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13-3-3 11:38:13

女硕士幽幽一叹:不是矫情,更似娇气



   女硕士幽幽一叹:不是矫情,更似娇气

                                                    教坛虎贲

   网友“luoyueyifeng”在南昌一家国企工作,目前年薪为5万元,然而当地房价已达8000元每平米。日前,她苦闷的她在武大校园BBS上发帖向众人求解:“年薪5万元,低于农民伯伯,叫我这个中文硕士情何以堪。”      单纯看此新闻事件,其实并无多大新闻价值。从个体看,无非就是一个高学历女生对自己当前待遇和境遇不满意,简单的拿自己和农民工做个对比;从整个社会来讲,财富过于集中,收入差距过大,中低收入的占大多数,相信抱怨工资收入低者也不止“女硕士”一人。笔者对“女硕士”并不感兴趣,倒是对女硕士“遇板砖”略感兴趣。      女硕士幽幽一叹激起“众怒”,网友和专家们纷纷指责该女生不该把名民工看低、不能将金钱和知识等同、不可盲目的追求物质、不应丧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更是有网友称其为“矫情”。为谨慎起见,笔者查找了百度百科:矫情(jiǎoqíng),释义一是“故意违反常情,表示高超或与众不同”;二是“[古]掩饰真情”。仔细研究了女硕士事件(暂且称其为“事件”,虽然事情不大,毕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却找不出其“矫情”所在,但是看出些个人身上都有的故意放大常情,掩饰真的“娇气”。      英雄不论出处,富贵当思缘由。社会客观存在层级区分,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而且正因为合理的层级区分和差别,才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积极进取,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历来就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实。虽然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残留,已为社会视为腐 朽而摒弃,但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却为全社会认同。       在收入和待遇面前,知识是平等的。正因如此,社会并没有将是否“流汗”和“流多少汗”作为区分分工和待遇的依据,毕竟劳动性质和工作环境不同。硕士作为高学历者,虽然工作中难得看到其“大汗淋漓”,但不能说起工作就不繁重、不辛苦,其工资待遇比传统的知识含量低、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农民工收入高正是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体现。否则,作为管理人员的“金领”“白领”工作中流汗最少,甚至常年不流汗,就不该拿工资了。如此下去,还有谁愿意去经历“从小学到硕士19年寒窗苦读”,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呢?“年薪5万”足以让天下读书人寒心。       但是,硕士和农民工不是要表面的劳动性质的区分,而是其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正如网友指出的欧美国家和日本等,一个美国技术工人不仅可以养活全家,还可以让自己的家庭拥有别墅汽车等,其收入甚至比其他职业人士更高。同样,在国内,随着用工趋势越来越紧缺,“农民工”收入不断提高,薪水还要翻番看涨。从事技术含量高、体力投资大的“农民工”不一定、不应该成为低收入群体。        幸福指数不只是要看收入多少,还要考虑实际支付能力和个人的心态。有网友指出,硕士抱怨待遇低,其实是“硕士在城市里发展,对自己的人生期待很高,比如购房、升职等等”,这一点个人比较赞同。“女硕士”之所以有工资低的感慨,也正是以实际收入和生活成本作以及发展压力对比产生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会有。“女硕士”的抱怨更多的是对“十年寒窗”所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与眼前工作境遇和生活追求产生背离后的诉苦和诉求,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娇气”。       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每个人都要调整心态,不能简单追求“人上人”,这是腐 朽思想和人生目标的偏离。事实上,当前社会层级仍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无论是“女硕士”还是“农民工”,经过不懈的努力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提高,完全可以找到更合心意、理想心怡的工作,谋求更高的收入和发展。因此,对“女硕士”们,笔者更愿意以一个大哥的身份去安慰和引导,更多的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指责或者批判,更不能人为的、刻意的制造职业分工、劳动者和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C 发表于 2013-3-3 18:15:06

阅过,现实本如此,何必太忧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女硕士幽幽一叹:不是矫情,更似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