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0-22 2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河南周口 | 来自河南
剖析住宅市场量价齐跌的三大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市场情况好,但住宅这块毕竟是量、价齐跌,这是怎么回事?这个东西也分你怎么看。你是蜜月思维,你会想永远都卖得好,你要是日子思维,这也是正常的。住宅这部分之所以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我认为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第一、就是一般规律,蜜月结束了,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住宅这部分的规律是在人均GDP在2000到4000美金的时候是最快速的发展时期,GDP6000美金是升级换代的时期,GDP8000美金的时候住宅的需求开始减少,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早在2005年就超过26平米了,在全世界都不低了。1976年的时候人均是3.9平米,中国住宅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毕竟这个规律在全世界是通行的,今天纽约GDP6万美金的时候住宅供应量非常有限,需求是一个稳定的量,为寻求量能对低收入高风险人群提供住房,这才造成美国的次贷危机。
第二、政府去年改变了保障用房的政策,由政府来负担将近70%的保障性住房,市场解决30%,在70%这部分里政府有一个弹性,可以做到30%、也可以做到40%,还可以做到70%, 70%的保障面非常大,这样就使很多准备在市场上买房的人观望,让房地产市场进入无人喝彩时期,大家希望能够参与到双限房、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行列中,而现在希望参与的人比较多,政府也开了很大的口子,比如把教师、把公务员都纳入到保障系统,这部分人经过原来的房改已经适应了商品化住宅,政府又把他们纳入到保障,这样一来市场的需求量进一步萎缩,由于去年政府把保障和市场分开的举措,有力保障了低收入人群,但也使中收入人群开始迷茫,开始不知道在哪边选择,甚至把成长的中收入阶层拉入到保障行列,抑制了商品房市场。这是造成目前整体上住宅领域价格始终低迷,交易量持续减少的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从企业来看,应该承担过去多年快速发展,自己做出蜜月决策的后果,企业不能把市场萎缩归咎于外部原因或归咎于政府,而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你是企业,今天市场波动了,你就应该承担这个压力,否则你就不叫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了。
从政府来说,要维持房地产市场的充分竞争,就需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适当界定清楚保障的范围,不随意扩大保障的范围。因为把保障人群扩大到中产阶级事实上会伤害到正常的房地产市场,而且会使房改这么多年的成果所形成的住宅商品化意识、趋势、机制毁于一旦,所以从政府来说要特别注意保障范围。比如25、26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买不起房,不能把他算成是低收入人群,因为他还需要奋斗,如果把他们也保障了,谁还去奋斗呢? 20多岁本应该鼓励流动,创业奋斗,但是为了房子他可能就拴着不想动了,对于社会的进步,对于改革都是巨大的伤害,所以我说企业要自强,要自己冒风险,自己承担后果。政府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全竞争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要尽可能准确界定保障范围,不要把中产阶级也纳入保障范围,这样才能完善整个住宅市场。
第三、住宅这部分宏观经济的预期发生改变。大家本来正在蜜月,这会儿突然地震、救灾,由蜜月一下子到了苦日子,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都成了问题。世界上很多问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是你一问就问出来的问题。有一类事情是说出来的事情,有一类是客观存在的。在低潮的时候和高潮繁荣的时候一样,高潮的时候是喜事再加喜,于是叫蜜月,低潮的时候把苦再加苦变成了灾、变成了难,现在目前是这样一个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