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哥 发表于 2019-6-29 09:03:03

【太康姓氏文化】——邓姓

1、来源邓姓主要源自:曼姓。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河南邓县),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2、迁徙分布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3、太康分布【大许寨邓庄】邓庄自然村南临侯庄,北临三冢集、西临黄岗寺。 清乾隆年间,邓氏先祖入住,以姓取村名邓庄,现在全村都是邓姓。【常营邓家村】邓氏先祖原系邓国之人,因天降横祸,先人迁居山东。来祖邓太营,原籍山东枣阳人氏,身居豪门,精通诗文。在三四十岁时,天灾降临,夫妇带五子逃难至山西。不久全家7口人,又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于河南。行至扶沟、太康之境,来到常营东南。遇青龙转身之地,以为是风水宝地,同董姓人随后住于此,买一花牤牛耕耘为生。五子台建阁时,邓氏一族全力相助,纳为五魁,身居五子,出于对五子的敬仰,故名五子邓,现名为邓家村。来祖邓太营一生好学,却懒于耕耘,与祖母不合,祖母负气带四、五子西南而去。剩下父子四人为生,后称为三门,第二门后发展为五门。光绪二十年(1894),邓家续谱前,邓氏十五世为准,无统一宗派。续谱取十六字为正宗宗派。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黄水泛滥,骨肉分离,家谱遗失。1958年刮“五风”,1967年破“四旧”时,祖碑丢失,时过多年,十六字正宗也难说清,在邓氏正宗无从考察之际,周口南邓楼举行祭祖仪式,核准邓氏正宗十六字,即:汉、运、同、昌、先、德、兆、祥、兴、维、善、继、庆、以、余、长,以传后世。邓姓为邓家村原居民,1983年迁入王姓。大部分都是邓姓人。【朱口邓庄】邓庄自然村位于岳河东岸,过河即到拍王庄,南靠李善庄,东于霍庄接壤,北与梁店相依,历来是乡、高级社、作业站、大队、行政村驻地,乡、社、站办公场所设在所没收地主楼院里,大队部、行政村村室搬到村后,70年代生产队喂养水牛4头,骡马6匹,黄牛12头,马车、太平车和其他农具齐全,社员拉犁、拉耙现象较外村少些。村中有露水集,每月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有资源交流会。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邓姓从山东枣林庄迁到此地,以姓氏命村名。 邓庄住邓、梁二姓村民。邓氏,来祖名叫邓奉昭。从98世起宗脉用字是:万、永、正、玉、久、直、百、瑞、廷、先、德、兆、祥、常、怀、忠、孝,现已进102世“玉”字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康姓氏文化】——邓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