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一样活着
像“人”一样活着
——观《飞越疯人院》
作者 八戒笑笑生
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因为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他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发疯”,可他没有反抗,甚至有点兴奋,进入疯人院大门前,他狠狠地亲了一口保安——他看起来对任何陌生的东西永远充满了好奇,并精力充沛。 这让他看起来像个疯子,因为他是成年人。对一个没有精神病的成年人来说,进入精神病院意味着什么,他应该很清楚。可他,全不在乎,心灵透明地像一个孩子,他友好地跟医生打招呼,跟保安打招呼,跟精神病人们打招呼。 他的眼里,让你想起佛门所说的“众生平等”,他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融入了一帮疯子中间。他的眼里没有阶级,没有贵贱,没有高低……有的,只有平等。无论到哪里,你都会发现他的心扉似乎永远都是敞开的。 一个现实的社会,怎么会容忍一个永远敞开心扉的、像孩子一样却又不是完全为自己活着的成年人呢?他真的很“像”一个“疯子”。
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在疯人院里,他像一只“鲇鱼”,穿来钻去,不停地和每个“病友”交流攀谈,即便是其中一个叫“酋长”的“聋哑人”,他也充满热情地不遗余力地和其交流。他让那些“沙丁鱼”一样的病人,重新焕发出了“人气”,让整个院子充满了生机。他带领着他们寻找各种“乐子”,赌博、打篮球、看“虚无的球赛”,甚至组织他们逃出疯人院,去见识大海,教他们海钓。 他的出现,让这些疯人居然都意识到,自己应该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并争取“人”的权利。他激励了他们并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他像一个“导师”,让一帮疯子们朝“人”的方向成长着。
他是一个“行动者”。有了想法,就去执行,不管结果如何,只知道过程中尽力就行。他想搬起沉重的洗漱台砸向窗户,然后轻松逃离病房,但失败了。他说,我做了,不是吗?他想看职业棒球赛,护士说要投票表决,他就向一群疯子寻求支持,坚持不懈,费尽口舌,最终获得多数疯子的支持;他想组织疯子们看看外面精彩的“人”的世界,他做到了,成功地带领他们“越狱”;他想在自己临走前在病房开个PARTY,他做到,成功搞定各个环节,让每个病友嗨到爆…… 他的人生字典里面,好像没有退缩两个字。有的只是“JUST DO IT”。
他是一个现行制度的“挑战者”。疯人院其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治人者”是医院的管理者,医生、护士等,“治于人者”是一群疯子们。“治人者”喜欢“维稳”,医生要像个医生,病人要像个病人,在这个钢混结构的建筑中,最好每个人都像个道具,摆哪里,怎么摆,都任由他们摆布。用他们自以为是的一套方法“治理”着这个疯人院,是的,是“治理”而不是“诊治”。 所以,他们的理念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可以把疯子们当“动物”一样“饲养”着,他们可以把疯子们当“傻子”一样“谆谆教导”着,他们可以把疯子们当“奴隶”一样“任意施暴”着…… 于是,他显得特别地“格格不入”起来,他总是忘记了自己的疯子的“身份”——在一个“正常人”的社会,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的,但他偏偏没有。 他做了“人”所干的事,他影响了疯子,甚至唤醒了疯子,点燃了疯子,他让疯子们忘记了自己是一个“道具”的角色。 疯子们越“人”化,越正常化,他就注定就越被“治人者”“妖魔化”。对“治人者”来说,他的行为显然是“蚍蜉撼大树”。他被“警告”,但依然我行我素;他被“电击”,却反而愈挫愈勇;最终他被“手术”,终于“变成”一个真正的“傻子”。
可他播下的那些“思想的种子”,却在疯子们的体内“生根发芽”了。最后,他的病友——“酋长”完成了他的“遗憾”,搬起了他曾搬不动的洗漱台,砸向了病房的窗户,成功地“越狱”了—— 迎着黎明,走向新生!
果断MARK,前十有我必火! 留个脚印,证明我来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