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直到死还打光棍,给村里的人理发40年,都说他是个好人
村里的理发匠老李死了老李是村里的理发匠,因为在家排行老五,村里的人都叫他老五,大号村里的人早已没有人知道了。
62岁这年,老五死了,给村里的人理了一辈子的发,到死还是光棍汉,丧事也是村里的几个好心人给他操办的。因为这些人觉得老五虽然是外来户,可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丧事给他办的虽说比不上村里那些去世的老人,但对于没儿没女的他来说也算说的过去。
丧事那天,很多人都去给他烧了纸,而且都说他是个好人。
听老人们说老李的往事
老李是村里的外来户,20岁那年从县城下户来到了村里,要按说从城里到农村别人可都不愿意去。那他为啥偏要去呢?
原因有二,一是他患有癫痫,不好娶媳妇;二是家里兄弟多,也没有好的出路,家里住的地方都紧张,所以父母才托人找关系让他这个最小的儿子来了村里。
他能下户到村里,全凭他会理发的手艺,虽然他只理了两年发,还没有完全出师,但是那时候会理发的人可真不多,再加上他是城里来的,见的世面也多,村里也刚好少个理发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来村里之前就说不要村里的地,只靠理发过活,只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就行。
当时的村长听他这样说,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下来,就让他住进了村里的一处闲下来没人住的小院子。这房子以前是村里加工粉条用的,属于村里的集体财产。虽然也住过人,但后来就一直空着。
要说这房子也奇怪,村里其它的房子全都是坐南朝北,围着一圈院墙。这个院子倒是不小,但是没有院墙,而且还是坐东朝西的,只有一座三间的土坯房。院子里有一棵碗口粗的榆树,榆树下面还放着一个已经不用的大磨盘。不过因为长时间没人住,虽然榆树的个头已经超过了房顶,但上面长满了虫,地上和磨盘上到处都是落下的榆树叶和黑乎乎的虫屎。
但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一眼就看上了这个没有院墙的小院子,还满心欢喜。
只用了一天时间,院子里就被他打扫的干干净净,地上、磨盘上的树叶和虫屎都看不到了,院子里顿时就有了生机。
三间小土房里,外面两间变成了他的客厅和理发厅,当然做饭、吃饭也都在这儿。里面的一间是他的卧室,床上铺着整齐的被褥,还挂着一个洁白的蚊帐,床头一张破桌子放着一个漆着红色油漆的大箱子,是他放东西用的,除此之外,再无别物。
他理发的工具整整齐齐摆在一个小箱子里,虽然没几样,但也都是当时理发匠的标配:手动的剃头刀、刮刀、木梳、剪刀、刮脸用的油膏,磨刮刀用的长条布,而且看上去还都是新置办的。村里的人说看这情况他是打算留在这儿铁了心的要靠理发这个行当养活自己了。
上面这些,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还是听村里的老人们说的。
老人们还说,别看这老五是个理发匠,先不说他理发的手艺咋样,但他是个实在人,更是个讲究人。可能是因为他到底以前是在城里长大的,来到村里以后也一直保持着以前就养成的习惯。虽说一个人过了一辈子,但从他来的那天起,身上穿的衣服从来都是干干净净,家里也收拾得整整齐,理起发来也是实实在在,从不打马虎眼。
我和老李
他爱干净这一点我倒是印象深刻,因为小时候村里理发的就他一个人,无论大人小孩要理发,都得去他的那个小院里找他,村里的男的70%以上都在他这儿理发,我自然也不例外。
我第一次让他理发的时候大概只有七、八岁,那个时候凡是让他理发的大人小孩都一样,全是清一色的平头。虽说平头看上去简单,但实际要想理好,也不容易。
我从小性格就内向,第一次去理发还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的,那时他还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第一眼看到他,觉得他也是性格内向的人,留着一个小平头,他上身穿着一件当时最流行的绿色的外套,下身一条黑裤子,身上还系着个理发用的围裙,干干净净的,看上去很精神。说话也是细声细语的,还一脸笑容,但是话却不是很多,也不像村里大多数男人那样满嘴脏话,印象里从没有听他说过一句骂人的话,甚至口病都没有说过。
理发又去过几次以后,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和他混熟了,他话也开始多了起来,总是面带微笑问我们几个谁学习最好,还说让我们多看书,好好学习。理一次发他只收我们一块五毛钱,
到后来,他知道了我们几个的名字,都能一一对得上。有时候我们在村里疯跑着玩的时候,还会拐到他院子里去玩一会儿。到了榆树发芽长出榆钱的季节,我们还会去他院子里的那棵榆树上摘榆钱,他还会放下理发的活儿,在院子里担心地叫我们爬树的时候小心点。
转眼我们都上了二年级,有一次周末是下雨天,我们几个小伙伴没地方去玩,家里的电视大人们也不让看。我们吃过午饭趁着大人们都睡了,就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去找老五。下雨天理发店没人理发,他正在收拾东西。他还以为我们去理发,后来得知我们没地方玩才来他这里的。就让我们到他里面的房间去,他说他有好东西给我们看。
一听有好东西,我们几个都听话地跟着走到了里面,这还是我们头一次进到他的卧室。只见他从床头的红箱子里面拿出来三本花花绿绿的书,又走到我们面前一人发给我们一本,让我们看。
我们拿在手上一看,封面上印着三个大红字《故事会》,翻开的时候有一股墨香味,这是我第一次拿到的除了课本以外的课外读物。每个人拿着的都不是同一期,虽然出版日期都已是半年前的了,但对于我们几个玩泥巴、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的几个土孩子来说,无异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的惊奇万分。记得那一个下午,我们几个坐在他小小的理发店里,一动不动,轮流着把三本《故事会》从头看到尾,一个字都没有落下。
从此以后,我们就更有了去老李理发店的理由,还没等他把《故事会》换回来,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去问他,有时候一本书,一个故事看好几遍都不会腻,可比看上学用的课本用心多了。但一本书那时候要两块五,我们根本没钱买,也不知道到那里去买,只能去找老李。
不过老李在第一次就给我们定下了规矩,看书可以,但是不能把书弄坏,更不允许带走回家看,只能在他店里看。
我们几个也一直老老实实地守着这些规矩,这样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到我们上小学五年级的那年。
几个小伙伴也都清楚地知道,小学毕业后就要到别的地方上初中了,这些书恐怕是没有机会再看了。又是一个午后,我们又去了老李的理发店,不过在去的路上,我们几个动起了小心思。决定商量着一起把老李的书拿回家看,看完再还给他。但由于之前他立过规矩,明说他肯定不会答应,就决定想个主意骗出来。
到了以后不用说,老李就又开始去箱子里拿书,就在我们坐下来看的时候,他要去上厕所,我们几个人趁着机会,拿起手中的书就都跑回了家。到了家里也不敢拿出来看,每人一本各自藏好。每天都心事重重,生怕老李找上门来...就这样过了好几天,也没见他来,这才拿出来偷偷把自己的看完,又换着看了一遍才算完。
本来我们也没想着占为己有,看完就想把书给老李送回去,但都有点不好意思,几个人谁都不愿意去。眼看着我们要离开村子到外地去上初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再不还就真没时间了。终于有一天,几个人把书整理好,低着头就走进了老李的理发店,谁知道老李竟然像什么事也没有一样,还招呼我们坐下,问我们是不是又来看书了,怎么好些日子都没来了...
天哪,原来老李早已把我们拿他书的事忘记了...
不过,我们几个还是老老实实地把拿书的事交待了,老李这才说自己早就忘干净了。不过他是真的忘记了还是假的忘记了,那个时候的我们都没有细想过,也就当真了。现在想想,老李怎么可能忘记呢?只不过是他不愿意拆穿我们罢了!
这是我和老李最亲近的一段经历,自从外出上学后,就很少再见到他,也几乎没找他再理过发。但看《故事会》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了好多年,差不多是在工作之前,隔一段时间就会把省下的钱去买一本,后来《故事会》也从月刊变成了半月刊,而随着年龄的长大才慢慢不再看了。
现在想想,老李的《故事会》成了我的启蒙课外读物,虽然它主要是以故事题材出现的,但里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叫阿P的系列故事,陪伴了我好多年。
谁知,这一转眼就是20多年过去了,每年回家也就几天,更是不会去找他,竟慢慢地快把他给忘记了。
老李给别人理发,他自己要理发怎么办?
老李这一辈子究竟理过多少头发,他自己恐怕也说不清了。由于老李在村里没要地,也就不用操心种地的事。自己的生活所需全靠他理发,最早理发带刮脸一个人只收五毛钱,再到后来涨到一块五、两块,最贵也就收五块钱一个人。所以他就整天守着理发店,除了过年那几天没人理发以外,他每天都开门。
刚开始看他自己留的平头很好看,都觉得他太神了,自己还能给自己理发。直到后来,有一次去理发见到了他的四哥正在给他理发,村里人都称他老四。这才知道,原来他哥哥也是个理发的。
不过他四哥虽然不经常来,但偶尔来看他一次也会住上几天,有时候也会住上一个月。也会支摊理发,因此村里的人大都也认识他。但让他理过发的都觉得他没有他弟弟老五理的好,说他干活毛躁,不细心。不过看在老五的面子上,大家也都不是太计较,逐渐他也就和村里的人熟了起来,他也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半口人,有时候还会和遇到的小媳妇们开个玩笑。
不过后来,听说他很早就去世了,再也没有人来看老李了。老李就整天一个人在他的理发店里忙活,直到他60岁那年才停下来。
老李最后的几年
老李有癫痫病却从没见他犯过病,只是有一次听说他口吐白沫,被人送到医院,但很快就回来了,又变成了那个干活仔细的理发匠。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病,他也一直没娶上媳妇,打了一辈子光棍,直到死那天,依然还是孑然一身,而他在城里的亲戚们,也早已都断了来往,所以也就不知道他死的事。
老李刚住进小院子里的时候,周围的房子和他的房子一样,也都是土房,只是多了一圈土院墙,后来慢慢地都变成了红砖瓦房,没过几年又出现了平房,后来还有了楼房。而老李的土房却一直都是土房,他反正也没媳妇没孩子,也用不着花那个钱,土房虽旧,但里面还是让他拾掇的干干净净,比有的盖起楼房的人的家里还干净整洁。
小院子里这么些年也一直都是老样子,只是榆树枯死了,榆树下的石盘也没有了,他住的土房子也一直都在,直到他去世后,才慢慢坍塌了,直到现在那个小院子还在,坍塌的土房子也还在。
只是从他50岁开始到最后的几年里,找他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他理发的手艺还在,不过人大都出去了,有上学的、有打工的,也有到别的村找更新潮的理发师理发的,到他那里的大都是以前的老主顾,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们才会去,一是价格便宜,二是理过发再刮个脸,最让人舒服。
就这样慢慢地,靠理发的收入已经不能再养活他了,平日里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村里知道后还给了办了五保户的补助,这才够他吃喝,老李对此也很感激!
老李走的那天,身边是没有人的,走了两天以后才有被人发现,还是因为他的小院子里没有院墙,门又朝西,路过的人发现他的屋门没有开,连续两天都是如此,这才觉得不对劲,破门而入后发现了躺在床上的老李,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的闭着眼睛,看上去很安详,屋里、卧室里也是一如既往的干净、整洁。
老李走的那个季节,榆钱又开了一树,只是他院子里再也没有了那棵他来时的那棵榆树。
说的好!我会持续关注你的作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