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天地生死
本帖最后由 随波逐流 于 2013-8-24 12:32 编辑拷问天地生死文/落樱 这些年,身边的人,远亲近亲,总有一些陆陆续续地慢慢地离去。那些消失的生命好像水面上最后的一串浮泡,吡啪几声,归于沉寂。世上已无他们,除非梦中。 有时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规律:往往是兄弟姐妹中最善良的心最好的最会忍最谦让的那位,总易得病易凋零,先那些自私的而去。是不是人好,所以易动情,易伤自己,易折寿呢?为何一些自私自利的生命总是像杂草一样的顽强,他们冷酷,不为情所动,他们自顾自,从不操心别人的悲欢离合,也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他们倒反而能延年益寿。这真应了“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 人类社会也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一样的弱肉强食,所以弱小无助的婴孩长大的过程中必得学会一两项剽悍的或自保的本领。所以“无毒不丈夫”被一些人奉为座右铭,而“妇人之仁”则被当作反面材料来讲。人人都有意无意地去学“虎狼之心”,比别人下手快,比别人下手狠,才能生存下来,才能捷足先登,才能荣登宝座。这就是人生的残忍之处。成人的世界总多龌龊,到处流脓。有赤子之心,而能保持到成人的,只有万分之一弱。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善人”倒不定是多善良多悲天悯人的人物,而是善于掌握规律的人吧。 年轻时看《窦娥冤》,窦娥呼天抢天唱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天地本无知,可我们常常在最无可奈何之时,还是会去拷问天地,望天知地知,还世间公道。 然而公道这种东西的准则是什么?佛家讲轮回讲因果报应。前世积德今世受用,今世阴损来世报应。所以今世早亡是因为前世有错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然而死亡果真是一种报应么?每个人都不免一死,只是死法不同而已,是不幸夭亡,还是老至将死,是横死街头还是病入膏盲,如果真有报应,也就是死法的报应而已。最圆满不过“寿终正寝”,人生暮年,一觉驾鹤西去,大约是对人最好的死法。所以死其实比生还要公平。生不能选择父母地域环境,死尚可选择“马革裹尸”还是“有尊严的安乐之法”甚或偏激的“自我了结”。当然这种选择余地也是少之又少。听说有不孝子女为了贪老爹的一笔可观的退休金硬是让他在医院里“植物人”两年。这真是求死也不能啊。所以你说什么公道自在人心。在人的贪欲面前死又何尝能公平呢。 我不相信轮回也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不过是托词,是安慰,是宗教安抚人心的一种方式。我们不活在当下,不在乎今生,却让前世和来生来搅和,神秘主义压倒现实主义,岂不真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了么。所以今世的富贵荣华,也不过是黄粱一梦,而今世的坎坷多舛,同样不过梦魇一场。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便有点被点化的意味出现了,死生契阔,也许也不必太过执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多一点鼓盆而歌的洒脱,对减轻人的现实压力和痛苦还是有好处的。不是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么,这句话反映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倒也超脱,什么生死富贵,既然一切都冥冥注定,就不必争什么抢什么在乎什么了,也不必再义愤填膺地拷问天地生死了。 如果说天地真有知,死生这种东西其实也算不得报与不报的范畴。我倒觉得上天对人最好的报就是给了你一颗知冷知热的善良的心,求仁得仁,与境遇无关,与地位名利无关。某些人就算一辈子荣华富贵,位极人臣,但有一颗卑劣无耻的心,这就是上天对他最毒的报应。这世上滚滚俗流,眼里皆是利益两字。可最终立于天地之间的可大写的都是那些无私的生命。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不在乎大写不大写,只在乎无愧于心。 衰老,无力,疾病,痛苦伴随着人的一生,这样的无奈而又沉痛。在肿瘤病院的那些天,到处可见那些烛光幽微的生命,游丝一般飘移着,涣散着,走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人类何其卑微,贪恋执着一世,到头来也不过虎兔相逢大梦归。然而彼岸又是这样飘渺依稀,无欲无求。天地混沌而始,总归混沌而终,起点回到了终点。我拷问天地,天地无知,我拷问生死,生死无常,我回到我的平凡生活,在“人定胜天”与“顺其自然”中徘徊。唯有把握可知的当下,而适当将手稍稍松开,任流年生死利欲外化一一泥沙俱下……(2013年8月23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