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分数谈高度,不谈指数谈浓度
不谈分数谈高度 不谈指数谈浓度
沈楚
听到一个趣谈,说是几个爱调查的男生在这个本市著名的中学里做了一项不完全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令高个子学生崩溃的成果——成绩的优秀和身高成反比:那些排名前三的优生百分之九十是班级中的小个子!难道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绝对真理。我还立即想到了拿破仑和我国的邓公,也许,上帝就是这样公平,没有给你高个子,那就给你高智商。
在为高个子悲哀之余,我宁可相信孩子这种身高差别部分来自基因差异,更多因为身体透支导致。应试教育下的这些高分生,他们如果在介绍成功经验时宣称:我从来不参加补课,双休日都在休息,回家作业8点完成,按时9点入睡。我就把这当做他们的一种矫情,蒙蔽低分生的一种“战略”,这种经验让低分生彻底绝望:我们悬梁刺股、熬夜做题也只能是望你项背,你太强大太伟大了……我们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在你的头顶俯视你的骄傲。
在超前学习唯分数证书论的今天,你可以先试着去日常感受一下一位中学生的书包重量,然而再去统计一下他们的作业量,还有登记一下他们的上床时间,总体的情况是我们的中学生都是做题铁人,待完成的练习试卷可以给他们缝一床被单。再到部分幼儿园看看,奥数已经在启蒙,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的认知也在同步进行。怪不得那可怜的几个傻兮兮没有提前学的孩子输在小学的起跑线上,老师可能会说:大部分孩子都无师自通提前掌握了,我们的教学不会慢下来等这几个基础弱的。有家长恨不得孩子幼儿园学完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低年级学完高年级课程,小学高年级学完初中课程……以此递进,我们的高智商神童也就比比皆是了。高分的孩子不是在玩耍好奇中长大的,他们是在题海和考试中长小的。上帝真的是公平的——你拔苗助长,透支了身体,收获了高分,难免发育不佳。但是在分数和高度面前,往往家长首选前者。
2013年新年伊始,家长们的注意力终于从孩子的分数和高度转向一个新的指标——PM2.5的浓度,空气的污浊度,据专家说那个2.5吸多了会致癌。以前没听说这个2.5的时候,谁在意过这个空气的质量,只要不是臭的,俺就大口呼吸。现在不行了,我们长知识了,知道空气里的真相了,知道了也就吓坏了:咱们的孩子还在操场上百日冬炼呢,那呼吸除了鼻子还有张大的喉咙呢;放学了,孩子走路回家你放心得下吗,一路的尾气粉尘多么地滋补娇嫩的肺叶啊;最后,当浓度爆表,这个重度污染的城市空气无处干净的时候,我们只好和孩子们共呼吸同命运了,反正都得被2.5,谁也躲不过。据说:口罩开始热销,防毒面具成为淘宝新宠。我相信,在分数和浓度面前,理智的家长当然会选择后者。
我所在的温州据气象专家称2.5的浓度还是不高的,重度污染的天数还是个位数,偶尔的好空气还能评选个“全国第三”,相比北方那些雾霾围城的城市,我们还算幸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空气的安全指数已经随同这个熊市的股指坠入下行通道,为了聚集生活在城里的百万市民的健康存活,确保众生的呼吸基本权利,政府部门在大谈投资增幅金改“温州指数”时,能否多考虑考虑减少工业带来的排放,建设带来的扬尘,GDP指数的增长对生存环境的副作用?今天,我们面临的空气难题其紧迫更甚水与食品。视觉污染要处理,身体污染更致命。
从分数和高度扯到指数与浓度,似乎跑题得厉害,这篇文章我的确没有做好。可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曾经或正在为了分数、指数牺牲了自己,但孩子的孩子的孩子,这个城市的未来的未来,是否还要继续为分数和指数牺牲身体的高度和制造空气的2.5浓度?
神马都是浮云,飘过,只不混个脸熟
这帖很给力,必顶!
俺小小的支持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