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静静》发表在周口日报副刊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静 静
飞鸟
离我租住屋不远,有个馍摊。每天下午四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妪,推着一辆破三轮车,载着满笸箩的热馍,准时把摊摆出来。不远就是一所小学,接学生的家长顺便就能把热腾腾的馍带回家。
老妪接过买馍人的钱,投进笸箩旁的一个小木箱里,木箱四四方方,上着锁,顶端开个一指宽的长条缝,如是硬币,就能听见“叮当”的声响。她左手掀开保温的白色棉被,右手拿着一个不锈钢夹子,从笸箩里码放整齐的馍堆上夹起馍,麻利地放进食品袋里,一元两个。再赶紧盖了棉被,把食品袋扎紧,递给买馍人。老妪满脸皱纹,眼睛倒还明亮,灰白色的头发用几个黑色卡子盘得爽爽利利,浑身上下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学校放学,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扎着两根长辫子,蹦蹦跳跳地来到馍摊旁,口里喊着:奶奶。老妪就笑应着从棉被下摸出一盒奶,递给女孩。女孩接过奶,趴在馍摊旁的一把小板凳上,打开书包写作业。女孩名叫静静,上二年级。她有时也帮老妪卖馍,虽然动作稚拙,但也有条不紊。
深冬了,刚洗的衣物挂到室外晾衣架上,不大会儿,就拖了亮晶晶的冰尾巴。静静穿着不大合体的棉袄,围着条红色的粗毛线围巾,鼻尖和脸蛋冻得通红。冬日天短,旁边卖馄饨的摊子,老早的亮起了灯泡,静静就趁着这光亮写作业。老妪在卖馍的间隙,站到静静北面。每当寒风从北面吹来,老妪就缩缩脖子,用并不宽厚的身体挡着,让静静少受些冷。
听邻居大姐说起这个馍摊,知道了静静的事情。静静的母亲很早去世,父亲常年在外,偶尔寄回些钱。一直是她的奶奶照顾她。老人也有些退休金,但不愿闲着,也可能是钱不够花,就去城郊馍店批发些馍,每天在这里卖。
最近一次去买馍,是静静卖给我的。我望着她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心头泛酸。我给了她一张二十元面值的钱,趁她立着脚尖用棉被盖馍时,我拿着两个馍,快步走了。送给静静的十九元钱绝对不是施舍,再说这点少得可怜的钱也帮不了她什么。
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老妪站在馍摊前看见我,赶忙跑过来,急急地说:“小伙子,你可来了,我们等你一个星期了。”正说着,静静放学了,晃着两根好看的辫子跑过来。她开心地笑了,把我拉到馍摊前。老妪打开盛钱的小木箱,拿出十九元钱,递给我,说:“静静天天念叨这个事。”静静说:“叔叔,那天你走得太快了,一眨眼,人就没影了。”说完,红着脸儿笑。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又感动又难过,想流泪,用力忍住,走了没多远,泪还是流了下来。
cxun81.net 好cxun12.net 神马都是浮云,飘过,只不混个脸熟
俺小小的支持一下。
朴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