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5|回复: 4

美的语言今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1 15: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浙江温州| 来自浙江

   这几天正在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这位教授对于古希腊文明可谓烂熟于心,了然于胸,地理、历史、文化,几乎不假思索,侃侃而谈;同时,表达的语言也非常丰富,非常生动。不经意间,听到他用了“枕戈待旦”一词,我竟颇为惊讶,他的研究专业应该属于西方文学,居然能说“枕戈待旦”。我知道,今天不少的教师,其语言已经近乎简陋寒碜;听他们上课,难见丰富的文采,难见生动的讲述,少有优美的唐宋诗词,少有精彩的历史故事,自然也少有“枕戈待旦”之类的语言。翻来覆去,永远是几句白开水般的大白话: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你说,天天面对这样的老师,坐在底下的学生是何等的无聊与乏味!反之,如果遇上了好的老师,学生就可以从老师的优美语言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所谓“如坐春风”;同时,由此才能逐渐培养艺术情趣,提高表达能力。
   “美的语言”今何在?
      想起了近百年前“五·四”期间的“文言与白话之争”,一边是胡适、鲁迅、傅斯年、钱玄同、刘半农、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成仿吾、沈雁冰……一边是林琴南、刘师培、章士钊……
      百年之后,是非功过,似仍难定论。有人说:“想做好白语文,读若干上品的文言文或且十分必要。现在白话文作者当推胡适之、吴稚晖、周作人、鲁迅诸先生,而这几位先生的白话文都有得力于古文的处所(他们自己也许不承认)。”我非常同意这样的看法。
       去年,曹文轩先生在绍兴中学讲学,他说,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打底子的书”,必须要读的,否则人就没了“底子”。
      其实,胡适、鲁迅、傅斯年诸位,可谓饱览诗书,文化底子之深厚,几人可望其项背?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他们在号召别人不要去读古文,往往出于艰深古文给当初的他们所带来的苦痛记忆,却忘了精美古文营养他们的文化修养与精神享受。就如同一个吃腻了鸡鸭鱼肉的人,常常腆着肚子剔着牙出去对门外的人说,“其实萝卜白菜是最好吃的。”这些话,我们这些“门外汉”如何可以信以为真呢?事实上,我们今天即使读鲁迅的文字,都已经觉得十分吃力了。前天还见到网上有人发帖跪求——郭沫若《鲁迅诗稿序》的白话翻译。
      昨晚,一位教师告诉我,如今有人竟然不会用成语了。只会说,“一方面觉得非常饥饿,一方面又觉得非常寒冷”,就是不知道还有个成语——“饥寒交迫”。




评分记录 收起 理由
学剑客 + 10 + 17 + 5 很给力!
总评分:  + 10  + 17  + 5 
发表于 2012-12-31 17: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周口| 来自河南
这帖很给力,必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1 17: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周口| 来自河南
这帖很给力,必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08: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周口| 来自河南
国学还得提倡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2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周口| 来自河南
现在中国人都学外国了,自己的东西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太康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抖音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