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千万别减到埋没人才
据了解,今年9月的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给学生减负,新教材删除了不符合所处学段学生学习的“超标”内容。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无误的,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也是正确的,政府和教育部门所有为孩子所付出的都是以人为本。近几年,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专家绞尽脑汁,推出了不少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教育改革措施和政策,收效甚微,讨论激烈,网议不绝。笔者就是纳闷,为什么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力气,难道是他们的决策有误吗?还是脱离了实际,纸上谈兵呢?绝对不是。 也有人说,中考制度和高考制度不改革,这指挥棒永远会敲痛孩子的心灵。其实,如果取消中考或高考分数制度,后果将会是怎样呢?从小学入学考和初中入学考取消后,所产生的奇怪现象就可以看出弊端。如果专家认真去调查一下就会知道进入人们公认的优质小学和优质中学的孩子都是哪一类人的孩子?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都是凭关系进入去,就是摇号也是留一手给有关系的对象,然后摇几个没有重要人物关系的做做样。请问哪一个有关系的人,他的孩子被摇号摇出校外的?如果中考和高考也都取消分数制度,好学校里的学生会是谁的孩子呢?不言而喻。 分数是贫穷孩子出人头地的稻草绳,没有分数用什么衡量贫民百姓孩子的能力和智慧?官二代,富二代哪一个在交际方面不是天才,说能力他们是世袭的,一开口就有一大批人帮着解决。穷人家的孩子办事按原则也要求三姑拜四嫂,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后,一直被封建社会所提倡,贫民百姓家的聪明孩子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后来,科举制度出现了腐败,导致穷人无钱行贿,十年寒窗白费劲。现代虽然废除了封建科举制,但中考、高考、招聘考、公务员考试等,仍然都是科举制度的影子。如果连这个影子都没有了,穷人家聪明的孩子就没有希望吃读书的饭,高等教育也就转向被官二代和富二代们所垄断。古代读书人“刺股悬梁”“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的十年苦读就是冲着科举制度,如果没有了科举制度,贫穷孩子有几个会有闲心去苦读呢?“读书无用论”就是贫穷人家的短见,读书不能谋生,读书不能出人头地,读书也就失去了吸引穷孩子的磁性。 如果贫穷孩子就因为没有吸引力而不喜欢读书,富家子弟又不想读书,读书就成了他们的负担。把读书视作一种负担的,你就是再减负,还是一种负担。新学期刚开始时,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通知从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禁止违规补课等八个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减负八条”的正式实施时间为3月19日,不过,开学两周,早已接到通知的许多中小学校已经陆续出台各种减负措施。我们应该对此规定的支持和鼓掌,同时我们也要从孩子身上分析所负的“重负”是怎样产生的。 在我们农村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孩子的“重负”一部分是孩子自己和家长造成的,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多大的压力。有一位小学校长,他儿子在小学读书时,他也是提倡素质教育,让孩子玩个够,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读初中时,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是全校五百名,数学只有考35分。他怕了,于是就用一年一万四千多元的代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班主任老师家,每天中午给孩子补课,放学给孩子补课,晚上给孩子补课,双休日给孩子补课。孩子的基础太差了,一个不难的问题也需要思考半天,一般孩子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他却做到晚上十点钟。成绩好的孩子只需一个小时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其他时间就可以做家长给他买的资料。成绩基础越好就越轻松,成绩越差负担越重。“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说的就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基础差了负担就显得更加重了。 目前,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觉得孩子的负担太重的呢?城市里的孩子我不知道,我只是看到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只能说说农村孩子产生重负的根源。 时代在变化,农村孩子的生活方式也在变化。现在孩子在家感觉除了读书最辛苦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快乐的,比如看电视、玩电脑、打手机游戏等,这些玩意他们常常通宵达旦都不觉得累。我们那个年代除了读书不需要晒太阳是幸福快乐的,其它所有的事情都很辛苦,比如春假的拔秧,秋假割稻,平时跟在大人后面耘田除草掘园等等。那时候农村孩子有书读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除非是个别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小学毕业也不会背一篇文章的孩子,那也是大人宠出来的。喜欢读书的农村孩子根本就感觉不到读书有什么负担,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滋味,压根就感觉不到任务重,还要求老师进行课外辅导。 农村孩子感觉负担重是因为基础太差,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太差,父母脱离教育实际,期望超过孩子的实际水平。许多家长明知道学校教师不能办班补课,家长会委员自己筹资出钱为教师租房子补习。大街小巷又有许多补习班,社会整个氛围造成孩子负担很重的感觉。其实,学习就像挑担,能挑200斤的人,一百斤挑在肩上根本不在话下,你让这样的人挑50斤,简直埋没人才;如果只能挑90斤的人,挑一百斤就不堪重负了。农村孩子学习就像挑担子,重负就是来自基础。
现代的学生真的很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