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93|回复: 1

法律治不了肇事逃逸与见死不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7 09: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浙江宁波| 来自浙江


      这是人性底线之下的雪上加霜!两名年轻人遭遇飞来横祸,肇事者逃逸、路过者见死不救,规避法律的冲动,趁火打劫的选择,令人性中的灰黑面汹涌而出。舆论的表情,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怀疑与信任、安全与事故,总是在不断调适中抵达平衡。越是这个时候,有关道德、法律、秩序、规则的理性建构,才越是成为维系权益乃至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法学领域,有句尽人皆知的名言:“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肇事逃逸,隔三差五就能听闻,惨烈的新闻背后,是失范的司法规制力。来自深圳数字显示,相比10年前,近3年来,肇事司机逃逸的比例呈现猛增趋势。2011年,逃逸比例不足三成,但去年已超四成,今年上半年则达到五成。至于见死不救,就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凡此种种,仅靠道德谴责能够扭转乾坤吗?
      一句话,法律不能治不了肇事逃逸与见死不救。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但法律为什么威慑不了逃逸行为?除了肇事者的侥幸心理之外,恐怕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审慎适用缓刑。刑法稍微柔和,生命就失之脆弱。
       至于见死不救,在道德冷漠症确有蔓延趋势的今天,入罪入刑恐怕也不是毫无道理。无论是2007年的南京“彭宇案”,还是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都曾引发人们对“见危(死)不救罪”的立法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啻于困扰法学的哥德**猜想。不是所有的道德问题,都只能以道德的姿态来应对。事实上,有能力、无风险而不救遇难公民,这本身就涉嫌“间接故意杀人”。何况在法国,早将“见死不救”定为刑事罪,可判5年监禁和75000欧元罚款。
        行走于城市之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我们自己的命运。当肇事逃逸与见死不救屡屡无情上演,法律不能总是力度绵柔或袖手旁观。




发表于 2013-9-17 1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广东中山| 来自广东
看帖看完了至少要顶一下!什么时候医院也有见死不救罪就好了,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