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5-1 14: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周口 | 来自河南
说起房子,现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所谓房子就是有墙、顶、门、窗 供人居住或作其他用途的建筑物。宫、殿、室、府、邸、宅是房子,阙、塔、寺、庙、祠也是房子,不过是里面住的人不同或者用途不同,其称呼不同而已。古往今来,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没有住上自己满意的房子,拥有房子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人一生的痛。殊不知纵有良田万顷,不过日食三餐,纵有广厦千万,也不过是夜宿一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里人还没有房子的烦恼,大家都是住着由单位提供的宿舍,虽说挤点儿,都是一个样子,领导和职工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农村的房子则先由个人提出申请,生产队长派劳力首先在打谷场上拓土坯,土坯的做法是用麦秸和淤土混和成泥,放在一个木头做的模子里,双手按实,然后抹平,待稍干掀开,垒成塔状,天气晴朗,四五天即干,遇到阴雨天气,可就倒了霉了,有时候还要重做;还有的在地里直接做坯,在收过庄稼的地里,喷上水,用石滚反复碾压,在上面用刀切成方块,铲起晒干就成了土坯。盖房子时,男女劳力齐动手,和泥的、掂泥的、垒墙的各司其职。在小孩子们看来,最有意思的就数打夯了,一块生铁铸成的铁疙瘩,安上把子,四个角绑上四根绳子,一根绳子上面站四五个人谓捞夯,还有一个人扶着把子称掌夯,掌夯人呼喊着号子,众人齐声吆喝,把夯抬到三四米高,重重地落在地上。我们村里的一个掌夯人,他喊的号子就象一首诗,触景生情,把生活中的现象编成号子,有时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更玄的是,掌夯人在夯下面来回穿梭,惊心动魄。到了上梁的时候,主人还要放上一挂鞭炮,撒些喜糖。房顶用麦秸的是草房,有的则是屋缘处用瓦,上面用麦秸的称之为罗汉房,纯瓦房的就很少了,记得当时只有队长家的房是瓦房。那时女孩子订婚的条件是:三间瓦房一道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八十年代,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生活富裕了,人们就又开始了新一轮儿的盖房。自己打砖坯,轮瓦,用老方法装在窑里,去密县拉来煤,烧上三天三夜,再用水湮三天三夜,就能烧出蓝莹莹的砖瓦了。后来,有了围窑技术,各村头一座座像炮楼似的林立,为保护耕地,乡干部下乡数砖坯进行罚款,但也阻挡不了烧窑的热情。那时盖房大部分都是请工,除了垒墙的师傅给工钱以外,其余的都是邻居帮忙,在上梁和了作时才管上一顿饭,村子里的房子也由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瓦房。
进入新世纪,房子的变化更快了。城市里的家属楼落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的新型小区,十几层、二十几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农村也扒了砖瓦房盖起了楼房,全国上下,到处都是盖房子的工地。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年轻人,有的在县城里买了房子,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好房子都盖在临路的地方,村庄大都成了空心村。现在农村的女孩非楼房不嫁,结婚后又双双外出打工,留下一座座空房闲置。而在城市里,能放下一张床的隔板房每月都要几百块钱的租金,在城里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是何等的困难。大都市的房价每平都在二三万,小县城的房价也从原来的每平700元涨到每平3000多元了。
听说现在又要实行农村新型社区了,万人社区、村庄合并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人这一生,仿佛都是为房子而工作,为房子而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