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 发表于 2012-3-1 09:30:59

一位中医人的白龙山之旅《转》


    一位中医人的
                白龙山之旅


      白龙山的传说:

      白龙圣母叫江琼玉,原是峃车村一位美丽而勤快的姑娘。一天早晨起得很早,与嫂嫂到村口小溪浣纱。她看见水边草丛中白光闪烁,她走去随手捡起是个发光的蛋 。琼玉对嫂嫂说:“这个蛋怎么会闪闪发亮?”嫂嫂高兴说:“这一定是个宝贝,把它带回家。”她小心翼翼把蛋放在草丛中。她洗完纱,她怕蛋捣坏,把蛋含在口中。双手提纱桶,一吸气,一不小心蛋就溜到肚子里了。
      琼玉一月后就经常呕吐,饮食不进,原来她怀上了身孕。眼看肚子一天比一天大,那时末出门的姑娘大肚子是败门风的事,她闷闷不乐把这怪事跟嫂嫂商量。嫂嫂安慰她莫悲伤,船到桥间自会直。一边嫂嫂替她想办法,暗中准备衣粮 ,到时跑山里 找独门独户人家躲身分娩。
转眼间快分娩了,她在嫂嫂帮助下,收拾好东西,神不知鬼不觉出门避难去。

      可一个姑娘心慌意乱跑向大山,一时难以找到独门独户人家,另外也怕 麻烦人家, 这事又难以启齿说得清楚。思忖还是寻找山洞避居分娩好。由于一个孕妇挺个大肚子 快要临产,爬这崎岖的山径更显得吃力,就这样一点一点 艰难地往上爬,这样爬了好几个时辰,还没有找到山洞,来到现在白龙圣母宫这个山坳地方,实在精疲力竭,眼花脑昏难以支撑。这时龙王派雷公风婆迎风驾云欲接龙子降生回东海龙宫,于是天空昏暗,雷声鸣鸣,风雨交加,这时琼玉忽然腹痛欲死,一个孕妇在野外精疲力尽,饥寒交迫,怎经得起冷风冷雨摧残,昏迷中分娩出一条白龙,这条白龙迅速长大。从她昏迷中醒来想看看孩子,只见一条白龙蹬在前面望着她, “啊!”一声惊吓,就魂魄飞散,断绝了元气。
      白龙亲见琼玉死去,悲痛万分,在白龙圣母前的天地之间来回打滚,于是天昏地暗,暴风骤雨,雷霆万钧,天崩地裂。那雷霆与暴雨是雷公风婆催他,想带他回东海龙宫;那骤雨是白龙悲痛洒泪祭母;那天崩地裂是白龙在龙潭水库这地方, 痛苦来回打滚,不愿意回到龙宫,要在这里守卫母亲,与雷公风婆挣扎形成深渊;白龙躲进深渊,雷公风婆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空手回去复命。后来这个地方叫龙潭。龙潭很深,水清澈常年不干涸。
       于是遇到干旱四面八方善良的人们就赶到这里求雨,白龙都愿意助一臂之力,帮助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白龙为了降雨把山洞挖到雁荡山下的芙蓉滩头,能吸大龙湫之水。所以当地流传着“龙潭深至芙蓉滩,源头来自雁荡山。” 的民谣。
      白龙降雨美名远扬,于是把这个山叫白龙山。江琼玉为生白龙悲惨死去,过了几天 她嫂嫂在这里找到尸体,也安葬在白龙山。白龙出生地方,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性,盖起白龙圣母宫。



断心人 发表于 2012-3-1 09:34:10

{:soso_e193:}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09:34:45



   先上几首和白龙山有关的诗句

            芙蓉山
   (南宋)林景熙
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
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一水通龙穴,诸峰尽佛宫。
如何灵运屐,不到此山中。


         南山春色
         (明) 前哲
坐爱南山好,春光净可怜。
树深麂鹿过,花暖麝香眠。
淑气熏瑶草,晴天散紫烟。


            宿白龙山
         (清)梁祉
簷树拂秋汉,垂帘夜倍寒。
石床云气湿,冻笔作书难。
仙人彩云里,放鹤下芝田。


                   游龙山
             (清)戴朝元
振策龙山顶上游,欲穷名胜更登楼。
晴岚涌翠开图画,孤嶂撑空逼斗牛。
万壑松涛檐外落,九天烟雨望中收。
豁开眼界知多少,千里长江作带流。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09:38:25



                                           白龙山

      乐清白龙山,又名丫髻山,海拔716.1米,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麓东西走向,西邻淡溪水库、龙潭水库,东北接壤著名景区雁荡山山麓。白龙山一名的来历,传说是附近的峃车村有一村姑,与嫂嫂在村口溪头浣纱时发现一枚发光的卵,因为贪图方便,在用双手扶纱桶时,把卵含在口中,结果不小心吞下去导致怀孕。因怕乡人取笑殃及家人,逃至此山避难,后来生下白龙。遂有白龙山一说。如今该山上还有白龙圣母坟存在。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龙山,如同遍地疯长的铁芒其一样,缀满了关于神仙关于白龙的传说。如此平凡的山头,却坐拥“仙”“龙”双璧,真可谓幸运啊!于是,随之也就有名也灵了。
  从虹桥镇出发,路过淡溪水库及一个叫东田的村庄,小四轮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朝着白龙山林场进发。窗外的山景,披着细纱般的迷雾,显得很是羞涩。这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期待,一种石质的硬度与水样的柔美相结合的期待……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09:45:49



      一下车,在村头就看见这棵树正开着美丽的花。




                                 村庄正在埋自来水管


                                          村庄的工程车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09:52:05



                                  村庄古树



                  五朝风韵


                  彭氏大宗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09:56:16


                        过去的良田



   一路上野花烂漫。这是杠板归,也叫蛇倒退,属于蓼科。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功效。
1。可以治湿疹,带状疱疹(温州人叫裤带蛇)。用鲜杠板归100克,食盐5克,捣烂敷患处。
2。可以治一般毒蛇咬伤,蜂螫伤。鲜杠板归捣烂外敷,鲜生吃。
曾经报道一位山民被最毒眼镜王蛇咬伤,就靠生 吃杠板归,独自走出大山求救,奇迹般活下来。




   我(注:作者)曾经用杠板归治愈人家“裤带蛇”,把食盐改用雄黄,效果更好。
我曾见邻居一位未婚 女青年,月经来血很多,时间长不见干净,她外婆看着也觉得害怕担心,用她外婆的话说“像猪杀倒一样”。后来得到乡下的单方, 就是带来这杠板归配上当归,黄芪,阿胶。吃了2,3次就痊愈,以后就没见复发。
    书上记载可以治肝硬化腹水:杠板归30克,白英10克水煎服。
我看是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功效的关系。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04:48

本帖最后由 小开 于 2012-3-1 10:09 编辑


   这美丽的菊科植物在田野里时时可见





   这也是菊科植物,叫苍耳草,它的种子就是中药中的“苍耳子”,一般都炒过,中医师开方称“炒耳”。一般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或感冒流鼻水,他都配上炒耳,对鼻子有特效。功效:发汗通窍,散风清热。性微温,有小毒。可以治腮腺炎:炒耳10克,板蓝根15克。煎服,连服3~5剂痊愈。

   小孩子们喜欢玩,扔在身上就粘住,像毛毛虫。

   这苍耳草里面寄生一种虫,叫苍耳蠹虫, 是上好的药,我多年来都还没有采到。现在正是采苍耳蠹虫的 季节。它性寒,清火解毒功效。
1。 治疔疮:苍耳蠹虫200条,雄黄9克,冰片1.5克,加菜油适量浸泡,时间越久越好,取溶液涂患处。
2。治疔疮,外痔出血:苍耳蠹虫加麻油适量浸泡,用时取虫捣烂涂患处。

       别看它是小草,有个中药汤头还以它命名,叫苍耳 子散,出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由苍耳子,薄荷,辛夷,白芷4味药组成。现代以它进行加减,常用治各种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我扎自《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一个医案:
鼻窒(慢性鼻炎)
       赵x,男,31岁。双侧鼻塞,时轻时重6年余,遇寒尤其,头闷头昏。检查鼻肌膜肿胀淡红,下鼻甲肥大。诊为慢性鼻炎。治宜活血通络,疏导邪滞,芳香通窍。用苍耳子散加味:苍耳子12克,地龙15克,白芷10克,辛夷12克,薄荷12克,川芎9克,丝瓜络10克,桂枝6克。服5剂鼻通,复进9剂转愈,并以胶囊善后。随访年余无发。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08:41

本帖最后由 小开 于 2012-3-1 10:12 编辑


   白扁豆    豆科   它跟白银豆的区别:白扁豆的豆荚顶上有向下弯曲的喙, 边缘粗糙。 它也是药。
白扁豆    性温,健脾和中,祛暑化湿。 治:夏天伤暑,烦躁口渴,呕吐腹泻。白扁豆炒120克,藿香叶60克。研细末,每次6克,每日2~3次,冷开水冲服。
白扁豆花性微寒,化湿 解暑。治细菌性痢疾:鲜白扁豆花10克,鲜地锦草30克。水煎2次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别看它是很普通扁豆花,它可治大病呢。出于《温病条辩》新加香薷饮可以治暑温:香薷6 克, 银花9克,鲜扁豆花 9克,厚朴6克,连翘6克。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先服200毫升,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功效:祛暑清热,化湿解毒。
适应病征:暑温初起,夏感寒邪,恶寒发热,身重酸痛,面赤口渴,胸闷不舒,汗不出,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鲜扁豆花城市难搞到,可以用扁豆子的衣代替。新加香薷饮进行加减, 现代治夏季感冒,流感,伤暑,夏季肺炎,小儿夏季热等病。我扎自《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个医案。
暑温伤肺(夏季肺炎)
       谷x,男,9个月。1961年6月17日会诊。肺炎8天,用西药尚未控制。身热无汗,两颊潮红,咳嗽不喘。昨天两眼上吊。腹满,大便次数多。舌红无苔,脉浮数,左大于右。病在肺,属暑温范畴,治宜辛苦。处方:香薷3克,扁豆衣6克,银花(连叶)6克,杏仁3克,鲜藿香3克,竹叶 6克,黄连0.9克,六一散6克,荷叶6克,2剂。
复诊:汗出热退,诸症亦减,脉滑。属余热夹痰,治宜调和肺胃,清热化痰,拟保和丸12克,水煎服。
三诊:昨日复发热,咳嗽有痰,有汗,腹满。舌质淡红,根部苔薄白腻,脉沉滑无力。属肺胃元气未复,湿滞,治宜宣肺利湿,调和脾胃。处方:杏仁4.5克,苡仁12克,冬瓜仁9克橘红3克,麦芽(炒)4.5克,扁豆皮6克,丝瓜络3克,法半夏3克,茯苓4.5克,生姜1片。连服2剂,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14:45

本帖最后由 小开 于 2012-3-1 10:15 编辑


   柿   现在正是柿子成熟时节。去年因温州百晓说饭前吃柿子会得结石,使得柿子5毛钱也没人收购。可苦了柿农。其实柿子全身是宝,柿蒂,柿饼,柿叶,柿霜都是药。
    柿蒂:性平。降气止呃功效。治呃逆:柿蒂50克炒碳(存性),研细末,每次10克,生姜汤(或热黄酒)调服。
    柿叶:性寒。止咳平喘,止血。治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柿叶(经霜打露者)200克。洗净,晒干,研末,每次3克,早晚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



       以柿命名的汤头有: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散,柿饼丸,柿钱散,柿霜丸。
      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有温中降逆,益气和胃功效。适应胃虚有寒,呃逆不止,得热则减,得寒则甚者病征。
   丁香柿蒂汤出于《症因脉治》,现代进行加减治呃逆,扎(陈宝明医案 ):
袁xx,男,53岁,农民。于1 月前因食不洁之物而 吐泻不止,经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后,吐泻虽止,但呃逆频作,经针灸,拔罐等治疗无效,且严重时不能睡眠,病情有愈增之 势,故求治中医,自觉心下痞满不 适,纳 呆不适,诊脉之时,呃声连连不止,舌质淡,苔白,脉弦大无力,辩为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之证,治以温胃散寒,降逆 止呃。处方:丁香6克,柿蒂6克,旋复花10克 (另包),党参10克,代赭石12克,半夏10克,生姜3片,5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5剂,呃逆明显减少,新下痞满亦除,舌脉如前,又以上方继服5剂,其病告愈。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18:00



    峃车村我到里面一个小商店买点吃的当中午,然后继续上路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25:20


                        村口的路亭。


      峃车村去年全村住房 统一规划进行新农村建设。房子不错,现在还在装修。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29:29


    这是象泰国米一样长粒米,长势真好,快要成熟了。



                            座落在靠山田野边庙宇。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33:39


      隐藏在绿竹丛中的庙宇。



                  村庄中的黄牛悠闲着。


   这稻米是圆的,是糯稻,比前面稻米迟一点成熟,稻穗没有那么长。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0:37:12

    野葛
豆科。它的根,花都可以当药,可以当中药葛根。性凉,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我 曾用根,花解酒效果很好


    现代研究:野葛根,藤含有大豆苷元,大豆苷,葛根素等多种成分。药理作用有减慢心率,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抗高血压阻断B-受体,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降热,益智,抗肿瘤,抗缺氧,解毒等。
   现代临床研究与应用: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日葛根素300mg加入 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1周为1疗程。
       2 。治疗高血压:每日葛根30克,槐米15克,茺蔚子15克,煎汤500ml,早晚各服250ml,或 泡水当茶饮。
      此外,尚能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偏头风,视网膜动脉阻塞,突发性耳聋,腹部手术后腹胀等。
   用葛根命名的汤头有:葛术汤,葛朴散,葛花丸,葛花散,葛根汤,葛根散,葛根粥,葛粉饭,葛黄丸,葛豉粥,葛芩加补汤,葛花平胃散,葛花解毒饮,葛花解酲汤,葛根白虎汤,葛根地楡汤,葛根红花汤,葛根健脾汤,葛根清胃汤,葛根解肌汤,葛根橘皮汤,葛根降压片,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单单葛根汤同名,不同药组成,不同功效,就有八个之多 。
   野葛在我们温州山上到处可见,有的地方还以它为患,但它是一味很好的药, 它无毒,无味,有很多用处的药。

   葛根汤治风寒发热,头痛。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腹泻。这2个方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先慢慢介绍这2个名方。
葛根汤出于《伤寒论》,由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甘草(炙),芍药各6克,大枣12枚(擘)组成。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功效。
适应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谈苔白,脉浮紧者。今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与症状者。
现代临床验证:
       1。发热:以本方为主,治疗小儿发热110例。结果:1剂热退66例,2剂热退43例,3剂热退1例,平均服药1.4剂。《山东医刊》1959.5.28。
       2。颈椎病,肩周炎:以本方治疗颈椎病数十例,取得可喜苗头。《南通医药》1982.3:46
         用本方加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100例。结果:痊愈94例,好转5例,无效1例。中级医    刊》1984.1:49
       3.腹泻:以本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3例。结果:治愈22例,显效5例 ,好转4例无效2例。《福建中医药》1988.2:15
       4。荨 麻 疹:用本方治疗51例多数经西药治疗无效,用此治疗急性者1~7剂,慢性者5~10剂均获 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无1例复发。《江苏 中医》1964,11:17
      5。椎体外反应:用本方治疗因注射或口服灭吐灵而引起的凝视,斜颈,震颤,抽搐, 发音困难等椎体外反应症状15例。结果:均得治愈《河南中医》1985,3:17
药理实 验表明:本方有扩张脑血管,抗凝血,提高颗粒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等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4:14。《陕西中医》1988,9:423。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于《伤寒论》,由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黄连各9克组成。有表里两解,清热止利功效。
适应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病证。
现代临床验证:
   1。 痢疾,腹泻:治疗急性菌痢40例,治愈率65%,总有效率72.5%,平均退热时间1.15天,腹痛消失时间4.51天,大便正常为4天。本方合白头翁汤治疗阿米巴痢疾116例。治愈率为98.28%。又本方合五苓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效果:痊愈48例,好转11例。,江苏中医》1960.5:33。《湖北中医杂志》1983。2:24。《广西中医药》1984.5:53。
   2。肠伤寒:以本方加减治疗60余例,全部治愈。经验是分量要重,分 多次服《中医 杂志》1959。6:34 。
   3。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用本方以654-2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14例,平均2周,全部治愈《南京中医学院 学报》1987.1:15。
实验研究证明:
   1。解热作用。用五联 疫苗所致发热 家兔实验,其降温效果与复方阿司匹林,复方 氨基比林相似《中药通报》1987.6:49。
   2。抗菌作用。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痢疾杆菌,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12;39。
    3。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方水醇沉 液可抗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肾上腺 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氯化钙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等。实验还表明,本方水醇 沉液对实验动物正常心律有明显的减退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方能 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加快心律作用。《吉林中医药》1986.6:30。

   介绍一张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汤出于《脾胃论》卷下:莲花青皮0.9克(去瓤)木香1.5克    橘皮(去白)   人参   猪苓 (去黑皮) 白茯苓各4.5克   神曲(炒黄)   泽泻    干生姜   白术各6克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各15克。研细末,和匀,每服10克,用白汤调下。得微汗,酒病去除。
       有分消酒湿,温中健脾功效。适应嗜酒中虚,湿伤脾胃,头痛心烦,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病证。
      方义:葛花入阳明,解酒醒脾;猪苓 茯苓 泽泻淡渗利湿,使酒湿之邪从小便而出;砂仁白豆蔻仁 青皮橘皮木香干生姜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人参白术补气健脾;神曲解酒化食。此方为临床所常用。又名葛花解酒汤。
       这张解酒名方,在《普济方》《医 方大成》《脉因证治》都有记载,就是分量不同,方名叫法不一样。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1:01:10


                         流水哗啦啦



                                 绿树怀抱中安然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1:04:26


    醉鱼草
   马钱科性温有小毒。有止咳平喘,活血祛瘀功效。
      1。治支气管哮喘:醉鱼草根40克(微炒》。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流行性腮腺炎: 醉鱼草根6克   大青叶15克犁头草18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2~3天。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1:06:21


      继续向前走去,豁然又看见好几座寺庙。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1:08:51

本帖最后由 小开 于 2012-3-1 11:09 编辑


   梵天花   
    锦葵科   温州人叫棉花肾性温   有健脾去湿,活血化瘀功效。
    1。治劳损所致腰腿酸痛:梵天花根60克,五加皮20克,猪蹄1个。水酒各半,文火炖2小时,加食盐少许,吃肉喝汤。
    2。治心脏性水肿:梵天花根30克,猪瘦肉60克。加水炖2小时,去渣分2次服。
    3。 治荨 麻 疹:梵天花干花15克.沸水冲泡,分次饮之,每日1剂,连服3~5天。
       温州地区民间流传名方 七肾汤:花麦肾,荔枝肾,红对叶肾,白对叶肾,菜头肾,龙牙肾,梵天花就是其中之一的棉花肾。
温州上世纪60~70年代,在温州街头买艺 叫戴国荣,所推销祖传药就是用七肾汤做成。



小开 发表于 2012-3-1 11:12:16


            溪水奏出大自然悦耳的音符,使人奋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位中医人的白龙山之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