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6|回复: 1

从一首词的三个版本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9 17: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周口| 来自河南
从一首词的三个版本谈起

  之前我的一个帖子谈到怎样鉴赏诗词,我粗略地提出了“律辞法意”这样一个标准,这帖子没写完,一方面我懒,另一方面实在有些不知道怎么谈文法和意境:刚好我这个月写了首词,几易其稿之后现在有了个比较有感觉的结构,接下来是进一步打磨的过程。这词本身不咋样,但这个修改过程倒是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法”和“意”这两点,所以厚着脸皮拿上来说说:

  话说那天我梦中得句——这是吹的,其实我很想梦中得句,但是一直没有,大概还得等我去刨刨——“谁遗微躯以死亡”,这样一句,我觉得余味不错,就决定写成一首看看。题外话,这好像还是看了风花某个帖子产生的灵感,呵呵。

  首先考虑的是写成什么体裁。本来我很想写七律。但是琢磨之后觉得这句的味道和传统氛围并非很合,要在七律这种堂堂正正最考功底的体裁里把形式和内容比较好地融为一体,以我的功底实在有些力有不逮,所以决定写词,而写词就要决定体裁,这一句当时的感觉是余味较多,适宜往后生发,就决定了放在第一句。而为了保留其余味,词牌最好也选择有余味的。个人对浣溪沙这一体的感觉就是末句以一收束二,不尽之意较明显,于是就决定浣溪沙。就这样很快我凑出了第一个版本:

谁遗微躯以死亡。衷情回首每成伤。长空漠漠岭苍苍。
对网故人私语渺,隔帘笑语夜风凉,车声涌入小鱼缸。

  当时在电脑前临屏。山中小镇,窗外大卡车声音很多。所以这一版取了实景:上片“长空漠漠岭苍苍”以天地之大反衬己身之微小,生命之短暂。下片则用“隔帘笑语”和“车声”反衬房中之冷清寂寞。这都是惯用的老套手法,但就效果而言还好。

  但“衷情回首”、“对网故人”两句则有明显问题:前者是纯粹的套话,和整首词所构筑的环境并无关系,换言之,删除掉它不会有任何影响。后者则显得和首句所构建的环境并不协调,同时和下两句的含义实际上是基本重复的,都是强调自身的寂寞——你可以从N个角度去衬托,强调,阐述一个意思,但你不能翻来覆去地从一个角度说同一个意思,不管这个意思你换了几种说法。尤其在小词中,寸土寸金。

  由于有这些问题,所以我发上去之后马上给朋友说这是个初稿。然后逃走去洗澡,在澡堂中我琢磨出了下一版:

谁遗微躯以死亡,黑瞳为发发为霜。长空漠漠岭苍苍。
隔水殷红天渐老,中庭笑语夜偷凉。车声涌入小鱼缸。

  对比起来看就可以看出,修改之后在文法和用意上就好了不少:2句能够将视角从“躯体”较为自然地转向“长空”,同时“发为霜”就和上文的“死亡”衔接更为紧密。4句则承接3句,以自然环境之“老”反衬身躯之“死亡”,同时又自然引出“夜”,无论是文法的逻辑合理性上,还是用意的自然连贯上,都好了很多。

  但反复观察仍然不满意这一版,当时考虑的一个可能是承接仍然不到位,另外一个可能是这个词本身的思维结构(时光易逝→世界大而自身小,光阴苦短→他人与自身对比)上有问题。于是决定搁一段再看。

  结果本次国庆期间,在城市中望见满城灯火,将天都映红了,突然又得句“满城灯火换星光”,觉得不错,引入这词之后,改成现在的版本:

谁遗身躯以死亡。黑瞳为发发为霜。空墙小镜梦微伤。
烙夜窗痕车红眼,轧空轮响路圈肠。满城灯火换星光。

  这个版本乃完全取消了“以自然界之流逝衬托个人之流逝”的取意。而改为“以人类社会之广大反衬个人之渺小”。

  在这个修改过程中,大概可以说明一下我所说的“法”和“意”:

  第一次的修改,大体上来说,是偏于“法”的层面:更多地考虑到词本身的逻辑自洽性和意思的连贯流畅。

  第二次的修改,则纯粹更换了立意。实际上,“死亡”这一命题极大,以小小的蜗居结末,本就压不住(题外话,小词,绝句的尾句一定要压得住,不然就飘)。而以自然界之冷漠来衬托个人之流逝,也有背景太大的问题。这样一二版就有很明显的头重脚轻的味道。而在更换成以人类社会衬托之后,背景既小,结尾取象又大,便压得住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现代人来说,“时光易逝”与“城市中之孤独”这两个意象,亦更能引起共鸣。


  最后随便谈谈我觉得三版还需要磨的几个地方:

1、2句“为”字或不妥。
2、3句承上启下功能似仍嫌弱,内在逻辑亦非很明确。
3、下片对仗句或语感不佳。
发表于 2010-10-19 2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唐山| 来自河北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