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13-10-17 23:47:23

面对科研腐败“黑洞”,仅有“愤怒”是不够的


    【近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科研经费“恶性问题”。“新华视点”记者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贪”“吞”“挪”“骗”屡见不鲜,“黑洞”惊人。】

   科研经费成了贪腐寻租的“饕餮盛宴”,即便没有科技部部长的一声怒喝,近年在民间也已是路人皆知的“潜规则”。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被“贪”“吞”“挪”“骗”屡见不鲜。如今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还因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而受审。凡此种种,触目惊心。这就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科研支出不得善终,动摇科技强国之根本。在科技成为核心生产力的今天,科研领域大玩“绣花功夫”,这不仅靡费公共财政,更可能因此错失发展良机。二是加剧学术腐败,氤氲浮躁气息。跑项目的成了老板、经理,真正搞学问的领不到经费,如此劣币驱逐良币,科研氛围堪忧,而学问恐怕终究要沦为套利的幌子。三是成为腐败的免责领域,权责利严重失衡,一般多是“退还”了事,更多人分完“唐僧肉”,也不会挨孙悟空的棒子。
      面对科研腐败“黑洞”,仅有“愤怒”姿态,显然是不够的。早在2010年11月,相关部门已就学术腐败早已表态,要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过程当中,对于任何学术造假都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遗憾的是,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现象并未禁绝。显然,制度比脾气更重要,更可靠。
      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真正厘清科研活动该由谁出资、作何评估、以何监督,从源头上将出钱的责任与考评的权利明确起来;二是加大信息公开与依法惩处,推进高校等科研机构的透明度建设,严苛审查、常态审计,不因法不责众而迁就姑息。要明确工资福利占比,做好总量控制,防止寻租自肥。譬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
      一句话,只有制度防火墙到位,才可以真正遏止科研腐败乱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科研腐败“黑洞”,仅有“愤怒”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