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秆为画 点草成金 --杨环和她的麦秆画
麦秆画起源于古代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它虽来自民间,古时却只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曾一度失传,后经有关人士精心研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坚毅和耐力的体现,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太康麦秆画自1908年开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太康麦秆画是以小麦秸秆为造型材料,平面造型,也可浮雕造型或创新变化手法造型,画面颜色主要为自然色或添加少量人工染色材料。麦秆画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熏、蒸、漂、染、碾、刮、烫、拼、等二十几道工序,又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雕刻等诸多艺术手法来表现艺术品的高雅品味和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
太康麦秆画在画面风格上,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努力追求时代特色,注重视觉效果和不同地区的审美趣味;在色彩运用上,以麦秆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色彩而富于变化,生态逼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在题材上涉猎广泛,不仅研究传统书画,也勇于尝试现代题材;在技法运用上力求精细完美,刻苦磨练,不浅薄不浮躁,努力寻找每幅作品最完美的表现技巧。
太康麦秆画创作出的天地风雨、花鸟鱼虫、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作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呈现出天趣合一,恰到妙处的意境。麦秆画制作过程繁琐、艰辛而漫长,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技艺以及审美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太康麦秆画如今到1993年出生的杨环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传承。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的杨环,凭借着自己对麦秆画的浓厚的兴趣,割舍不断的情感和对设计创作情有独钟,创作出了一幅幅别具匠心的麦秆画作品,在太康享有盛誉。作为新生代麦秆画传承者,杨环在麦秆画工艺上大胆改进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了一些最新的现代工艺元素,使麦秆画给人的感觉更立体、更逼真。既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同时也不失国画的大气、庄重。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拥有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杨环来说非常骄傲和自豪。她说作为一名手工艺者,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做出更多麦秆画精品,为麦秆画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