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河东,两天河西
卖姜的和卖蒜的 (太康小故事)小故事.
两天河东,两天河西
从前有个卖姜的,常在集上一棵树下放个筐筐卖姜。
有一天来个卖蒜的也想在这里摆卖一下。
卖蒜的怯生生的背朝着卖姜的,靠着大树刚想支摊…
"真臭!一股臭蒜气,一边摆去!”先到的卖姜的凶巴巴叫了起来。
"大哥,帮个忙,都不容易!” 卖蒜的小心陪着笑央求他。
“我在这个地方摆了三年了,最闻不得蒜臭味儿了!你走不走?你再不走我就把你这篮子蒜头儿扔到水塘里去!” 卖姜的说着起身来就要动手。
卖蒜的本想与他争执,但一想到家里孩子老婆都张着嘴等他回去呢,一腔怒火最终忍了下来,悻悻地别处去撂地摊了。
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赶集的人狼弈豕突地四处散开了,躲雨的躲雨,回家的回家。
卖蒜的掂着剩余的大蒜也急忙跑到一个破庙里躲雨。
谁知这雨越下越大,不到一顿饭功夫下得坑满河平,一片汪洋,而且还没停的样子。卖蒜的心想反正今天也回不了家了,在这破庙里凑乎一晚吧! 逐扒拉扒拉些乞
丐们遗留的麦桔,铺在身子下踏踏实实地睡了。
翌日中午,一天多水米没打牙的他把自已给饿醒了,一肚子咕咕叫着。外边依然大雨如注,他爬起来把睡过的麦秸拢了拢燃着,又从腰里抽出旱烟点上渍渍的抽了两口,再把一骨朵一骨朵大蒜头扔进火堆,顿时香飘四溢。
几位素不相识的躲雨人,一同来破庙躲雨的陌生人,也不由自主的都围了来。“来吧,伙计们,蒜也当饱,都先垫垫吧!” 卖蒜的招呼着那哥几个。于是,破庙里有了笑声,上嘴与下嘴相碰的扑哒声
大家吃得高兴,没成想还有一位曲倦在墙旮旯的躲雨者不停的扭着身子,扭得麦秸沙沙响。过了片刻,他干脆坐了起来,拿着一块生姜诡异的往嘴里塞着, 直见他塞了吐,吐了又塞。看那表情是饿极了,不然谁吃又苦又辣的生姜啊?
"唉!那位兄弟,你也来吃点吧?” 卖蒜的喊了他一声,那位啃生姜的听到有人叫他,也不说客气话了,连滚带爬地扑过来,抓一大骨朵刚烤熟的大蒜低着头囫囵吞了起来,口里呼呼哧哧地连说好香,真香!借着火光大家仔细一瞅,您说咋着?他原来就是在树下卖生姜的那主儿。卖蒜的看他吃得香,嘴角微微一翘, 又从火堆中拔出几骨朵至他脚踝处,“吃吧,多吃几个……"
后来,蒜烤吃完了,雨停了,水退了,路面露出来了,各自要回各家了,大家边走边哼着淫腔滥调往家赶。卖姜的走在路上,他一直没支声, 搭拉个脑袋拣着路,此时的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了…
这就是饿死卖姜的饿不死卖蒜的典故吗
wx_..._lFM6B 发表于 2021-7-2 22:51
这就是饿死卖姜的饿不死卖蒜的典故吗
是的!但只是表面意思。其内涵是:凡事要与人为善,不要持强凌弱。人是社会群体,说不定马上就有求于人的,大家互相扶持,帮助,过日子才得法。否则互相拆台,嫉妒,挤怼是缺德带冒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