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13-8-24 07:38:23

轻飘飘的反思 能不能等等真相?


       【19日,河南安阳县白壁镇岗上村路段,一名男子在安阳市区开往北郭乡的公交车上持刀抢劫杀人,随后男子下车逃逸。事件造成15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3人抢救无效身亡。目前安阳警方发布悬赏通告,全力展开抓捕工作。——8月20日《京华时报》】

         这起公交车持刀抢劫杀人案,手段残忍、影响恶劣。为遇难者哀悼,为无辜者祈福,为公共安全警醒,为社会风险号脉……第一时间,公众及媒体在表达对事件关切的时候,展开了不尽的联想与反思。
      一个疑问如鲠在喉:在警方只有模拟画像的时候,都不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凭什么就一本正经地反思?这样的反思有两种倾向:一是套路化思维,遇事总要找一些“有冤无处诉”的理由,强调嫌疑人的弱势背景,大唱苦情戏。事实呢,譬如7月17日,一名男子在北京朝阳大悦城附近持刀行凶,导致两人死亡;7月22日,北京西城区马连道某超市内发生男子持刀伤人事件,造成三人受伤,一人死亡——而上述两名行凶者,都被曝“有精神病史”。来自统计数据称,75%精神病患者肇事案“无预谋”。
      二是道德与法律混淆不清,将若干没有逻辑关联的事件“串烧”起来,为预设的立场服务。正如有论者所言,“一旦公共场所发生什么暴力犯罪,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没弄清楚,嫌犯的动机也不清楚,警方刚介入调查,一些人立刻就迫不及待地将犯罪与‘报复社会’联系在一起,并高谈阔论地分析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批评政府的不作为……”为了批评而批评,偷换概念、悖逆逻辑,这样就能抵达正义彼岸?
      公共事务的探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相。如果这个都能被篡改,公平与正义恐怕就徒有其表了。政府不是不能批评、权力不是不能反思,但谁也不能在错误的立论上开出真理的花儿来。缺乏事实支撑的反思,要么隔靴搔痒,要么南辕北辙,反而让公共议题变得无限轻佻。严肃的是非问题,还是等真相开口了再说话吧。

                                                                                                                                          ——每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轻飘飘的反思 能不能等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