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 发表于 2012-10-6 21:22:12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06:53:20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09:34:16




      刘基庙为七间三进回廊合院木结构建筑,庙分头门、仪门、正厅三进,由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及照壁、牌坊、厢房组成,两侧有迥廊,四周为块石砌筑的围墙。据说五百多年来经多次修缮,主体结构仍保持明代形制与风格。我参观的刘基庙是因2011年举行的太公祭而修茸一新。建筑大凡在**中破坏过,在众多的大人物书题的匾额,只有庙中第一联保存了原貌:“出处进退,与任盟冥符,运会起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     古往今来,伴君如伴虎,多少的开国功臣都落得个狡兔死狐狗烹的下场,眼前的这一幅对联化作了凝重的思索:洪武三年(1370年) 明太祖大封天下功臣,所封36位公侯中没有刘。20天后,刘伯温才勉强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只赐封三等爵诚意伯,食禄241石,而同样为伯的汪广阳的食禄为360石,与他功苦相似的李善长竟为4000石。万般尴尬且自身难保之际,刘伯温小心翼翼地在京城当着官。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也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深懂“伴君如伴虎”道理,随时有杀身之祸。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趁二夫人去世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闭门谢客,回青田隐居起来,远离官场,远离是非。   树欲静而风不止。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决心再找机会加害刘,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看中了谈洋有“王气”一块土地,想占为墓地,说刘有不臣之心。本对刘放心不下的明太祖,下令“不夺其名而夺其禄”。刘伯温诚惶诚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在南京的天子眼皮底下,刘伯温总以为有了安全感,却事与心违……
   刘基庙的中堂塑有刘伯温及其子刘琏、刘璟三尊坐姿仪像,神态庄严,正气凛然。“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汉。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事。先生此去最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他们的命运真如太祖御赐刘的告老诗所愿吗?   我叹气之际,出了刘基庙,转到广场左侧的纪念馆,恰好遇上一位高级导游正为县委书记讲解。她从图片和文字说明上,解说刘伯温的生平业绩及各种传说,娓娓道来,委婉动听,听得我不愿离开。      你看,大领导来了,便有高级导游解说,如我等平头百姓,只有蹭高级导游的份。所以明太祖深知当权者有官瘾,悉知大臣们都怀揣着往上爬的贪念,还有在他想来,自己能当皇帝,其他人一样能当,于是大开杀戒,杀戮功臣。       而刘伯温“犹且不尽免祸”,想必他一样也留恋于权位。大明建国之初,刘伯温并没有如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张良及时功成身退,却留下协助明太祖,夙兴夜寐,亲力亲为。自古帝王皆薄情,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劳,或忠心耿耿,依然没有一天不铲除灭你的念头。1375年,在京的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假装看望,并送了药,刘吃后肚子一天天发胀。明太祖见刘病情恶化,甚为“怜惜”,派人护送他回老家。里居一月多而薨,终年65岁。虽说刘被毒死,但跟李善长、胡惟庸几乎灭九族相比,算是善终。      1514年,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明朝廷却突然加赠刘伯温太师衔,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即由此而来。
       刘伯温是一个和张良、诸葛亮一样“状多智而近妖”的人物,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智,出生入死地为朱元璋效力,建立起煌煌巨业,最后退避三舍仍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刘伯温不仅自己死的不明不白,两儿子也死于非命。长子刘琏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次子刘璟在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至京,指著燕王鼻子骂作:“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刘璟终于“杀身以成其忠”。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里,“忠”是判断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商朝的比干以死劝说纣王改恶行善,结果剖腹挖心,撒手人寰,开了忠臣“杀身”的先河。刘伯温及儿子何尝又不是呢?愚臣总以为当忠臣,名留青史。反观唐朝的魏征四次“跳槽”,终遇明主唐太宗,找到了真正贤能的弈者。用生命去捞得个一生的好名声,何不去做个良臣呢,不仅成就了君王,更成就了自己。官场上的是非也许都在无言的定数中。正所谓世事难料,风云多变。而刘伯温恰是以精通方术名世,料事如神,方术成了他实现政治理想的一张牌。      刘伯温身上神秘的东西便是他的象纬之学和术数之学,在中国风水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似的重要风水大师。他的神奇传说难计其数: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亚于张良和诸葛亮;能“前看五百年,后算五百年”;有的说他精通奇门遁甲,甚至能呼风唤雨;也有人说他给朱元璋看相,算出明朝280年的基业及其间所发生的事件,后来竟一一应验;还有人说,元末他和朱元璋的对话已隐指燕王朱棣后来的“靖难之师”。       行色匆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刘基庙,脑海中还在思索刘伯温到底是凡人还是传说中的神人。刘伯温的《烧饼歌》,据说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更是把他推到神坛上。其中“起七七”推算出1937年7月7日日寇在芦沟桥挑起侵华战争,“终七七”指的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农历7月7日);甚至有人说连2008年的汶川地震他都有预言。总之,刘博古通今,知天晓地,无所不能。可以算计天下形势,而谁又能真正算出自己的命,谁能知道历史残酷过一夜,谁能改变历史的轮回。正所谓,天人合一,人算不如天算。如此看来,刘伯温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否则的话,怎么会终被胡惟庸暗算,死在仇敌之手,留给世人无限的遗憾和感叹!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09:56:33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10:56:57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11:04:39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16:28:39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16:31:55












小开 发表于 2012-10-7 16:55:18












学剑客 发表于 2012-10-8 06:33:13

好高的兴致啊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07:43:05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08:22:22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08:46:20

    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陕西一带)。北宋灭亡,刘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一带)。据周群教授考证,刘光世到江南后,虽也“屡屡迁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内”。
    刘光世之子尧仁后迁居丽水竹洲,而刘尧仁之子,也就是刘基的五世祖刘集卜居当时的青田县南田武阳,至此刘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带繁衍生息,现南田武阳还有“宋处士刘集墓”。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元武宗至大四年刘基出生于江浙行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九都武阳村)。为了纪念刘基,后世把这个村加上旁边一些村划分为文成县(因刘基谥号是文成公)。刘基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受到著名乡绅刘濠一家的丰盛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

   刘琏
〔公元一三四七年至一三七九年〕字孟藻,青田人,刘基之长子。生于元惠宗至正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三十三岁。有文行。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琏工诗,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著有自怡集一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刘基刘伯温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便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店主人知后十分惊奇,要把这部天文书送给他 ,刘基说:“这部书已装在我胸中,书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09:19:27


                        刘伯温次子刘璟

刘璟
〔明〕(公元?年至一四o二年)字仲璟,青田人,刘琏之弟。生年不详,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一三九o年)命袭父爵,璟以让兄子荐。乃特设合门使授之,以刚直闻。寻改谷王府长史。燕兵起,命参李景隆军事。兵败,上书不见省,遂归里。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至京,下狱自经死。福王时,赐谥刚节。(一作谥忠节)璟撰有易斋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刘伯温他的两个儿子下场都够惨的!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受到奸臣的陷害,一个跳井而死,另一个被打入水牢后用 头发勒颈而死。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16:33:52

            

      刘伯温的传奇一生




   1公元1311年6月15日,刘基(字伯温)出生于文成县南田武阳村。父刘爚(字如晦)时任遂昌教谕。为培养儿子,他毅然辞官,回乡耕田课子。刘基14岁,父送其至括城(今丽水)就读于郑原善先生门下。



   2括城求学4年,刘基来到景美境幽的石门洞,潜心攻读《春秋》,并著《春秋明经》二卷。23岁赴乡试,中举人,翌年廷试,中进士。



      
      3   中进士第三年,刘基出任江西高安县丞,任上作《官箴》3篇以自勉。刘基因秉公办案,得罪县尹达 鲁花赤等当地豪门,他们联名诬告,刘基被免去县丞之职,行省大人素知刘基廉正 谠直,深受老百姓爱戴,遂改任刘基为行省职官椽史。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18:00:11

   

   4元至元6年(1340年),刘基已在江西为官5年,眼看官场日益腐 朽,内心无比忧愤:“风尘奔走仅五稔,满怀荆棘无人锄。”自己的耿直与公正与同僚意见相左,于是愤然辞官。



      
      5   刘基于1340年秋回到南田武阳,在家潜心研“杂学” 习“百艺” 事“农桑”,5年编纂成《百战奇略》。1344年,应友人之邀游学江东(皖南 苏南一带)。1346年赴京,时北方“饥盲暴客”日多,已非基当年应进士举时所可想象耳。基目睹现状,不胜感慨。






小开 发表于 2012-10-8 20:02:46


   6   元至正8年(1348年),38岁的刘基出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 行省考试官,因揭发一监察御史的失职事,而触犯权贵,继而遭排斥,在职年余,又一次被迫辞官。后客居杭城4年,与朋友谈诗论文以自娱。


   
      7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基举家回到南田。翌年出任浙东元帅府都事。1353年10月,因建议招捕方国珍,为上官所驳斥,羁管于绍兴。居绍兴期间广交诗友墨客,“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曾与会稽士大夫畅游宝林 云门等处,赋诗唱和寄情于山水。





csw80805 发表于 2012-10-9 09:05:15

写的很不错。学习了

小开 发表于 2012-10-9 09:48:43


   
      8在杭城 绍兴期间,刘基诗文 书法诸方面的造诣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名声远扬。在绍兴结识了大画家王冕,并为其两幅梅花图题了诗。其间还先后为吴镇 冷谦 李公麟 米友仁 赵孟頫 钱选 李衍 柯久思等名家的画题诗作序。



   9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刘基复任行省都事,被分派在处州(今丽水)石抹宜孙的部下。后因方国珍一案被朝廷降职。此时的刘基在思想上已与元王朝彻底决裂,愤而辞官。返回南田,完成《郁离子》《述志赋》《感时述事十首》等诗文创作。




小开 发表于 2012-10-9 10:07:21



    10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应朱元璋聘,赴应天,呈《时务十八册》,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为剪灭群雄,刘基向朱元璋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继图方国珍,陈友定,然而北定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11刘基到应天不久,陈友谅率兵30万来攻,刘基处险不惊,运筹自若,辅佐朱元璋调兵遣将,杀敌14万,俘敌3万,大败陈友谅。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刘伯温故里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