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大美乡村】高朗乡枣园行政村(枣园、王辛庄、拐子刘)村名由来、姓氏由来、族谱…
本帖最后由 潜龙 于 2018-11-1 12:07 编辑枣园行政村1979年与平庄行政村分开,成立了枣园大队。管辖三个自然村,其中包括枣园、王辛庄、拐子刘。共有土地1831亩,人口共1212人。其中男620人,女592人。 一九七九年王成军任支部书记,张成义任大队主管会计,王新同任大队民兵营长。后来又有王天昌、王永红任支书,现在王中成任枣园行政村支部书记,刘照利任村主任。王慧琴任计生专职。 该行政村与平庄行政村合办有一所学校,有一至六年级六个班。命名“平庄学校”。有大队卫生室,有王东方超市和梁东海超市。为农民生活提供方便。 该行政村东距高朗乡官庄行政村约1公里,有新高底河相隔,太马公路横向穿过。西与太康县城郊乡塘坊行政村、冯异台村相临距一公里。南与高朗乡平庄行政村的平庄村紧紧相连。北与官庄行政村的王路营村相望,有1.5公里,也有新高底河相隔。 枣园行政村由于行政村村委会在枣园村,所以得名枣园行政村。枣园村枣园村位于枣园行政村中部,南有拐子刘村,西北有王辛庄村,三村呈三角形,东有新高底河,西与城郊相邻。土地性质为连花土(淤、沙混合)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1980年分责任田以后农民大面积种植棉花,当时为麦、棉杂种。现在以小麦、玉米为主。秋麦两季也能打2500斤左右。【村名由来】 该村原名枣林庄,因有个大枣林子而得名。后来不知什么时间改名为枣园。很早以前,朱姓人最多而富有,是财主。现在还有很多朱家坟。【姓氏族谱】 明朝末年,王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河南太康东北十里枣林庄,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辈分用字从十七世起学天成济堂,林清均增韶,權汉钦培怀,松康锡基灿,柯汝锋庆尧。王辛庄王辛庄现有人口319人,其中男167人,女152人。土地624亩,住有王、程、杜三姓,王姓人数最多,王姓274人,程姓44人,杜姓3人。【村名由来】 王辛庄原名王草楼。因王姓最早要准备盖楼,砖瓦都准备齐了,还没有动工兴建。其几个小孙子(当时最大的七八岁、小的三四岁)用布条拴住瓦,用小木棍担着嘴里喊着谁买瓦,卖瓦啦。其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后,盖楼不再用瓦而是用麦秸蘸生桐油盖了一所草楼,庄名就以草楼为名,因王姓所盖故为王草楼。后来又搬来了辛姓,时间长了改为王辛庄。再后来辛姓绝户了,解放前期程桥村的程姓租种地主王新举家的地,土地改革时在此落户。杜姓是县城西关20人,杜姓住老娘家在此落户,王姓是从王坟搬迁而来,老祖坟仍在王坟东地。【姓氏族谱】 清朝末年,从王坟迁至王辛庄,现已150年左右,人丁274人。辈分用字为:钟泽栋为先,铭源新然在,锦永余熙远,铿济相照至,钦清树动培,钧法材焕型,铸治渠变址,镇润林炳增,钰澄楷焌坤,崟海桐凰堂,鎡頡楼灿鹿,禄泰东营坊。 拐子刘村 拐子刘村位于太康县城东北5公里处。东抵新高底河,北依枣园,南靠平庄村,西与城郊乡毗邻。太马公路穿村而过,交通特别方便。总人口398人,其中男205人,女193人。耕地面积531亩,地属黏土,喜涝怕旱。村中住有张、梁、刘、韩、邱五姓,张姓人口较多。拐子刘村解放前张氏家族有磨香油的传统技术。解放后不但有芝麻油坊,还有棉油坊,生意兴隆。加工的油质量高、品质好,清澈透明,有“要想吃好油,就去拐子刘”的佳话。建国初期还有裹纸烟、扎扫把的小农户,兴极一时。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民富裕了,大部分村民都盖起了楼房,柏油马路穿街而过,使我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村名由来】 刘姓在此居住最早,又因太马公路穿村而过有一转弯,故而得名。 【姓氏族谱】 拐子刘张氏族谱: 不知道啥原因,中间隔续了,先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迁至拐子刘的新谱没有记载。据老年人讲,已有150度年历史。现有人口200人。辈分用字:作善家余庆,体仁锦永康,孝友厚忠义,廉明起正方,治国兴圣化,恩泽传万邦,辅廷钦梁栋,立业振纲常。主编:王中成备注此稿为首稿,公示版,如有不正确或是漏写之人或事或姓,请留言更正,编辑后期更正,提交于乡村文化研究办公室,更正后重新发布公示,如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太康网(tkw.cc)太康乐讯编辑部 很有同感,给你点赞哦! 有一些补充,不知道怎么联系呢,有邮箱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