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0-9 06: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南周口 | 来自河南
联想:“地王”退地全国普遍
郑州欲盖弥彰的退地现象,只是全国汹涌而来退地潮的“冰山一角”。从全国楼市大气候来看,“地王”们的日子并不好过,退地现象屡有发生。
据《中国经营报》8月9日报道,上海、广州、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大半个中国七八月坊间流传着同样一个话题:“地王”退地。
利差是导致开发商退地的直接原因。太格咨询总裁孔玉峰分析,因“地王”的土地成本较周边其他项目的成本要高许多,在房价下降的趋势下,一旦开发可能会拖垮开发商。“拿郑州电视台‘地王’项目来说,如果6000元/平方米的开发成本,只卖4500元/平方米,25亩地约合7万平方米,算下来开发商要赔1亿多元。”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壮士断臂”放弃该地块,损失前期交付的保证金,不失为理性的选择。
“地王”退地也有政策“打压”的因素。去年9月27日,银监会、央行规定,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去年10月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必须在完全付清土地款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不得进行按比例分期发放。今年3月,证监会提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不得用于囤积土地。今年8月27日,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对规范房企贷款提出了五大项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开发商在拿地这一环节几乎不可能再从银行手中贷到款。
上官同君表示,“地王”曾经是开发商乐此不疲追逐的目标,在“土地为王”的时代,再高的房价似乎都有人接受,拿到“地王”,或许就等于握住了市场竞争的刀把子。而现在是现金为王,拿到“地王”的开发商发现,他们握着的可能是刀刃。
幕后:需求疲软预期消极
政策也好,市场也罢,它们动摇的是开发商对市场的信心。
郑州市统计局对郑州市50家重点房地产企业“2008年上半年的开发与销售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过半的企业新购置土地面积减少,仅有12%的企业新购置土地面积有所增加。
新购置土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受到土地供应影响的企业比重为52.1%;受到资金紧张影响的企业比重为65.2%;受到市场前景预期不乐观影响的企业比重为60.9%。
企业对下半年新购置土地面积的预期相对“消极”,仅有14%的企业预计新购置土地面积将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从企业对下半年土地储备情况的预期看,预计下半年土地储备充裕的企业比重仅为6%,而预计缺口在20%以上的企业占到了10%。
上官同君认为,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前乐于拿地、囤地的开发商们开始从土地转向了融资,“找地是拼得喘息之机,找钱才是赢得生存权利的战略性决策”。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讲,资金短缺就只能选择忍痛割肉甚至破产出局。
上官同君告诉记者,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民间土地交易融资越发活跃起来。由于开发商缺钱,现在开发商对于土地的追求已经不那么“火热”。
上官同君表示,目前房地产企业只是资金预警,还没有到“卖儿卖女”即卖地找钱的地步,奥运前后楼市业绩进入历史性的销售低谷,“金九银十”几乎无望,国庆节后某些地产公司的资金链条开始出现断裂。市场融资无望时,开发商开始被迫卖地换钱。地多钱少就会出现价格比拼,届时,二手土地市场比一手土地更活跃,诱惑更大。
对于未来土地市场的变化,上官同君认为,会使得房价、地价进一步理性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