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
发表于 2012-9-6 17:10:37
本帖最后由 小开 于 2012-9-6 17:11 编辑
在包公墓园里,转了一圈,真的没有看到包勉的墓。看来包公的家训的确是真的!
北宋时期的开明知府包拯(999-1062),为了教育子女专门写了《家训》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的东壁,以戒后世子孙。碑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为何立这样的碑文以警后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亲任包勉的状。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虽然因此而罢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状纸告到了包拯手里。包拯见此民众气氛,大怒,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在事实面前没有抵赖,但他请求看在母亲面上,让包拯饶他一次。他并且表示,决心今后不再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亲的面上是有原因的。包拯生下之后,他父亲因他皮肤太黑,把他当做怪物抛弃了,是他大哥捡他回来的。这时大嫂王凤英生下包勉才个把月,同时带两个孩子,不仅精力照顾不过来,奶也不够吃。为了养活包拯,王凤英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别处,抚养包拯到7岁。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为一提看到母亲面上,包拯就会心软。可是包拯心想:赛如亲娘的嫂嫂一贯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不符合她的心愿。只要我给她养老送终,嫂娘是不会怪罪的。
没想到,包勉的母亲听到儿子要被治罪了,一时想不开,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个情。包拯恳切地说:"嫂娘,侄子有罪,应当与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询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再教我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嫂娘听了,觉得包拯的话在理,便擦了擦泪说:"人家都称你'包青天',这是咱家的光荣,你就按法律处置吧。于是,包拯立即根据法律,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
包拯从侄子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训,对自己的后代更加注意严格教育了。所以他特意为子女们立下了那刻在石碑上的《家训》。
小开
发表于 2012-9-6 17:45:22
包公墓室
身居高位的包拯,集国务院副总理、中纪委主管、公检法部长、院长为一身,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不畏权势,为子孙所传颂,为后代所敬仰。在世风日下,民风不良,党风不正的世界里,我们更加缅怀包拯包青天包大人,希望多有几个包公包青天包大人转世出世,为国执法,为民撑腰。
我很奇怪,我很纳闷,在封建的宋王朝,姓赵的一人说了算,姓包的那样顶着皇上干,冲着皇族查,为什么还官运亨通,死了还得善终?我没有考证,也不可理解。于是带着困惑,带着好奇,深入墓穴,探个究竟。
小开
发表于 2012-9-6 18:14:06
包公静静的躺在金丝楠木做的棺材里面
当时整个墓室之中就只有我一个人,周围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我屏住呼吸轻手轻脚的靠近,生怕打扰已经沉睡千年的包公。
包公的尸骨保存方法
关于重做包公的金丝楠木棺材,这里面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包公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执法如山、铁面无私,被称为“包青天”。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包公与漳州南靖有着一段千年奇缘:现今安徽合肥包公墓里盛殓包公遗骨的棺椁材料是产自南靖的金丝楠木;更巧的是,这些非常珍稀的金丝楠木是生活在南靖县和溪镇联桥村的包公35代裔孙包浩源无偿捐赠的。因此,包公墓园讲解员都对这一奇缘作如下妙解:包公太清廉了,以至于死后近千年,重做棺木的稀有木料——金丝楠木,都只要自己的后代提供,而不费国家一分钱。
1973年4月,包公遗骨出土于合肥东门一带,1063年入土的包公棺木底板重见天日,但棺木其余部分均已**。
1985年,合肥城乡建设委员会包公墓园筹备组决定,按照史料记载的样式重修包拯棺木,仍以金丝楠木为原料。
金丝楠木生长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是制作棺材的极佳木料,但现已罕见。而包公墓一下需要长2.2米、直径22厘米以上的楠木22根。可四川无货,云南无货……直到1986年12月依然毫无进展。包公墓园工程已渐近收尾,如果再拖下去,就会影响次年墓园的对外开放。
筹委会决定派人去找。恰巧,漳州林场有个业务员到合肥联系业务,说漳州有这种楠木。于是,墓园的老园丁葛盛炎和工程师王元顺登上了南下的列车。二人持安徽省林业厅和合肥市政府的两张介绍信,走遍了漳州八个县的山岭沟洼,符合规格的金丝楠木依然杳无踪影。几乎绝望的时候,他们寻至南靖县,正在县里开会的时任和溪乡林业站站长游大深告诉他们站里还有几棵。
王元顺、葛盛炎便来到和溪林业站。楠木是有十多棵,但够规格的只有4棵。
见二人面露难色,游大深说联桥村可能有。当晚,他们赶到联桥村,走进高山社一户农家。这户人家正好姓包,户主就是包浩源,60岁出头。
包浩源的大儿子包建义说,他在做木材生意,林业站都认识他,所以很快就找到他。
得知两位客人从包公故乡专程来为修包公墓买楠木,包浩源特别激动,答应帮忙。原来,老人是包公的35代后裔,祖籍庐州(今合肥),一世祖于明末清初为避战乱而迁来闽南,十世祖包嘉允曾任云南、广西总督。“一代代传人总盼着有朝一日去合肥寻根问祖,谁曾想竟在家中遇见了包公家乡人。”包建义说,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山社姓包的人家都随当地大姓改姓刘,惟独他父亲宁死不改姓,“包”姓才在当地繁衍下来。
在高山社后面的高山仑上,茂林郁郁,参天大树比比皆是,其中长着不少楠木。
楠木有很多种,不是经验丰富的林农是很难分辨的。包老汉带着儿子、儿媳等登上自留山,东找西寻,好不容易找到5棵树干较大的黄楠。“那5棵楠木都有30多米高,大的直径有30多厘米,要三五十年才能长成!”包浩源最小的儿子包建治介绍说。
包建义说,黄楠是他们那里材质最好、被认为最珍贵的木材,“当时还不知道黄楠就是金丝楠木,心想既然是给包公做棺木用的,那就带两位客人去找最好的黄楠”。
那时,没人敢确定这些楠木是否就是金丝楠木,就连当时的林业工程师也只是初步判断“可能是”。
葛盛炎和王元顺提出先送部分样品到安徽鉴定,但包建义让他们直接全部运走,“省得鉴定结果出来又得来一趟,即使最终鉴定出不是金丝楠木,就当赠送给祖地的一份礼物”。
按照当时的价格,这些楠木价值近2万元,王元顺要付木材款,可包浩源说什么也不肯收。他说自己是包公后代,出点力是义不容辞的,但请求对方寄一帧包公像给他家留念。王元顺答应了,并邀请他们届时参加包公墓的落成典礼。
5棵黄楠就地被锯成22节2.2米长的规格材,一节一节从山顶扛到山路边,除了小孩子外,包浩源一家几乎全出动。
“从山上扛到家中,再搬上手扶拖拉机,然后运送到25公里外的林业站,车轮不时打滑,爬不上山坡,我们全家一起使劲往上推,个个浑身溅满泥土。”包建治还记得当年搬运楠木的辛苦。全家六七个大人全部派上用场,用了3天3夜才完成这项“工程”。1999年4月11日,合肥市举办包公千禧盛典,特邀包浩源家人出席。能够在有生之年前往祖地祭拜先人,包浩源甚至当场流下热泪。
也就是在这次庆典上,主办方特意在包公墓园里刻碑挂牌,将包公棺木与南靖这户普通农家的情缘记载了下来。也是自那时起,包建义才知道他们的黄楠就是金丝楠木。
包建义的家中仍保留着包公的书籍、照片、纪念章以及包公墓办公室的邀请信等。事隔25年后的今天,当年上山砍伐金丝楠木的他已经变成高山仑上那些金丝楠木的守护者,他跟其他村民一起,开始自己培植金丝楠木的苗木。
学剑客
发表于 2012-9-6 21:17:03
开封也有一个包公祠
尚亚林
发表于 2012-9-7 09:33:52
顶 好帖子
浪漫农夫
发表于 2012-9-8 12:20:36
合肥去了很多次,都是办事去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一直想去包公祠可没机会去看,很遗嘱呢
小开
发表于 2012-9-8 22:10:57
学剑客 发表于 2012-9-6 21: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开封也有一个包公祠
大哥,包公去过好多地方当过官,好多地方都有包公的祠堂。最有名的就数合肥和开封两处。
小开
发表于 2012-9-8 22:11:18
尚亚林 发表于 2012-9-7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 好帖子
cxun68.net
小开
发表于 2012-9-8 22:12:44
浪漫农夫 发表于 2012-9-8 12:20 http://www.tkre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合肥去了很多次,都是办事去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一直想去包公祠可没机会去看,很遗嘱呢
呵呵!那真的太遗憾了!包公祠离合肥火车站没多远。
好久没联系,您一向可好?
shachenbao
发表于 2012-9-10 16:27:46
李鸿章故居也在合肥,都很近。。
小开
发表于 2012-9-11 21:25:06
shachenbao 发表于 2012-9-10 16: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鸿章故居也在合肥,都很近。。
呵呵,中国人对李鸿章的兴趣,好像没有对包拯的兴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