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屁”文化
中国文字,细玩味的确很有些意思。比如“屁”与“拍马屁”,原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概念,“拍马屁”之“屁”实指马的屁股,而非人之生理排泄之气。古人买马时,往往会拍着马屁股连声说“好马,好马,”久而久之,马市上的马无论好赖,买马人都会用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夸那么几下马。在马享受着恭维的同时,“拍马屁”一词便应运而生,竟成了“不顾客观实际,刻意讨巧迎合”的意思,最后又演绎成了一种极具技巧的“拍马屁”的文化。
“屁”,不过人之生理本能之作用,本无可厚非。只因气味怪异,故不招人待见,尤在特定场合,令人尴尬,国人皆以“有伤风雅”常唯恐避之不及。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虚伪”症状的一种体现。就如同古代中国文人,对着好端端的梅枝无动于衷,围着一枝畸形梅,挥笔泼墨,吟吟唱唱,却忙得不亦乐乎;放着上好的酒樽不用,偏好用裹脚女人穿过的臭哄哄“三寸金莲”盛酒,曰:关乎“风月”。
据讲,刘玄德与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遇到了刘备一时不憋,顷刻间放了一个猛响屁。窘迫之际,只听身后关羽坦然说道:“诸位莫怪,屁从雨(羽)中来!”关羽话音未落,一旁的赵云急跨前一步,道:“诸位莫怪,屁从云中来!”赵云刚说罢,张飞就叫嚷道:“刚才的一响屁,是飞来的!”于是乎,刘哥便又恢复了常态,继续侃侃而谈,纵论天下。
送走刘备等人后,曹操对部属们说:“刘备的属下,一见主公有个闪失,都争相恐后地抢着承担和弥补,真可谓忠心耿耿。此事要轮到尔等,能办到么?”众人皆忿忿不平:“不就是个屁事嘛?有何难哉!”不几日,刘备回请曹操。席间,曹孟德总算是憋出个小屁。众人早已等候多时,听到“咕”地一声,大将许褚赶忙抢先喊道:“屁是猪(褚)放的!”侍中王郎紧跟着说道:“屁是狼(郎)放的!”曹操一听瞪起眼来,其他人以为曹操嫌自己动作缓慢,皆抢着往自己身上揽,夏侯敦争着道:“屁是蹲(敦)出来的!”“不对!”徐晃大声反驳道:“屁是晃出来的!”荀攸说道:“屁事悠(攸)出来的!”蒋济说道:“屁是挤(济)出来的!”郭图说道:“屁事吐(图)出来的!”曹操听得面红耳赤,正欲发怒。谋士郭嘉不慌不慢地站起来说:“不对!不对!大家说的都不对。”曹操总算松了一口气,暗想,不愧是孤家的高级僚属。但听得郭嘉说道:“屁是夹(嘉)出来的!”曹总彻底晕倒。
尽管这是一则褒刘贬曹的笑话,但从中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中国式的马屁文化已到炉火纯青,尤其讲究技巧。否则,便弄巧成拙,拍马屁过头很有可能拍到马蹄子哦。
有秀才,不幸病死。到阎罗殿报到,恰遇阎王放了一响屁,秀才立即匍匐在地,吟道:“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仿佛乎麝兰之气,依稀乎丝竹之声;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听罢大喜,盛宴相待,另又许他十年阳寿,放回人间。十年后,秀才又奔往地府而来,小鬼一眼认出,上殿忙报:“启禀大王,那个做屁文章的秀才又来了。”这则故事,众所共知,即便你的耳朵早已听出茧子,但不得不佩服这则马屁拍得,真叫做个境界呐。
如今的马屁文化,也讲究与时俱进。局长和科长共乘一电梯,局长放了一闷屁,俗语有云:响屁不臭,臭屁不响。顿刻,电梯内臭气熏人,众皆怒视之。局长故作未见,以眼神示意科长认了此“屁”。看来这科长也是初出茅庐,属“嫩头”的,始终未做声。次日,科长即被免职。有人不解,问:何故?局长“哼”了一声曰:连“屁”大的事都搞不掂,用他何益?笑话虽不足为信,但从局长的这个“屁”中,也说明今日职场,“马屁”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
有中央大员下乡视察“三农”问题,恰遇农人有机械在田间作业,一时兴致,便上去驾驶了几分钟。这台农用机械,从此便“得道”了,被地方上一纸文件“收藏”了,曰:某某领导曾经驾驶过的某某机械。这个“马屁”拍得还就真不是个“地”,据说后来此领导可惜被“双规”了。
“礼多人不怪”,尤其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人们为何总喜欢听溢美之词,这可能需要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类学科共同来综合研究,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互动,确也属人之常情。比如,博文被博友夸奖了,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当然,是人总会过不了“虚荣心作祟”这道坎,我们更多的还是感到这是一份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相互鼓励,所以,许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珍惜,那是属于另外一码子事。但是,社会生活中,尤其政治生活中“马屁”充斥,“屁”文化当道,讲这个社会是健康的就不正常了,讲这个政治生态是正常必是疾不轻了。
留个脚印,证明我来过…… 果断回帖,如果沉了就是我弄沉的很有成就感 嗨,说来说去还是那屁大的事! 留个脚印,证明我来过…… 留个脚印,证明我来过…… 呵呵,屁文化博大精深! 净屁 看帖看完了至少要顶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