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422|回复: 0

【太康姓氏文化】——何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6 14: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周口| 来自河南
01
姓氏源流
何(hé)姓源出有三: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⒊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02
迁徙分布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03
太康分布
高朗
何庄
【何氏族谱】
字自 金明庆林祥、家治世有道、朝政兴运昌、成现昭宝树;为后人起名之标准。
何庄自然村有何、韩、李、孔四姓人口,何氏占主姓。

大许寨
何桥
【村名由来】
民国时期(1714年),何桥名为小牛庄,村民都姓牛,1714年从扶沟县过来三兄弟,分为何天道、何天兴、何天武带领全家老小牲畜家犬迁到此地,进行开荒种地,养家畜,住房安家,到了1812年,该村牛姓没落,何姓三兄弟于是把牛庄更名为何桥村。后来何姓老三何天武一门亦绝户。
【姓氏族谱】
何姓何天道,何天兴两兄弟繁衍至今。字辈为:本、如、学、敬、振、王。

何营
何营自然村东临姚楼,西临前店,北临段堂、南临三冢集,有董、冯、姚、任、何、王、六姓。
【村名由来】
清乾隆三十六年(1736年)何姓先祖入住此地,以姓取名,何营。后姚、马、董、冯任姓先后迁入。

何楼
【村名由来】
据说古时候有两个讨饭的人姓何,是兄弟二人,是来自太康西后凡人,兄弟二人来到这以烧砖为生,兄弟二人成家立业,最后盖起楼房,命名为何楼,这就是现在的何楼村。

马厂
欧何庄
欧何庄位于马厂镇东4公里处,紧靠涡河南岸,大李行政村西北部。东邻刘桥,西邻朱庄、陶堤口,南邻王庄,北邻涡河与聂楼行政村田庄隔河相望。建国后一直归大李庄行政村管辖,村西建有回龙寺一座,村中住欧阳、杨、何、黄、王、李、苏七姓人家。
【村名由来】 因姓氏得村名。
【姓氏族谱】何氏,明初(公元1370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淮、太、柘一带。据族谱记载:何氏从马厂镇前何,后何迁入欧何庄。王氏,有人口86人,始祖于明末清初时(公元1644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睢州南无影塔处,迄今25世。

后何
后何自然村位于前何村后(北)与前何村何氏同为一脉,其西至范店村,南至前何村,东至贾庄村,北至王庄村,皆为汉族。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408年)何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处的何氏先祖建村,原名何庄,后于清末因村庄扩大分两村,其在后故称后何。
【姓氏族谱】 后何村有何、李、岳、吴、刘5姓组成,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408年)何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地,与淮、太、柘三县何氏均为血族爷们,1985年淮、太、柘三县何氏修续家谱。

何庄
何庄位于马厂镇3.5公里处,北邻宋庄,西邻鄢庄,南邻刘庄,东与任庄相邻。
【村名由来】据传:约400年前,从山西某地移民到此,而以何姓居多,故名:何庄。
朱口
何庄
何庄自然村位于朱口镇东北1.3公里处,东靠游庄,西邻官路沿,南与朱口东村接壤,北与张寨为邻。有何、李、索三姓,何氏为本村大姓。建国前,村里耕地多为沙碱地,长不成庄稼,村东是有名的大碱场,村民淋过盐的废碱土堆成小山。建国后,开沟控碱,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盐碱地变成了肥田沃土,粮棉产量才有了好收成。
【村名由来】 明朝初年,何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命村名为何庄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姓氏族谱】 何氏,明朝初年,何姓迁入此地居住,为本村原居民。
五里口
何楼
何楼行政村原属太康县逊母口公社李大庄大队,1975年底划归五里口公社,1989年与李大庄分开设立为五里口乡何楼行政村,位于五里口北3公里处,东邻杨庄,西邻李大庄,南邻申庄,北靠白坡洼,全村有何、甘、张、王、李、赵、刘、祝、武九姓。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近年来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养殖业和西瓜、辣椒套种得到了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村名由来】 明朝时期甘姓始祖任明朝安居知府,受奸臣所害,带领全家逃到新郑,住到何氏一位官员家,与何氏官员结拜,何氏为了友情辞官不做,带领全家人与甘氏全家从新郑来到太康西南35里处,用茅草搭起草庵居住。甘氏心中害怕,又没住处,与是就和何氏商量,我是犯官,怕官兵追来,不如分开住。于是甘氏就带全家迁到苗集。当时没地方住,就住在苗集东王庙里。甘氏连气带怕,得了重病,又不让治,结果死在东王庙中,埋在了东王庙后。后来何氏建起了楼房,甘氏全家从苗集又回到何氏这里,结婚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能干,结果家中有了钱财,又与何氏修起了寨子,为了防匪,附近刘姓、李姓、赵姓、祝姓、吴姓、张姓、王姓人也都迁到寨里,就把村名改为何楼。
【姓氏族谱】 明朝时期,何姓和甘姓从新郑逃难到此居住,其他几姓后来陆续为避匪患迁居于此。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