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运动会安全知识,急救于前,护学生平安;应急于先,保健儿无忧
青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近日河南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岁的学生李某泰参加运动会期间突发心跳骤停事故,引发广泛关注,校园安全不容忽视,校园应急救援宣贯教育,急救知识预案学习必须得到重视。事故发生后河南高校运动会学生要签署自愿参赛责任及风险告知书
近日全国各地,高校春季运动会将陆续举办,运动会现场,突发事件应急急救预案不可忽视。
赛前准备
学校应配置医疗救援人员和相关设备,召开运动会赛前安全知识大会,讲解一些基本的处置方法,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AED操作使用方法。云南白药红白罐的使用、冷喷的使用方法、弹力绷带的使用、碘伏的使用方法等。应对扭伤、拉伤的冷热敷设备,以及应对突发心脏疾病的急救药品。
模拟心肺复苏、AED使用操作
学校、公园广场、公共场所和医院和运动场、汽车站、地铁站、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必须配置配备AED(并且可以使用)
近日在浙江省某大学,一名同学在运动后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千钧一发之际,现场的体育老师反应迅速,立刻冲向倒地同学,熟练地开始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操作和AED急救,争分夺秒地开展急救。
在紧张而有序的急救操作下,从同学倒地到苏醒,再到120急救人员及时赶到,全程仅仅耗时 9 分钟!这宝贵的 9 分钟,是现场老师专业素养与果敢行动的生动诠释,也离不开现场同学的冷静协助,他们共同为生命筑起了坚固防线。
这次急救过程,让人紧张又深感震撼,老师和同学们在关键时刻的救援值得我们致以最诚挚、最热烈的敬意,同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
接下来,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讲运动的注意事项,以及像心肺复苏、AED 这样关键时刻能救命的 “秘密武器” 该如何使用,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防患于未然,尽情享受安全无虞的运动时光。
运动的注意事项
运动是生命活力的源泉,能为我们带来健康与快乐,但也暗藏诸多潜在风险。在尽情挥洒汗水之前,请同学们务必筑牢安全防线
不适宜进行运动的特殊情况
运动前的预防筛查:运动前的疾病筛查极为关键,有明确诊断为心脏病等严重疾病,或具有严重疾病家族史,又或是出现过胸闷、晕倒等可疑症状的同学,建议先咨询医生意见,再决定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务必主动向体育老师报告自身情况。
不适宜进行运动的一般情况
1.身体抱恙时:感冒发烧、肠胃不适等情况下,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状态,运动只会让身体负担更重,甚至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
2.过度疲劳时:熬夜或长期劳累后,身体和精神都处于疲惫不堪的境地,此时运动,反应力和判断力都会大打折扣,受伤风险剧增。
3.饮酒之后:酒精会麻痹神经系统,干扰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酒后运动极易摔倒、扭伤,甚至引发更危险的状况
运动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
1.充分热身:花上 5 - 10 分钟进行慢跑、活动关节等热身动作,能有效提升肌肉温度,增强关节灵活性,就像给机器上足润滑油,减少运动损伤。
2.选对装备:合适的运动装备是安全保障。跑步时,一双减震性能良好的跑鞋能缓冲地面冲击力;打篮球,专业的篮球鞋和护具能保护脚踝、膝盖等关键部位。
3.合理规划:根据自己的体能和运动基础,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运动。
意外发生时如何进行急救
万一不幸遭遇意外,不同情况有不同应对方法,掌握正确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如果懂急救知识
1.立即判断意识与呼吸:拍肩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有正常呼吸。
2.大声呼救:立即呼喊周围人帮忙,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3.开始心肺复苏(CPR):若无意识、无正常呼吸,立即进行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
4.寻找AED:指派他人去就近寻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时按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5.坚持到专业人员到达:持续进行CPR和AED操作,直到医护人员接手。
如果不懂急救知识
1.立刻呼喊求助:寻找现场懂急救的人或体育教师、医务人员
2.拨打120:清晰说明地点、症状、人数等。
3.不要擅自搬动伤者:除非所处环境有危险,请勿搬动伤者。
4.寻找AED:协助或请求他人寻找并带来AED设备。
5.疏散围观人群:保持通风和空间,便于救援操作。
简洁记住:“呼救+判断+呼叫120+CPR+找AED”,争分夺秒,救命关键就在前几分钟。
校园中的AED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
校园哪里可以获取AED
在校园里,为了避免意外发生,应配备了AED。
如何使用AED
当遇到有人心脏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四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按照以下步骤完成救人操作,轻松掌握急救技能。
急救知识是守护生命的利器,提醒我们运动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让我们将这些知识铭记于心,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身边人的生命安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