怎么回事。金翅鸟说:"早被太阳晒死了。"老大听了心里一阵难过,到底还是亲兄弟,他对金翅鸟说:"二弟死是死了,你得把他的尸体驮回来呀。"金翅鸟点点头,等到晚上又飞到了东海岸。东海岸是日出的地方,太阳一照比火都烫,老二的尸体早晒干了。身上直流油,老远能闻到香味。金翅鸟见了,不顾一切大口大口吃起来,眼看太阳快出来了,心里还说:吃了这嘴就不吃了。吃了这嘴又想吃那嘴,结果太阳一出,把它给晒死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2:15

我们常说"时光如梭",为什么时间流逝可以用"如梭"来形容?


我们形容时间过得迅速,常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说光阴似箭表示时间过得飞快还好理解,那么时光怎么又会如梭呢?其实,这和古人的生活有关。
中国古代长期是农耕社会,老百姓依靠种粮为食,织布换钱,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梭"是织布机中牵引纬线的织具,形如枣核。织布之时,织梭往来迅速,穿行于织布机中将丝线织成布匹。普通人家大多有梭,可以说,梭是深入百姓生活的一种用具。因为"梭"来往迅速、运行快速,古人便用"穿梭"比喻往来频繁;用"飞梭"形容非常快速的动作;用"日月梭飞"、"时光如梭"来说明时间的流逝。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2:34

"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除了燃香计时,古代还用什么方法计时?
古人虽然并无现代精密的计时工具,可是在计时上所显示出的智慧并不输于现代人。他们将一昼夜科学地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和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制大体对应。现代所谓的"小时",也就是古人半个时辰的意思。古人最初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后改为九十六刻,平均每个时辰八刻,与现代每小时四刻正好相合。
除了燃香计时之外,古人还用日晷、漏壶等方法来计时。日晷就是在一个圆盘上,沿盘周分别划出十二时辰和九十六刻度,依照太阳照射盘中时针产生的阴影所在位置来确定时刻。现在故宫及北京天文馆均有日晷实物陈列。
从周代起,古人已经使用了漏壶计时器。仪器上面是一个漏水壶,下置盛水箱,插着竹箭,箭杆上刻有时辰刻度。漏壶中的水定量均匀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渐升高,箭杆上就显示出一定刻度。后世多用铜制,故习惯称"铜壶滴漏"。故宫中和殿曾有漏壶计时器实物陈列。
汉代以后,中国计时器不断发展。隋代已有钟车、漏车、鼓车,都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唐代制作了水力推动的"水运浑天铜仪",其中包括计时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动击鼓,每时辰有一木人自动敲钟。宋以后的计时仪器越来越精巧,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灯漏",更为复杂,自动化程度更高。明末清初,西方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制造法传入中国,豪门大户纷纷争赶时髦,如《红楼梦》中的贾府里便有这种洋玩意儿。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2:58

古代的年号是怎么回事?


年号一个都没有重复的吗?年号是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古代东亚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纪年的名号,日本沿用至今。中国古人很重视历法初始的年月日。一般,帝王践祚次年称新帝即位元年;所以纪年又称纪元。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纪年只称某某君王多少年,如《左传》纪事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史记》记陈胜起义,是在秦二世元年;韩信被杀,是在汉高祖十一年等等。帝王因故重新纪年称改元,汉武帝就因为迷信而改元过很多次。天上出现彗星,改元元光元年;在郊外猎到一头独角怪兽,改元元狩元年等等。汉武帝以后,历代君主(包括一些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有自己的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三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梁武帝);四个字的,如"天册万岁"(武则天);甚至六个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元昊)。
帝王的年号有多种含义:一,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登基,年号始元;二,祈求皇帝安康,如南朝宋明帝久病不愈,改元"泰豫";三,记祥瑞,如汉武帝改元元狩;四,记时事,如清穆宗即位,东、西太后共理朝政,年号同治;五,表示喜庆,如清仁宗受禅,改元嘉庆;六,祈求国运昌盛,这类含义最多,如"康熙";七,仰慕先祖功业,如唐德宗"贞元"就是将太宗"贞观"和玄宗"开元"两个年号合在一起;八,表明施政纲领,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废新法,及至哲宗亲政,重行新法,改元绍圣("绍"是继承的意思,"圣"指的是哲宗父亲、起用王安石变法的神宗皇帝)。
中国历史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是刻意重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朝齐明帝等都使用过这个年号;更多的则是失察,无意中用了别人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时代被称作"贼"的方腊也用过这个年号,恐怕就不会用了。
帝王登基一定要改元吗?除去年号纪年,古代还有其他的纪年方式吗?
帝王登基也有不改元的。如唐昭宗最后一个年号"天祐"便被他的继承者、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袭用了。五代时后梁"乾化"、后晋"天福"、后汉"乾祐"、后周"显德",以及辽"天显"、金"天会"、元"天历"、"至顺"等年号,都被相承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皇帝沿用。
明代以前的帝王,常会改元,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用了十四个年号;武则天更多,在位二十一年,有十八个年号。明清两代,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中途一般不改元。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出在清代,因此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也出在清代,就是清圣祖和他的年号康熙,都是六十一年。
早先的帝王改元频繁,更有年号重复现象,因此古人还常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字(因常用来计时,又叫"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排列组合的顺序标记年份,构成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等。六十年后,又是甲子年,如此循环往复。因此古人把六十年称为一个花甲。我国传统上又有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正好相配,因此我们看到某一年的地支,就知道这一年的属相了。古人也把帝王年号和天干地支结合起来纪年,如康熙十八年又可称作康熙己未年;但是,康熙壬寅年到底是康熙元年还是康熙六十一年,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中间正好过了一个花甲。不过,这种不便在古代仅此一例。用天干地支纪年起于东汉还是西汉说法不一,但不管怎样,如果在书中看到先秦年份以天干、地支标记,那肯定是后人推定的。
除去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认为岁星(金星)绕天一周正好是十二年,便也以它每年经过的星区(星次)纪年,《资治通鉴》中就是这样做的。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3:17

中国古代的官吏休假制度是怎样的?


星期制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的官吏休假制度是怎样的?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官吏工作的时候要住在官衙,只有休沐那天可以回家。有趣的是,在西汉的一段时间,郎官(皇帝侍从,承担保卫、差遣、顾问等职,有议郎、侍郎、中郎、郎中等)的休假居然是可以买的。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或办公用品,就可以出宫购物,变相休假。相反,要是没钱就别想休假,就是病假也得用休沐日补偿。五日一休制一直延续到隋代。中间偶有间断,如南朝梁代,曾经十日一休。到了唐代,十日一休变成制度,称旬假或旬休,也就是每月初十、二十及月底(小月二十九,大月三十)休息。
大概从南北朝开始,官吏工作日可以不在官衙居住,而是编组轮流值宿。以后历代都是这样。唐代的杜甫有一首叫《春宿左省》的诗,就是他任左拾遗时,在门下省(左省)值宿时写的。考虑到这点,唐代官吏十天一休也就不算苛刻了。而且,唐代官吏还有很多节庆假期。放假最长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假七天,算是古代的法定"黄金周";其他节庆,则休息一、三、五天不等。有人统计,唐代官吏一年中这样的假期有五十三天,此外还有特殊假期。如"探亲假":父母居住在三千里以外的,每隔三年有三十天的定省假;五百里以外的,每五年一次,十五天,这个天数是不包括路上时间在内的。儿女婚礼也会给九天假。如果父母去世,更是强迫"丁忧",文官放假三年,武官放假一百天。
宋、元两代也都实行旬休制度,节庆假日则慢慢"缩水"了。宋代节假日约为五十四天;元代的节假日则陡减到十六天。明清两代没有旬休制,节庆假日也萎缩得厉害:最初只有新年、冬至和皇帝生辰是法定节庆日;后来,中秋、端午两节渐受重视,也有了假日。不过,明清两代的官吏每年有长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这是别的朝代所没有的。至于特殊假期方面,宋代基本继承了唐代的旧制;但到了明清,则除丁忧一项,几乎全被砍了,如有特殊情况,则需要皇帝特批才能给假。虽然明清两代的工作时间长,但却不一定有工作效率。很多府、县官员要日近中天才到衙门办公,即便是在吏治严厉的清雍正朝也是这样。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3:36

中国古代的民间休假


"士农工商"是古代所说的四民,我们就分类考察一下他们的休假情况。先看学生,太学生介于官民之间,他们的休假基本和官吏一样。唐代太学生必须在旬假前一天考试;除旬假外,他们每年五月有十五天田假,九月有十五天授衣假。明代官吏平常不休假,国子监学生则在每月初一、十五休息。历朝太学生都不多,更多学生是在私塾读书。他们每天都要用功,只在主要节庆日才休息。可见"十年寒窗苦"此言不虚。明清两朝私塾也有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再来看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生活。农民在农忙时根本没有休假这一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在家人送饭到田间时才能小憩片刻。农闲时,他们又要服各种劳役、兵役,日子过得很是辛苦。唐代以前的工匠,只在白天工作;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发展,在室内劳作的工匠,晚上也要常常工作,极少休假。商人的休假更没准儿了。从汉代到唐代中叶,长安等大城市内只在指定地域设市,管理非常严格。每天中午击鼓开市,日落前击钲收市。宋代以后,商业繁荣,不再有这种约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许多商家甚至通宵达旦地营业,而且越是节庆日越是繁忙。工匠和商铺伙计远离家人的,每隔几年会得到几天的探亲假。这也是民俗中人性化的一面吧。
在有些日子,即使再劳碌的人也要休息。一是新年时间。有钱没钱的人都得过年,农民、工匠不用说,商铺也要歇业一两天,甚至包括旅店和药房。当然,药房是要留人值班的,以便给急症病人配药。二是各行祭祀行神的日子。在这一天,各行会都会组织聚餐、演戏、赛神等节目,费用由行会所属的各商铺分摊。农民的行神是社神。农村有春、秋两个社日。在这两天,谁都不工作,如若不然,据说是会变傻的。在祭祀完社神后,祭祀的酒肉由乡人共享。晚唐王驾有一首《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说的就是丰年春社日的情形。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3:55

古代的"布衣"、"白衣"分别指代什么?


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绂"、"乌衣"分别指代什么?古代的不同衣服有贵贱之分吗?服饰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与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思想文化、道德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服饰上就渗透着古代文化、风俗,以及道德理念。
"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纤维材料织成的衣物,相对于用丝织出的"帛",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上古之时,贵族才有资格用丝帛作衣服,平民百姓除了老者允许着装丝衣外,其余的便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无官无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为身份较低贱者所穿,如仆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来借指庶民,也泛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西厢记》中的相国夫人便因张生未得功名,而以"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张生进京赴考。
"朱绂"和"乌衣"都与官位有关。"朱"指红色。"绂"指蔽膝,缝于长衣之前,为古代天子、诸侯等礼服的服饰(也指系印的丝带)。古人以朱为正色,遂以"朱绂"作为身份品级的标志,象征着高位。"朱绂"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荣誉,所以晚唐诗人韦庄有诗云:"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乌衣则是下级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饰,地位较低。三国时,东吴禁军驻扎在南京夫子庙文德桥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东晋以来,人才辈出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曾居住在此,隋唐后逐渐没落,所以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乌衣巷的萧瑟。
从上述服装颜色的不同就可看出,古代服装有贵贱之分。封建帝王把"礼"作为维护等级社会的工具,使得整个社会"贵轻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而服饰制度正是这些礼仪等级中最为重要的标识。早在西周,中央政权就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并专门设置了"司服"的官位,掌管服饰制度。此后,人们在社会地位中的上下、尊卑关系,都在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各阶层成员的衣冠服饰,皆有严格的限定和区别,服饰完全成为人们高贵或卑贱的醒目标识了。
古代衣服的饰纹有什么含义吗?衣服可以像现在一样随意穿着吗?
古代衣服的颜色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衣服的饰纹也有严格的区分。服饰的饰纹是一种特有的标记,每一品位的官服,都有其专用的花纹和图案进行装饰,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龙袍是服装中最为显贵、最为神圣的服饰,这是皇帝的专用服装,龙袍加身就标志着皇权在握。私造龙袍是被视为大逆不道、抱有篡位之心的重罪,要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准确地说,龙的图案成为帝王专有的标志是唐代之后的事情,自唐之后才有"真龙天子"的界定,汉魏时期的大臣也是可以将龙绣于自己服饰之上的。除了帝王专用的龙袍服饰之外,文武大臣衣服上的饰纹也各有含义,一眼看去就可以知道他的官位品级。及至清代,文武官员服装上的纹饰都已区别得十分醒目。文官以各种飞禽、武官以各种猛兽来区别其品位的高低。
明熹宗龙袍像现代人可以任意打扮自己,任何颜色、纹饰的服装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古人可不敢如此大胆,稍有不慎可是会惹来弥天大祸的。唐代时,黄色是帝王服饰的专用色,各级官员的服饰也有专用颜色:三品以上官员必须穿着紫色服装,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的服色是深绿。
鉴于黄色的高贵,所以赏赐黄色服装便成为一种殊荣。清朝时期的"黄马褂",即是皇帝对臣下的一种特殊赏赐,受赐者因此而身价百倍、享有特权。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4:16

和尚的僧衣颜色为什么不全都一样?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标识,细心的人会发现不同僧侣的服装颜色是不同的。不同寺院的出家人站在一处,着装色彩斑斓,迥然不同。
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流传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僧侣间的着装各不相同。即使在汉族僧侣中,由于地域广大和历史变迁,僧衣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与印度原始的僧侣服制差别很大。
佛教对僧衣服色的主要规定有两条。一是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避免贪图穿着,这叫做"坏色"或"点净"。虽然避开上色和纯色,僧衣颜色仍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但佛教早期多选用赤色作为衣色,所以佛教在汉朝刚刚进入中国时,僧侣也是"披赤衣"的。到了三国时期,僧侣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响而逐步趋向于缁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时开始称僧徒为"缁衣"或"缁流"。
唐朝时,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色袈裟为荣。另一方面,也因执着于赤色而以朱红袈裟为最尊重。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侣服色制。当时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类,规定禅僧穿茶褐常服、青绦和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常服、绿绦和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绦和浅红色袈裟。现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黄、黑、灰等颜色,也有湘色(即黄绿色)的,没有一定的规制。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4:30

西藏喇嘛的服装有什么颜色?和内地僧侣的僧衣颜色有什么不同?


西藏喇嘛的服装和汉族僧侣不同,有着独特之处。西藏僧侣平时穿阔袖长衣,即使严冬时候也常露两肘。同时还要戴帽子,冬季戴平顶方帽,夏季戴平顶竹笠。
西藏僧侣的僧帽是身份的标识。不同宗派的僧帽颜色是不同的。格鲁派的僧人一般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所以也称黄教;而宁玛派僧人戴红色帽子,因此被称为"红教"。
除了帽子之外,衣服颜色也是区别教派的方法之一。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曾有新旧二派,新教将衣帽染为黄色,故称黄衣派、黄派(即格鲁派、德行派);旧教用红色衣帽,故称红衣派、红派。虽因服色而分教派,但也有例外,比如黄教中,有年老者用黄,年少者用红的习俗。除了黄衣派、红衣派之外,西藏喇嘛中还有白衣派。西藏佛教中的噶举派僧人在修法时都穿白色的裙子和衬衣,因而也称白教。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4:50

为什么古代称丫环为"青衣"?


这个青衣跟戏剧中的青衣是一个意思吗?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衣冠服饰也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的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汉代的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等级制度也是在汉代最终确立的。
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就从服装的原料和颜色上对各个阶层有了明确的认定。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这就是所谓"非其人不得其服","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习惯上百姓和奴仆的衣裳基本以青色为主。丫环在古代奴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和主人区分,对她们的服装颜色更是严格规定,不允许她们穿颜色艳丽的衣裳,因此后来人们就将青衣作为丫环的代名词。
在京剧中有个行当叫青衣,其实就是正旦,是旦行里最主要的角色。青衣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是贤妻良母,或者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由青年到中年。如《祭江》里的孙尚香,《六月雪》里的窦娥,《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等都是由青衣扮演的。青衣人物大多是命运多舛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困苦,因此服装非常朴素,以穿青褶子为多,她们也是因为服装特点而被称为青衣的。
古时将婢女俗称丫鬟,也叫丫头,这个称呼也许与这些年轻女孩常常梳着丫形发髻有关吧。旧时在大户人家做丫鬟的,一般是穷人家或是罪臣的女儿。她们被卖入有钱人家侍候主人,没有人身自由,是终日劳碌、看人脸色的奴仆。一旦成为丫鬟,她们就同娼优隶卒一样,只能以贱民的身份生活,在"良贱不婚"的古代社会,她们不能与良人即士农工商通婚--婢女做小妾,不能算是婚姻,因为妾在法律上不是配偶身份,与主人没有婚姻关系。
俗话说"小姐身子丫鬟命",将小姐和丫鬟放在一起对比,更显现了丫鬟命运的不幸。她们是主人的财产,受主人的人身控制,不能告主、叛主,《唐律》还规定主人强奸仆婢妇女不算犯罪。虽然法律也规定不能随意杀害她们,但主人可以减刑。因此,丫鬟们的生命和尊严都是没有保证的。
但在戏剧舞台上,却有一批率真坦诚、敢作敢为的丫鬟形象。如在荀派的《红娘》(红娘)、《春草闯堂》(春草)、《卖水》(梅英)、《花田错》(春兰)等以丫鬟为主角的剧目中,这些小花旦聪明伶俐、天真烂漫、机智泼辣,又带有一种反抗精神。她们是小姐的贴身丫鬟,因此最能看透小姐的心事,在小姐的爱情遇到挫折时,她们总能不顾自身安危,竭尽全力为小姐与儒雅书生穿针引线,使他们的爱情得以冲破礼教束缚而有情人终成眷属。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她们对自身价值和幸福的执着追求吧。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5:05

张冠李戴是笼统的说,还是真有其人?


张冠李戴是笼统的说,还是真有其人?"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可谓童叟皆知,时常被人使用。它的意思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个成语是不是也像许多成语一样有具体故事呢?成语里的张、李二人是否皆指具体的历史人物呢?
其实,张冠李戴只是笼统而言,这里的张、李纯属虚指,都是查无此人的。并不像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里的张、李确有其人。
这个成语早在宋代已有雏形,宋代钱希言《戏瑕》中记录的一句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应是此语的源头。这话直白明了、形象生动,因此使用颇为频繁。还有对此进行翻版的,如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有句谚语说:"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还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后来,这句俗语精炼成了四字成语,概括为张冠李戴,一直沿用至今。

气泡 发表于 2014-4-20 09:25:19

"张公吃酒李公醉"中的张、李是指谁?


"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意思和张冠李戴有点儿相似,都带有弄错对象的意思,比喻的是:一方得到实惠,而另一方担了责任,徒有虚名。这句俗语现在使用得较少,可是在古代却是家喻户晓,时时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这里面的张、李可是确有所指的。
唐代张《耳目记》记载:唐代武则天时期,极度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致两张权势炽盛,而李氏皇室却倍受冷落。老百姓看着这幕闹剧,虽有怨言却不敢高声泄怨,于是只好婉转含蓄地谣传"张公吃酒李公醉",借此表示张易之兄弟当权,李唐王室大权旁落的事实。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中就如实记录此语:"张公,易之兄弟也;李氏,言李氏不盛也。"
后来,"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话广为流传,还衍生出了代人受过的意思。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