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超110亿元!全国碳市场扩容提速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两周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运行整体平稳有序,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11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和制度安排,也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我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一经交易便以“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而备受关注。
从制度框架体系来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规则,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等技术规范相继出台,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从市场运行来看,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截至2023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99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亿元人民币。
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也稳中有升。以7月14日收盘价为例,当日价格为60元/吨,较年初首个交易日相比上涨9%,较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的48元/吨,上涨25%。
从成效来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541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3.0%;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4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0.5%。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履约率达99.5%,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基于已有成果,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这些交易表现仅仅是电力企业积极参与所呈现的,并不足以反映我国碳市场的潜力,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扩容,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政策工具,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势在必行。首先,能更好地扩大碳市场减碳效果;其次,能有效地提高减碳成本效益和提升市场效率;第三,有助于促进并引导产业绿色低碳投融资。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除碳排放配额之外,碳市场也可以采用CCER作为抵消机制,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控排行业可以选择购买更多的CCER抵消部分碳排放,碳排放强度较低的控排行业和非控排行业也可以选择购买CCER后再次售卖给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控排行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