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的胜利
桃子的胜利——兼论尊严与面子瞿炜 中国自古不乏为尊严、为荣誉、为情谊、为正义、为家国而慷慨赴死的武士精神,这种精神是受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赞赏的,所谓“杀身以成仁”。它的盛行,当自春秋以迄汉初。梁启超在他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即收入了这一时期以来的各类英雄豪杰,包括晏子“二桃杀三士”典故中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武士。梁启超编著这样一部书,旨在唤醒沉默了千年的武士精神,以求国人焕发出振奋的力量。 国人最近对尚武精神的渴望与呼唤,大约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末年,尤其在甲午海战中,中国惨败于日本之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于是一些有识之士,目睹洋务运动的失败,转而求助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彪炳于世的武德,期望以此来唤起民族自豪感,唤起民族奋起之心。其中即以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一书最为代表。梁氏以孔子为开篇(将孔子纳入中国武士之列,乃是期望以儒家精神为统领,将中国武士的道德追求置于一切之首),从“春秋以迄汉初”的史料中收集了所有具有杀生成仁、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武士,来宣扬那些他自认为“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子孙模范”的人物事迹,来表明作者的立场,即如他在自序中所言:“要而论之,则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是即我先民脑识中最高尚纯粹之理想,而当时社会上普通之习性也。”他希望以此来重振中华民族之羸弱性格,抛弃“好死不如赖活”的民间信念,以挽救家国沉沦之危险命运。该书初版于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廿二日(1904年),作为高等小学及中学教科书,由上海广智书局正式出版发行。纵观全书,梁氏似乎并未对中华民族尚武之精神的如何丧失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实为遗憾。而引起我的关注的,是书中亦收录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我常常想起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我从小听闻这个故事,三个武士的死一直困扰着我的心灵。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谏下》:齐国有三位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为功勋而备受尊敬,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因傲慢而失礼,从而得罪了晏子。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 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长幼之序,对内不能禁止**,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搏斗,恐怕拼不过他们,刺杀也恐怕不能击中他们。”晏子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为什么不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呢?”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是足智多谋的人啊!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无勇;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搏杀野猪,第二次又搏杀猛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田开疆说:“我设伏兵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把桃子还给我?”说罢,便拔剑站了起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这样还不死,那便是无勇!”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已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他感到羞惭,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从这个事例来看,他们不仅有勇,而且谦逊,视荣誉如生命。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晏子的用心,正如以上引文中公孙接对晏子的长叹。料事如神般的晏婴只用两个桃子就轻易除掉了三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根本料不到,也正是因了他的手,而轻易铲除了中国人的尊严,解除了中国人精神的武装,从而沦为两千年的奴才。晏子所击中的,正是这三位武士最柔软的部位:谦逊、知耻而重于义。荣耀与知耻到了晏子的手中,便成为了万劫不复的陷阱。 这是桃子的胜利,优雅、智慧而邪乎。 在后世的一些有识之士看来,这三位伟大的武士的死,曾经是值得赞美与同情的,相传诸葛亮就曾作《梁甫吟》,诗云: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唐·李白也在其《梁甫吟》中写道:“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拔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李白引用此典,是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梁甫吟”是古代山东一带流传的民谣,内容就是记述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三大功臣的故事。可见在当时,这一事件还是在民间留下莫大震惊与争议的。 但是,两千多年来,关于《晏子春秋》的这个故事,往往强调的是晏子的智慧,他的智谋正与三个伟大的武士的“鲁莽愚钝”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在当今之世,在世人的眼中,三位武士长期以来反而成为了“有勇无谋”的典型而被嘲笑。在我小的时候,听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被这样教育的。人们往往赞美晏子,而嘲笑三个武士“轻如鸿毛”般的死。 在今人看来,这三位伟大的勇士的死,简直不可思议,简直是无比的愚昧与鲁莽——荣誉真的那么重要么?甚至怀疑,世上真会有这样愚蠢至极的人存在么?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对荣耀与尊严的追求早已丧失殆尽,我们早已不存如何维护自我的荣耀与尊严之心。我们的心被奴化太久了,似乎从没有觉醒过。一旦表现出不妥协的个性,也大多被贬以迂腐的“书生意气”,而且那也只是一种为奴隶的意气。 但,自从我听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小小的心灵还是受到了莫大的震撼,我的心一直不曾平静过,为我的祖先曾有的那一份刚烈、豪情、彪悍与傲慢。 由此我还常常联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据日本的史料记载,有一对叫做左近与内记的兄弟,分别为二十四岁和十七岁,决定要行刺德川家康来为父亲报仇,但形迹败露而被捕。年迈的家康对这两位年轻人的勇气表示佩服,于是赐予他们荣耀的死法,也就是剖腹自杀,而他们最小的弟弟,只有八岁,也要面临同样的命运。兄弟三人被带到寺院准备接受处决,一位在现场目击的医生留下了日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兄弟三人坐一排,等待最后的时刻来到,左近对最小的只有八岁的弟弟说:“等会儿切腹时,从你先开始吧,我希望确定你能正确完成。”因为根据日本武士道,武士切腹后要往前倒,然后死去,才是光荣的,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当刀切入腹中后,人往往会往后倒。年幼的弟弟回答说:“我从来没有看过切腹执行的过程,所以我想先看看哥哥们怎么做,好可以跟着。”哥哥笑中带泪,说道:“说得好,小家伙!不愧是我们父亲的孩子。”兄长们让弟弟坐在中间,当左近将短刀刺进左腹的时候,说道:“看,弟弟!现在了解了吗?别刺得太深,不然你会向后倒,一定要保持膝盖稳定,然后向前倾倒。”内记同样地切腹,也对弟弟叮咛:“你的眼睛要睁开,不然看起来会像一个快死的女人……”年幼的弟弟观察了两位兄长切腹,当两人都气绝身亡后,他冷静地裸露上身,然后遵照哥哥的嘱咐,顺利地完成了切腹。 这个故事记录在日人新渡户稻造的那部著名的《武士道》(宗建新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一书中。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再次被震撼了。日人的表现,往往有过分残忍的意味,而事实上,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早已对武士的精神有着更完美的表现,正如齐国的那三位伟大的武士;正如项羽不肯过江东,宁可独战千军万马。他们都死得壮烈而荣耀,死得极其富有尊严。 我不知道这种为尊严与荣耀而死的气概,是什么时候从我们的血液中流失的,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似乎从汉王朝起始,经魏晋之乱后,就再没有出现过了,尤其到了末日皇朝的满清时代。人们大多继承了晏子式的阴谋,这阴谋每每被冠以智慧的王冠而大行其道,仿佛中国成了一个危险的国度,乃至连正义的事业,也必须依赖卑鄙的阴谋的帮助。 为尊严的死,是值得人们赞美的,就如那三位勇士。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是到处都有的。这样的故事,在先秦的各种史籍中,都有记载,比如患难之人为尊严而断然拒绝黔敖之“嗟,来食”;比如荆轲之刺秦;比如“士可杀不可辱”之古训等。那时的人们,似乎都很轻蔑死亡,看重的,都是个人的荣耀与尊严、家国的荣耀与尊严。但是,为尊严的死,是伟大的,也是可怕的。 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追求荣耀与尊严的精神是不可接受的,因为那些富有血性的、灵魂高贵的、雄性傲慢的人,动不动就不惜以死抗争,又如何能够轻易统治呢?而只有作为奴隶的人,才是受欢迎的,因为奴才的需求是简单的,奴才并不需要荣耀,也并不需要尊严,更不需要正义,他们只要财富与女人。所以两千年来,直到今天,北岛的诗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还能成为著名的警句,而引起亿万民众的共鸣。这究竟是我们的荣耀,还是我们的悲哀呢?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怎么就没有追求尊严了?中国人不是最讲究面子了吗?这面子岂不是尊严的象征么?啊啊,这就对了,尊严在我们的国度,早已沦落为廉价的面子了。什么是面子,那是尊严丧失后的最后一点遮羞的颜面,是作为奴才的面纱。这面子是可有可无的,是随时可以为了一点点利益而放弃的。我们不是常常说,为了什么某某而不得不放下面子的事么?没有人会为了面子而去死的。但尊严不是这样,尊严是高贵的,是超越阶级的,一个农民与一个王子是有着同样的尊严的,为了这尊严,我们是要抗争的,是可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是任何人都必须去维护的,也是任何人都必须对别人的尊严报以敬意的。 中国的武士精神,自从被晏子轻易谋杀以后,到唐朝时,尚还依稀附着于侠士的身上,但那已经沦丧为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再其后,便是连这一点可怜的意气也没有,只能存在于没落文人的笔下,成为在黑夜中飞来飞去的魔幻般的人物,行侠仗义只是一种苟且的精神的寄托。 我常常无端地怀念被晏子谋杀的三位武士的精神。因为,我想,假如中国多有这样的豪杰,这个伟大的民族岂还有被欺侮的历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