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3:27:51
真没有想到古时候的弥勒佛,会这么瘦!;P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3:35:34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3:40:26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09:43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11:14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17:59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20:46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24:57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29:52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32:07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43:43
野云庵: 在草庐右侧东部。正面壁饰“松鹤延年”、“六合同春”图案,其树木、花卉、鸟兽皆为砖雕。门额“野云庵”及两侧楹联亦系青砖雕成。
诸葛亮的草庐
野云庵在草庐右侧,与古柏亭对面,是诸葛亮与好友徐庶、庞统和岳父黄承彦等人喝酒聚会的地方。他们经常在这里指手画脚谈天论地,而亮“每自比管仲乐毅”,但“时人莫之许也”,可见世间不乏千里马而少伯乐。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45:32
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4:56:19
围绕草庐有诸多遗迹,如躬耕亭、古柏亭、半月台、野云庵、《草庐对》碑亭等。《草庐对碑亭》在草庐的东侧,屁股对着大拜殿,墙上嵌诸葛亮的《草庐对》碑刻四帧。《草庐对》又叫《隆中对》,为避讳襄阳隆中而易名。一篇《草庐对》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洞察能力,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并成为刘备军事集团的政治纲领。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5:00:07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5:08:04
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前额“诸葛草庐”,为1973年郭沫若手书;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步入武侯祠后院,诸葛草庐赫然挺立眼前,此庐为卧龙岗十景之一。草庐为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上覆茅草,周有回廊,边嵌石条。庐内竖石碑一通,碑阳刻“汉诸葛孔明旧庐”七字,系明代成化年间所立。正面匾额“诸葛草庐”为郭沫若题写,背面门楣悬“南阳诸葛庐”匾额,字迹端庄流畅,看着十分书坦,为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府傅凤飏手书。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对孔明高洁傲岸节操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看来,这亭子也不可小觑。
小开
发表于 2012-8-30 15:11:17
csw80805
发表于 2012-8-31 00:05:12
很不错。希望多发表些这类内容
小开
发表于 2012-8-31 10:48:42
csw80805 发表于 2012-8-31 00: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不错。希望多发表些这类内容
会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cxun82.net
小开
发表于 2012-8-31 10:57:47
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面,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明朝吴绶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西面,是刘备与诸葛亮在卧龙岗对话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重建。匾额“三顾堂”为康熙年间南阳知府罗景所题;殿内有刘备与诸葛亮对话的塑像,再现了二人纵论天下形势的情景。诸葛亮由此登上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舞台,成为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一代名相。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小开
发表于 2012-8-31 11:02:48
穿过小花园就是宁远楼。宁远楼又叫清风楼,为歇山重檐二层木结构楼阁,是武侯祠内最高的建筑,也是祠内最末底的一座建筑。相传,此楼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的书斋旧址,后被改作武侯祠道人藏书诵经楼。宁远楼门额匾曰“万古云霄”,为清嘉庆年间南阳知府孔传金所题;门柱悬挂清道员赵藩的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赵藩的本意是规劝弟子岑椿煊不要滥杀无辜,希望岑椿煊看到对联能有所醒悟,今人读后也很受启发。楼内置有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躬耕南阳、附马特祭和仁宗命名五组蜡像,再现了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的历史场景。
诸葛亮与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