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故里一日游
游完百丈漈风景区之后的第二天,我们三个又去刘基故里拜访了一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是大明第一谋臣,也是温州市历史文化名人。刘伯温生于文成县南田镇,山水秀丽之地,气候宜人,人杰地灵,被誉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刘基庙在新宅村华盖山麓,敕建于明天顺二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进入刘基庙后,一尊刘伯温花岗岩全身雕像矗立在正中,雕像前后有几块刻着“千秋景仰”、“通天地人”大字的花岗岩巨石。刘伯温被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伟人,学富五车,一生著述甚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继唐宋八大家之后,居明清八臣子之首,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一举考中进士,朝廷昏庸腐败,使立志报国的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南田)隐居。期间潜心著述,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 1360年,满腹经纶的刘伯温,却愁于怀才不遇。正当这时,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打下浙东,求贤若渴,召见了“浙东四先生”(章溢、叶琛、宋濂、刘伯温)。刘伯温条陈《时务十八策》,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建策各个击破,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做了随军参谋。 随着人流进了广场右侧的刘基庙,拾阶而上,庙门左右立着御题“帝师”、“王佐”两座木牌坊,崭新的很是耀眼,我仿佛看见一段冷峻的历史。 刘基在朱元璋帝业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提出“先汉后周”的战略。当时朱政权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北有小明王,南有陈友定,朱元璋在夹缝中生存。张士诚最富,陈友谅最强,要夺取天下,从谁下手,孰先孰后,一般将领们提议先取实力弱小的张士诚,后灭强大的陈友谅。但是,刘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五年的用兵战略。 1363年7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鄱阳湖之战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也是朱、陈争霸的最后一场大战。当时,双方都将自己的主力投入战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投入兵力二十万,陈友谅的军队是六十万。 刘伯温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向朱元璋提出“移师湖口”之策,建议派战舰重兵扼守鄱阳湖口之处,封锁鄱阳湖通向长江的水路通道,来个“关门打狗”。果然陈友谅率残军突围,企图从小港汊口逃窜,结果被朱军扼住。陈友谅在激战中头中流矢,不治身亡,余军大溃。此战朱元璋最后得胜的关键,正是实施了刘伯温 “移师湖口”这一计策。 后人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原型就是鄱阳湖大战,作者罗贯中笔下翻版了鄱阳湖大战。是耶,非耶?不得而知。 第二年,朱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先汉后周”策略获得成功,为朱元璋登上帝位扫除了最大的障碍。接着收降方国珍,北伐元顺帝,八年统一了天下,开创明朝一代江山。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元"洪武"。而刘伯温没有选择激流勇退,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稳固新生的帝国,他修了《大明律》,恢复科举,整肃纪纲,在定都问题上力挽狂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后来,刘伯温秉公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得罪了李善长,受到李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排挤,乃至被铲除的危险。此时,明太祖对刘伯温态度正如温州的俚语:“用着朝笏,用不着壅桶欛(粪勺)”。同年八月,刘伯温认清形势,便以“致仕”的形式告别政坛。就在当年年底,明太祖还是不放心刘伯温,写下亲笔信,把他召回南京,“宠养”在身边。又连下五个制诰,封赠刘基的祖父、父为“永嘉郡公”及祖母、母和大夫人,并欲晋升刘基的爵位。刘伯温赶忙辞谢爵位,因为他知道皇上此举并非念旧,而是在试探他有无政治野心。
重檐黛瓦的庙门,门当之上挂着“钦建诚意伯庙”直匾,历史沉钩在沧桑中碰醒。刘伯温碰见的不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而是喋血成性的朱元璋,他用自己的帷幄奇谋促成朱元璋皇帝梦最后命丧九泉。 回京后,明太祖似乎一如既往的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刘,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次年与太祖论相才时,太祖故意提了杨宪、李善长、胡惟庸等几个人,刘伯温都不赞同,一一分析他们的缺点。最后太祖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刘说:“唉,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只知道有皇上,不顾及其他,迟早遭人非议,皇上慢慢挑选吧…… ”婉言谢绝。 其实太祖并非真想让刘为相,包括胡惟庸、李善长在内都不懂得太祖的本意:早就不想设置宰相了。在胡惟庸死後,太祖毅然废除了丞相制度,暴露出他蓄谋已久的真想法。同时,论相之事,刘伯温直抒已见,因之得罪了汪广洋、胡惟庸,竟引来了杀身之祸。
**************************************************************************************************************************************************************************************************************************************
刘基庙为七间三进回廊合院木结构建筑,庙分头门、仪门、正厅三进,由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及照壁、牌坊、厢房组成,两侧有迥廊,四周为块石砌筑的围墙。据说五百多年来经多次修缮,主体结构仍保持明代形制与风格。我参观的刘基庙是因2011年举行的太公祭而修茸一新。建筑大凡在**中破坏过,在众多的大人物书题的匾额,只有庙中第一联保存了原貌:“出处进退,与任盟冥符,运会起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 古往今来,伴君如伴虎,多少的开国功臣都落得个狡兔死狐狗烹的下场,眼前的这一幅对联化作了凝重的思索:洪武三年(1370年) 明太祖大封天下功臣,所封36位公侯中没有刘。20天后,刘伯温才勉强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只赐封三等爵诚意伯,食禄241石,而同样为伯的汪广阳的食禄为360石,与他功苦相似的李善长竟为4000石。万般尴尬且自身难保之际,刘伯温小心翼翼地在京城当着官。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也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深懂“伴君如伴虎”道理,随时有杀身之祸。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趁二夫人去世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闭门谢客,回青田隐居起来,远离官场,远离是非。 树欲静而风不止。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决心再找机会加害刘,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看中了谈洋有“王气”一块土地,想占为墓地,说刘有不臣之心。本对刘放心不下的明太祖,下令“不夺其名而夺其禄”。刘伯温诚惶诚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在南京的天子眼皮底下,刘伯温总以为有了安全感,却事与心违……
刘基庙的中堂塑有刘伯温及其子刘琏、刘璟三尊坐姿仪像,神态庄严,正气凛然。“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汉。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事。先生此去最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他们的命运真如太祖御赐刘的告老诗所愿吗? 我叹气之际,出了刘基庙,转到广场左侧的纪念馆,恰好遇上一位高级导游正为县委书记讲解。她从图片和文字说明上,解说刘伯温的生平业绩及各种传说,娓娓道来,委婉动听,听得我不愿离开。 你看,大领导来了,便有高级导游解说,如我等平头百姓,只有蹭高级导游的份。所以明太祖深知当权者有官瘾,悉知大臣们都怀揣着往上爬的贪念,还有在他想来,自己能当皇帝,其他人一样能当,于是大开杀戒,杀戮功臣。 而刘伯温“犹且不尽免祸”,想必他一样也留恋于权位。大明建国之初,刘伯温并没有如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张良及时功成身退,却留下协助明太祖,夙兴夜寐,亲力亲为。自古帝王皆薄情,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劳,或忠心耿耿,依然没有一天不铲除灭你的念头。1375年,在京的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假装看望,并送了药,刘吃后肚子一天天发胀。明太祖见刘病情恶化,甚为“怜惜”,派人护送他回老家。里居一月多而薨,终年65岁。虽说刘被毒死,但跟李善长、胡惟庸几乎灭九族相比,算是善终。 1514年,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明朝廷却突然加赠刘伯温太师衔,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即由此而来。
刘伯温是一个和张良、诸葛亮一样“状多智而近妖”的人物,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智,出生入死地为朱元璋效力,建立起煌煌巨业,最后退避三舍仍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刘伯温不仅自己死的不明不白,两儿子也死于非命。长子刘琏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次子刘璟在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至京,指著燕王鼻子骂作:“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刘璟终于“杀身以成其忠”。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里,“忠”是判断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商朝的比干以死劝说纣王改恶行善,结果剖腹挖心,撒手人寰,开了忠臣“杀身”的先河。刘伯温及儿子何尝又不是呢?愚臣总以为当忠臣,名留青史。反观唐朝的魏征四次“跳槽”,终遇明主唐太宗,找到了真正贤能的弈者。用生命去捞得个一生的好名声,何不去做个良臣呢,不仅成就了君王,更成就了自己。官场上的是非也许都在无言的定数中。正所谓世事难料,风云多变。而刘伯温恰是以精通方术名世,料事如神,方术成了他实现政治理想的一张牌。 刘伯温身上神秘的东西便是他的象纬之学和术数之学,在中国风水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似的重要风水大师。他的神奇传说难计其数: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亚于张良和诸葛亮;能“前看五百年,后算五百年”;有的说他精通奇门遁甲,甚至能呼风唤雨;也有人说他给朱元璋看相,算出明朝280年的基业及其间所发生的事件,后来竟一一应验;还有人说,元末他和朱元璋的对话已隐指燕王朱棣后来的“靖难之师”。 行色匆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刘基庙,脑海中还在思索刘伯温到底是凡人还是传说中的神人。刘伯温的《烧饼歌》,据说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更是把他推到神坛上。其中“起七七”推算出1937年7月7日日寇在芦沟桥挑起侵华战争,“终七七”指的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农历7月7日);甚至有人说连2008年的汶川地震他都有预言。总之,刘博古通今,知天晓地,无所不能。可以算计天下形势,而谁又能真正算出自己的命,谁能知道历史残酷过一夜,谁能改变历史的轮回。正所谓,天人合一,人算不如天算。如此看来,刘伯温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否则的话,怎么会终被胡惟庸暗算,死在仇敌之手,留给世人无限的遗憾和感叹!
留个脚印,证明我来过…… 爽啊 小崔 发表于 2012-10-6 12: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爽啊
呵呵!你就不会说别的词了?;P
小开 发表于 2012-10-6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你就不会说别的词了?
别的词想不出来
小崔 发表于 2012-10-6 12: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爽啊
谢谢支持!
山青水秀~~人美景美
留个脚印,证明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