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12-7-25 16:41:20

无师可自通



                                                本文来自gudingzhen的博客
      很是惊诧:小女孩仅仅一岁多,竟无师自通。
       看见我的苹果手机,她便拿去,低头看着屏幕,在圆键上一按……然后,在“移动滑块解锁”的字条上用大拇指一划,手机竟然被打开了,转身递给了我……“爷爷,我给你打开了,您可以用了。”手机上有许多的模块,她竟然能找出她需要的一个,一点,音乐响起……她便扭动了屁股,挥舞小手……      能从纸箱里找出伊利牛奶,掰下吸管,撕去封皮,拉出吸管,掰直了,对准小孔插入,一直到底……得意地举起,深吸了一口……      可是,谁也没教她。就凭自己的观察,竟然都学会了。      是啊,人类的许多知识与能力,其实都不需要“教学”与“培训”,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想当年,我给高中学生讲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往往喋喋不休,足足讲了四节课还意犹未尽,觉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得讲上老半天。可是,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当初就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上,估计,当时《故事会》的读者总不可能都是大学者吧;但是,谁会非得去请一个老师,讲了四节课才能懂?      应该说,鲁迅的文章,的确字字珠玑,意蕴深邃;可是问题在于,非得一一俱到吗?非得都由教师讲吗?      我不承认我在课堂上的话都是废话。可是,现在静心想来,每每脸红:虽然不是废话,可是即使真理,翻来覆去唠唠叨叨,也已经近乎“正确的废话”了!      不听这些话,学生不仅也能活,甚至可以活得更好!      记得我二十年前给学生讲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当时可是字词音义,语法句式,解释翻译……讲得一清二楚,讲得明白透彻,讲得详细全面……应该没错了吧,应该能够考个好成绩了吧,应该算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了吧。可是,昨天,我终于发誓“金盆洗手”了,我再也不多讲了;让学生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查询,自己去研究……效果却奇好!       不禁又怀疑教师的必要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工作就是“产婆术”。       海格德尔说:教学的本质就是“让他们学”。      回顾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方法,无不是“让学”,无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索取,自己去获得。试问,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李清照、鲁迅、冰心、茅盾、巴金……哪个不是刻苦努力,自学成才的?即使有恩师,也“恩”在“让学”。       以此类推,唯有庸才才离不开老师。      于是,许多教师则非常尴尬:三年,五年,九年,一心扑在教书上,讲得声嘶力竭,忙得大汗淋漓……可是,学生兴趣索然,压根儿就没打算记住这些东东。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表述更是具体形象,他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他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东西”,便是教育,便是素质:自信的人生态度,就是“剩下的东西”;刻苦的自学能力,就是“剩下的东西”;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是“剩下的东西”;大胆的探索精神,就是“剩下的东西”……除此之外,许多学得死去活来的东西,一旦考试完毕,立即丢得一干二净。      亲爱的老师们,凡可无师自通者,咱们不必聒噪不已了,你辛苦,学生辛苦,两败俱伤,效果毫无,何苦?      问梅子熟时个中人酸甜自别,       闻木樨香否门外汉坐卧由他。

王振 发表于 2012-7-25 16:46:51

让孩子自己去学,

小苗 发表于 2012-7-25 17:43:16

留言   混经验

包大人 发表于 2012-7-25 17:53:39

其实呀,有些事我们大家都是无师自通的!你懂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师可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