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武侯祠一日游
2012年8月27日,携手好友一同拜访了国家AAAA旅游区——南阳诸葛武侯祠。诸葛孔明被后代尊称为“智圣”。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元仁宗时,南阳卧龙岗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明清时武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 古柏亭 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 老龙洞 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 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这石牌坊叫千古人龙坊,位于武侯祠前岗坡的二层台阶上。千古人龙意指诸葛亮为人中之龙,也隐喻卧龙岗乃藏龙卧虎之地。此坊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南阳知县萧其芬重新修缮;1957年南阳县政府复立,**中再次毁坏;1992年,美籍华人赵连仁先生捐资重建。石坊后就是卧龙岗景区的大门,门楼为清代建筑,朱门青瓦,气势雄伟。大门南侧的巨石上刻“卧龙岗”三个大字。
爽啊
走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牌坊。此坊俗称三道门,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初建于明代,复建于清道光年间,1979年重建,为刘备三顾茅庐纳贤而立。坊前矗立一高大香炉,坊后是武侯祠山门。山门始建于唐,元仁宗赐名“武侯祠”,明崇祯七年重建。山门并列三个门洞,中门门额题“武侯祠”三字,出自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之手。
石坊与山门之间有一座石桥,叫仙人桥,是刘备遇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地方。刘备初次拜访孔明没有成功,留下一封书信往回走,在这座桥上巧遇了黄承彦。当时,黄承彦骑着羸瘦小驴,腰里别个酒葫芦,身后跟一青衣书童,顶风踏雪行于桥上,一边行走一边高声吟哦:“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白发银丝翁,岂惧皇天漏?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一副志满得意仙风道骨的模样,刘备见了大惊,误以为此人就是诸葛亮,唬得滚鞍下马就地拜见,谁料竟然拜了个假的。
越过山门,又是一道牌坊,此坊名“三代遗才”坊,意指诸葛亮的品格和才能可以与夏商周三代贤人相提并论,后面的“伊吕遗风”和“勋同伊吕”匾额也是这个意思。此坊为康熙年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越过石牌坊就是大拜殿了。大拜殿是祭祀诸葛亮的主要场所,也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由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始建于魏晋时期,清咸丰四年重建。殿内供奉诸葛亮座像,先生羽扇纶巾,双目半闭,成竹在胸,包藏万机,一派韬略宗师的绰约风姿;其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也陪侍左右,一门三代俱为蜀汉殉国尽忠,看后令人唏嘘不已。大拜殿也最热闹,门里门外挂满了长短不齐大小不一字迹各异的匾额楹联,各色人等都想在这儿露一鼻子。大殿门柱上有一联十分有趣,也最睿智,为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所撰,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须知,顾嘉蘅乃湖北宜昌人氏,谁都不得罪。胡耀邦同志在视察南阳武侯祠时,脱口将此联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思想境界便又陡然上升了一个层次,目前此联也挂在大拜殿的门柱上。
武侯祠前后两院有许多碑刻,廊内墙壁嵌入元代至民国的碑刻100余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为南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出师表碑廊位于大拜殿左侧,共计21块碑刻,1300余字,龙飞凤舞,刻工精良,传为岳飞手书;碑廊内还存有岳飞手写“还我河山”匾额,其字铁划银勾,奔放淋漓,素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没少拍呀 估计相机都拍得没电了吧:lol 三思而行 发表于 2012-8-30 12: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少拍呀 估计相机都拍得没电了吧
当时带了两块电池呢cxun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