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人 发表于 2012-10-9 10:18:53

双珠同行,美哉!

小开 发表于 2012-10-9 13:43:59



       12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率兵在鄱阳湖决战,两军苦战36天之久,刘基与朱元璋同舟督战,直接参与战场谋划。鏖战中,刘基忽跃起大呼:“速更舟”,急扶朱元璋登上另一船,须臾间,原来的船只被敌炮击得粉碎,此事体现了刘基敏锐的观察能力。




   13   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有战船五百号,每号有船50只,兼有雄兵60万,双方久战,未定胜负,刘基定计由丁普郎诈降,骗取陈友谅信任,用火攻之计,大败陈友谅。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0 09:32:29


      14陈友谅仓皇逃跑,被急追而来的郭英一箭射进右眼而亡。消灭陈友谅是刘基建议朱元璋采取长期包围,断其粮草策略的结果,此一战为朱元璋创建帝业奠定了基础。



         15   1367年7月,朱元璋即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四月朱元璋赴汴梁,刘基 李善长留守应天,这期间刘基察知中书省李彬贪赃枉法,依律当斩。为保护心腹,李善长一再向刘基求情,刘基不为所动,奏请朱元璋将李彬斩首。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0 16:18:33



   
       16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任刘基为太史令,卜地作新官,参与应天府的规划 拓建事宜。新皇宫布局合理,雄伟庄严,朱元璋甚为满意。在此期间,编纂了《戊申大统历》。洪武六年,修编完成《大明律》。此外,刘基还参与制定明初的科举制度,并任京师乡试的第一任主试官。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以《御史中丞诰》授刘基,是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一道封诰,对刘基的功绩给与了充分肯定。




      17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刘基告老回南田。两年后,朱元璋封胡惟庸为相,胡因刘基曾在朱元璋面前反对其为相而怀恨在心。诱使青田县吏编造“淡洋”事件陷害刘基,为此刘基入京见帝,为避嫌疑,便留于京城。后忧愤而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刘基病重,朱元璋下《御赐归老青田诏书》,遣使护送刘基还乡。四月十六日病逝,享年65岁。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0 20:06:34


         18   正德九年(1514年),刘基逝世139年,明正德皇帝追封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称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刘基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 政治家 文学家 哲学家。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刘基之功在于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从“立言”的角度看,刘基著述颇丰,诗词文赋的思想性 艺术性甚为高深。就“立德”的角度看,刘基刚正不阿,不计名利,忧国忧民。其人 其德 其功赢得后人千秋景仰。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08:30:08





                   随缘






    莲花随缘开,菩提随心至。随缘,就是不自我执著、不坚持错误己见。处处“执著自我”则是自寻烦恼。世间万事,一切随缘。忙碌的社会、匆匆的脚步、浮躁的内心,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随缘”的真谛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朵清净的莲花,蕴含着无量的智慧和潜能。或许每个人时常会问自己:什么样的人经历怎样的修炼才可以做到“随性、随遇、随缘、随喜”?佛说,“自在随心”就好。

    世间一切物质,佛法都叫“色”,“空”就是因缘。色即是空,说的是亲友爱人、功名权势、爱恨情仇都是依因缘而生,随缘尽而灭。人生的苦,都是因为执念——缘分尽了,还在强求。佛家开出的药方是放下、看破、得自在。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09:14:36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09:32:36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0:35:54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0:47:50



                  盘谷亭


   盘谷在南田镇九都村新宅自然村,位于金鸡山与钟山之间,四面环山,有小溪绕村而过,中有盘状良田,故名盘谷。
   始为刘伯温长孙(刘琏长子)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明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刘廌同叔(刘璟)进京,上谕璟袭爵,璟力辞让侄(兄刘琏子)刘廌。十月二十七日,帝宣廌袭爵,封告云:“今特以前爵授尔廌为诚意伯,增禄二十六十石,共食禄五百石,子孙世袭,朕与乐誓,若有非为,除谋逆不宥,其余虽死罪勉一死,以报尔祖父之动。”钦赐锦绣衣服,鞍马,南门房屋,封为特进光禄大夫,妣常氏封夫人,欲留用之。次年,廌以奉亲守墓为由力辞,归隐于此,筑室於里第之西山脚下,名曰“盘谷第”。有诗云:“愧我辞官盘谷中,凿井开田甘老农”,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时因盘谷坳门较空缺,不利风水,刘廌在此亲手栽下了苦槠、柳杉、松树等,长大后浓荫蔽坳,从此,该村人寿年丰,曾出现超百岁寿星,今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民国三十六年,后裔刘志邦、刘佑悌等首事集资,为纪念先贤之德,在盘谷坳门建了一座石拱门,名曰:盘谷亭。青邑华书“盘谷”二字嵌在石拱门上,1987年建成盘谷亭,亭内悬挂孙中山先生手迹“论世界大同”一文,杜旭平书“盘谷亭”匾额。温州市副市长江圣德撰林剑丹先生书的“道广文成千秋共仰,亭营盘谷旷代承风”和后裔刘兆祥先生撰书的“簪缨华胄偏饶隐逸高风退盘谷闭门著书全集荣刊收四库,亮节常新点染江山生色溯文成刘家系谱一亭珍念足千秋”楹联。并将刘廌当年栽下的风水树赐名为“士端林”,是一处休闲观偿的好去处。
   刘廌善诗,著有盘谷集十卷,盘谷倡和集二卷,均收在四库全书之中。刘廌《晚归盘谷》诗云:结屋幽居故里西,盘旋云谷景凄迷。孤松过雨苍龙语,怪石迎风峻马嘶,深愧皇恩辞紫绶,肯忘家学负青黎。又《幽居写怀》云:攀箩结屋依盘谷,翠竹苍松碧汉侵。阑倚白云今日趣,门临清涧昔年心。平生空负三槐爵,举世谁弹五柳琴。回首英豪俱是梦,高吟诗思一何深。
      刘璟盘谷八咏云之《鸡山晓色》云何年天星下,化此金鸡峰,峨冠耸危石,翠羽森长松,旋如展翎翅,峙如决雌雄,初瞰接曙色,姿味多奇纵,虽无司晨唱,晦明若先容,谁将翚飞构,来此披蒙茸,临窗契玄理,晤言怀宋宗。青田县清乾隆进士端木百禄诗云:诗人心事白云知,补屋牵萝繁我思。啼鸟无声春更静,柴门流水夕阳时。南宋白玉蟾《盘谷春晖》云:山抱溪流村抱花,春深处处绿柳斜;扣壶挈饁供南亩,谷里当年隐士家。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1:44:46


            郁离子长廊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1:51:53


         
            郁离子—枸橼


    梁国国王喜好吃水果,派使者向吴国索要。吴国人给了桔子,梁王吃了觉得味道很甘美。后来,又向吴国要。给了他柑,梁王吃了觉得更甘美。梁王就认为他们有好的还没给。命令派驻吴国的使者秘密寻访查问。

  御儿山的百姓有在庭园中种枸橼的,它的果实象瓜一样大。使者见了为之惊愕道:"美啊堂皇啊,柑不如啊!"索要却不给,回国告诉梁王。梁王说:"我就知道吴国人吝啬吗。"命令使者用钱请他。让他入朝进见,进献梁王然后品尝枸橼。没吃完一瓣,梁王舌头收缩而无法下咽,牙齿酸软而不能咀嚼,梁王擤鼻涕皱着额头责骂使者。

  使者由此责骂那吴国人,吴国人说:"我国水果最好的是桔和柑。已经都按国王的要求给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出产水果的不只有吴国,国王不四处去寻求而惟独向吴国要个不停,使者不询问就看它外貌好看,也该当所得到的不如所要求的。树木生长在土地里,有土就有树木,于是才会结果实。我恐怕枸橼天天送来,终将会没有适合国王口味的水果啊。"

*********************************************************************************************************************************************************************************



原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yuán)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愕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命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希鼻顣额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尚矣。而王之求弗置,使者又不询,而观诸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唯吴,王不,徧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5:29:10


                                  郁离子—贿亡

   东南之美,有荆山之麝脐焉。荆人有逐麝者,麝急,则抉其脐投诸莽,逐者趋焉,麝因得以逸。令尹子文闻之曰:“是兽也,而人有弗如之者,以贿亡其身,以及其家,何其知之不如麝耶!”





直译
      东南的名产,有荆山的麝香。当地人有追猎麝,麝被追的急了,就揪下肚脐下的麝香扔到草丛里,追猎的人奔向麝香去了,麝因而得以逃跑。楚国当权的令尹子文听到后说:“虽然是兽类,而人有不如它的,因财物丧命,并波及家人,怎么见识还不如麝呐!”

演绎
    舍命不舍财,是常当笑话讲的。可遇到事儿,真能做到舍财求命的反而不多。这又用上另一句话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依我看这还真得活学活用,得放手时且放手啊!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5:36:31

   
                                       术使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夭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来觉也,一理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
① 狙(ju):即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② 棰(chui):鞭打。《韩诗外传》卷八:“小棰则待,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唐·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惟清有膂力,以所执铁鞭连棰其背。”清·徐士鸾《宋艳·奇异》:“君纔出门,即遭棰,势不复可生,自经死矣。”③ 假(jia):授予;给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史记·孔子世家》:“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循吏传·龚遂》:“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颜师古注:“假谓给与。”④ 破栅(zha)毁柙(xia):栅,栅栏;柙,笼子。⑤ 馁(nei):饥饿。《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陆德明释文:“馁,奴罪反,饿也。”⑥ 道揆(kui):道,道术;揆,法度。道揆。即指法则;准则;法度。《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朱熹集注:“道,义理也;揆,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
译文:
楚国有一个靠养猕猴谋生的人,楚国人称他“狙公”。每天早晨他就在庭院向众猕猴分配任务,派老猕猴领它们到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并要它们献出十分之一的收获供养自己,有的猕猴不给,他就用鞭子抽打。群猕猴都害怕吃他的苦头,不敢违抗。一天,有只小猕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实是狙公栽培的吗?”众猴说:“不是的,是天然生长的。”小猴又问:“没有狙公我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是的,大家都能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给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未说完,众猕猴都省悟了。那天晚上它们一起等狙公入睡后,就冲破栅栏,毁坏笼子,取走那些积存的果实,一起逃入森林,不再返回。狙公因饥饿而死。郁离子说:“人世间那些只靠权术统治百姓而不**度的统治者,他们不就是像狙公一样么?由于百姓还昏昧不觉醒,他们的那一套权术还有效,一旦有人开导百姓,那么统治者的那套把戏就没有什么用了。”
小议:民不可愚,术不可使。治理国家要靠法度,而不是权术,蒙蔽群众使其不察内情,不明真相,只能得逞于一时,一旦大家觉醒,其权术也就一文不值了。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1 15:49:37

本帖最后由 小开 于 2012-10-11 15:52 编辑



         郁离子—云梦田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之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注释:

    ① 云梦:古泽薮名,指楚国云梦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境内,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的游猎区。“云梦”亦作“云瞢”,汉魏之前所指云梦范围并不很大,晋以后的经学家才将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广,把洞庭湖都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瞢在华容。”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韩信》:“淮阴总汉兵,燕齐擅远声……所悲云梦泽,空伤狡兔情。”唐•李频《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洞庭,苍苍云梦,控西南之险,当江汉之冲。”亦借指古代楚地。唐•陆龟蒙《庆封宅古井行》:“一朝云梦围兵至,胸陷锋铓脑涂地。”
    ② 安陵君用事:安陵君,战国时楚宣王宠幸的嬖臣,封于安陵,故号“安陵君”。用事,旧称当权。安陵,战国时国名。本属魏,秦灭魏后,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见《战国策•魏策四》。
    ③ 景睢(sui):楚国大夫。
    ④ 江乙:魏国人,有智谋,后在楚国做官。
    ⑤ 贷(dai):借出。
    ⑥ 入之数:收入的赋税数额。


    译文:

    楚宣王喜欢安陵君,安陵君执政当权,景睢请江乙去向安陵君建议说:“楚国贫民多,请求把云梦一带的田地租借给他们耕种,解决吃饭问题,不要使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安陵君向楚宣王转告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安陵君见到了景睢,便问他收入的赋税额有多少,景睢说:“没有收入。”安陵君惊愕地说:“我还以为你是为了对楚王有利才那样建议的呢,你竟然把把好处送给百姓而作为恩惠吗?”景睢满脸惊异而退去,并告诉人们说:“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取利,却忘记了百姓,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啊!”

   小议:

    志利忘民,民穷国危。治国之道首先在于爱民安民,体恤其疾苦。如果统治者“志利而忘民”,则 民穷而国危,乃至大乱国政。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2 07:03:52


            郁离子 冯妇


    东瓯①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②,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③之贾人适晋,闻晋国④有冯妇⑤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⑥、玉二珏⑦、文锦十纯⑧,命贾人为行人⑨,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⑩,虚左⑾,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⑿,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⒀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⒁,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注解】
① 东瓯(ou):瓯,浙江温州的别称。
②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引申指砖瓦。
③ 海隅:海边,靠边沿的地方。
④ 晋: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及河北南部一带。
⑤ 冯妇:会说为晋国人,善搏虎。
⑥ 驷(si):计数马匹的单位。
⑦ 珏(jue):本作“珏”,指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即白玉一双。
⑧ 纯(tun):匹、段,指绸帛。
⑨ 行人:使者的通称。
⑩ 驾:古时帝王车乘的总称。
? 虚左:古时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兵客叫“虚左”。
? 馆:寓居。
? 攘(rang)臂:捋起袖子,伸出臂,形容准备搏斗的姿态。
? 官肆:宫,帝王的住所;肆,手工业作坊。


【译文】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
    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
   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评语】

   由于言语不通,火虎不分,一字之差酿成房毁人亡的悲剧,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2 07:18:18


         郁离子—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
  1.贾人:商人 2.浮苴(jū):水中浮草 3.薄:靠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4.盍:何不 5.济:济水。 6.巨室:世家大族。7亡:沉,沉落。8.贾(gǔ)人:商人。9.栖:停留。10.予:给予。11.向:刚才,刚刚。12.薄:迫近。13.许:答应。
  ①济阴:郡名。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巨室:世家大族。④向许:刚才答应。⑤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⑥勃然:发怒的样子。⑦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⑧几何:多少。⑨黯然:情绪低落。⑩退:走开。⑾吕梁:地名,龙门山。⑿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⒀覆:翻,这里指翻船。⒁盍:何不。
 
 翻译: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赏析:
  俗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尤其是在经商时,对顾客的诚信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商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济阴之巨室”,他的钱财又能保持几何呢?一个不诚信的人,无法赢得大家长久的尊重。如果有人不诚信,即使他富可敌国,也会像这个商人一样,糟人唾弃。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2 07:47:06


                郁离子—虞孚


    虞孚问治生于计然先生,得种漆之术。三年,树成而割之,得漆数百斛,将载而鬻诸吴。其妻之兄谓之曰:“吾常于吴商,知吴人尚饰,多漆工,漆于吴为上货。吾见卖漆者煮漆叶之膏以和漆,其利倍而人弗知也。”虞孚闻之喜,如其言,取漆叶煮为膏,亦数百甕,与其漆俱载以入于吴。

  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吴侩闻有漆,喜而逆诸郊。道以入吴国,劳而舍诸私馆。视其漆甚良也,约旦夕以金币来取漆。虞孚大喜,夜取漆叶之膏和其漆以俟。及期,吴侩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谓虞孚请改约。期二十日至,则其漆皆败矣。虞孚不能归,遂丐而死于吴。


   注释
      计然:春秋时葵丘濮上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仕越,范蠡师事之,用其策治家成巨富。这里借称其名。

  甕(wèng)即“瓮”,陶制的盛器。

  吴侩(kuài):吴国作买卖的中间商。

  逆:迎。

  道:通“导”,引导。

  封识(zhì):封记。识,同“志”。

   译文:
      虞孚向计然先生请教谋生之道,学会了种漆树的技术。过了三年,树长成便割树收漆,收获漆几百斛漆,准备运到吴国去卖。他妻子的哥哥对他说:“我曾经在吴国经商,知道吴人时尚装饰,很多上漆的事。漆在吴国是上等货。我见卖漆的人用漆叶煮成的膏和在漆里,他们的利益加倍而别人不知道。”虞孚听了很高兴,按照他的话拿漆叶煮成膏,也是几百瓮。和他的漆一起装载运进吴国。

  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吴国的买卖中间人听说有漆,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带他进入吴国,犒劳他并让住在自己私人的馆舍。看他的漆,质量很好。约定短期内就用金币来换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叶的膏和进漆里等着交易。到交易的时候,吴国的中间人到。看见漆的封盖是新的,疑心他有诈。向虞孚请求改约二十天后交易,到那时漆全都坏了。

  虞孚无法回家(蚀了老本啊),就行乞并死在吴国。

点评:
      文章讽刺了那些利欲熏心的商人,只图一己私利,掺假卖假,到头来还是自取灭亡。这可为制造伪劣商品者戒。

  所谓“无商不奸”,说的是人要一经商,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便不由自主地要耍些奸诈;而“无奸不商”,说的是那侩(买卖中间人),要成为真正的商人,在商海之中屹立,没有点奸诈之术,虞孚便是下场。人性自私的本质虽然可怕,但也是互相制约的。正因为这种制约,一味损人利己者,最终损害的将是他自己。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2 08:11:50



            郁离子—蚁垤


   南山之隈有大木,群蚁萃焉。穿其中而积土其外,于是木朽而蚁日蕃,则分处其南北之柯,蚁之垤瘯如也。一日野火至,其处南者走而北,处北者走而南,不能走者,渐而迁于火所未至,已而,俱爇无遗者。


注释:
  ① 垤(die):小土堆,这里指蚂蚁做窝时堆积在穴口的小土堆,也叫“蚁封”、“蚁冢(zhong)”。
  ② 隈(wei):角,角落,这里指山弯。
  ③ 萃(cui):草丛生貌,引申为聚集。
  ④ 柯(ke):树枝。
  ⑤ 瘯(cu):本指畜病名,癣疥之疾。这里用以形容蚁封、蚁冢粗糙不平貌。
  ⑥ 爇(ruo):焚烧。


译文:
  南山的角落里有一棵大树,群蚁聚集在那里。蚂蚁把那棵大树中间穿空,而把土堆积在树外,于是树木枯烂而蚂蚁一天天增多,它们就分居在那棵大树的南北两个树枝上,蚂蚁掏的小土堆就像长满癣疥一样。有一天,野火烧来了,那些居住在南面树枝上的蚂蚁向北逃,居住在北面树枝上蚂蚁向南逃,不能逃的就逐渐迁移到野火还没有烧到的地方。一会儿,蚂蚁就全部被焚烧而死,没有一个遗漏的。

小议:
  蚁蛀大树,子孙兴旺,然而好景不长,野火烧来,蚂蚁家族全部被焚而死。害人者虽可得逞于一时,但终究难逃厄运。蚁蛀大树,同归于尽。这就是蚂蚁留给我们的启示:害人者总是以害已而告终。





小开 发表于 2012-10-12 08:28:02


             郁离子—献马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丢弃。)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读音xiao一声,争辩声。)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谮(读音zen四声,说别人的坏话。)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贪。)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刘伯温故里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