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破解平坟复耕难题 平坟10万座复耕600多亩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23日讯大河网报道:(河南日报记者 张靖 李林)截至7月21日,周口市已完成平(迁)坟墓近10万座,实现30万亩耕地无坟头,直接复耕土地600多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和谐破解移风易俗“平坟复耕”难题。 据统计,周口全市基本农田现有坟头350多万个,占耕地近5万亩。而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坟头也越来越大、越建越豪华,死人和活人争地现象日益严重。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农民梁安生说:“坟在人家地里,人家百般阻挠,纠纷不断;在自家地里,占地不说,机械收种也很不方便。” 顺应群众呼声,今年3月,周口市以商水县为试点,开展了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商水县民政局局长李多义介绍,目前,全县亡故人员火化率达到100%,平坟22421座,试点区域6万亩粮田内无坟头。 在此基础上,周口经济开发区和项城、郸城等地也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 周口的做法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是在‘出发点’上,就是一切为群众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复杂’是在‘操作方法’上:讲清一个理、算透一笔账、带好一个头、增加一项补贴、改革一种风俗,一项都不能少。”周口市民政局局长孟庆武说。 ——一个道理需要讲清楚。周口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耕地1250万亩,旧坟占去5万多亩,全市人口1238万,按每年自然减员8万人,新坟不断,长此以往,死人跟活人争地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粮产难保,且田间坟头不利于大型机械耕作。 ——要算的账目得“加”“减”两头说。“加法”,夏秋两季种一亩良田就意味着增收超过1吨粮食、增加千元收入;“减法”,殡葬省去棺木、请吃饭各项费用,算下来能省下七八千元。 ——领导干部带头。在商水县开展平坟的28个行政村里,党支部书记都是平坟复耕的头一户。城关乡大刘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郭岿,平迁自家三代11个坟头时,全村来了400多名围观的村民。事后村民二话不说,三天内平迁了各家坟头。 ——增加补贴惠及于民。从2012年1月1日起,周口居民火化、遗体接送等殡葬服务费用每人补贴600元,全部由财政支付,并免费提供骨灰存放。 ——移风易俗。目前周口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1732座,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有保障性倡导“厚养薄葬”风俗。 商水县东城办事处王道平村党支部书记王来才说:“政府提倡移风易俗,省了地,省了钱,并且补助丧葬费,还有‘红白理事会’帮助,办丧事基本不花多少钱,政府给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据了解,自实施“平坟复耕”以来,周口市未出现一起对抗或暴力事件,未出现上访和不稳定事件。:L:L 真的假的?周口居民火化、遗体接送等殡葬服务费用每人补贴600元,这个好 有恁好嘞事? 你听报纸说去吧,光报喜不报忧,过了这个风头,依然还是土葬,试问没有公墓火花的骨灰安置在何处? 楼主你手拍的痛不痛阿? 日前,河南各地开展的“平坟复耕”试点在近日引起广泛关注。11月8日,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姚中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等26位学者发出联名呼吁书,河南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平坟运动”。 河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彭国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今年年初起,河南省周口、洛阳、南阳、商丘等地市,相继开展平坟复耕。当地官员认为,平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大机器耕作、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 作为最早开展试点的地市之一,截止目前,周口已平迁200多万座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占当地坟墓总数的57%。为了大力平坟复耕,河南周口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据《周口日报》报道,周口下辖的商水县为全力打赢平坟复耕攻坚战,完成平坟复耕任务,实现全县139万亩耕地无坟头的目标。一是抓发动、宣传;二是抓带头;三是抓奖惩;四是抓督导。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平坟复耕作出表率。对不带头、不支持,甚至阻碍殡葬改革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县纪检和组织部门分别给予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取消本人一切评先、晋级、晋升资格,对所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在奖惩方面,商水县拿出一定数量资金作为平坟复耕的奖补经费,对按时完成任务且排名前6名的乡镇视为一类乡镇,给予重奖;不能按时完成且排名后3名的乡镇,视为三类乡镇,在经费拨付使用和干部选拔使用上给予限制。同时,将平坟复耕作为检验干部的主战场,坚持“火线”考察、选拔、使用干部,对于率先完成殡葬改革目标任务的乡镇,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周口的平坟经验在河南省内推广的同时,这一运动也引起了质疑之声。微博认证为杂志资深记者杨桐的网友表示,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起源地,一方面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等为主要平台,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另一方面却又大肆平坟,截断中原文化根脉。不免让人猜测,原来所谓的尊重传统文化到底为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认为,曾在农村推行的所谓平坟造地运动,地没有造多少,对道德人心的伤害、历史文化的破坏,其久远消极影响难以估量。 由26位学者联合签名的呼吁书也指出,祖先崇拜是中国民众最为重要的信仰,作为安葬祖先的场所,坟墓不仅是这一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中国人奉行孝道的终极体现和最基本要求。“平坟运动”严重伤害了民众情感,破坏了中国文化传统,必须立即停止。种种迹象表明,自始至终,这项行动从提议到具体执行方案,都未见民间参与的影子。平坟率100%的背后,是一条“村干部不带头,就免职;教师不带头,就停课;党员不带头,就撤销党籍”,“不主动回家平坟,就用铲车抓坟”的“铁律”。谁都知道,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坟墓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但这般大规模、急速的平坟行动中,这种感情的缓冲区恐怕都不复存在。
尽管政府承诺了补贴政策,但补助不到位,目前多个村租用的公益墓地已经被复垦,由于租地费用相当于一个村一年的办公经费,后续的墓地管理费用的来源正成为平坟之后新的危机。
基于各种不良风气和土地利用现状,殡葬改革的大方向当值得肯定。但一项关乎风俗民情的改革,不管怎样,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操之过急或方法不当就可能适得其反。基于此,这场浩浩荡荡的平坟行动,决策者还需扪心自问一句:平了坟头,民心抚平了吗?
古人尚且知道“偷坟掘墓者,斩立决”,而今,施行坟墓全部平掉的政策,到底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让去世的和现世地老百姓忍受这般的不尊重?笔者以为,平坟复耕,请三思而后行!如果想减少因为殡葬造成的耕地流失,大可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比如新近去世的人,即使已经火化也不允许在耕地中立坟的方式,或者不占用耕地而在自留地的坟可以保留等。 最近,周口市大兴平坟之风,不知道怎么了,中国人自古特别是中原人都有土葬的风俗,老人去世了,入土为安,隆起一个坟头,每当节日,到老人坟前烧纸纪念,表达对老人的哀悼之情,可现在怎么了,为什么要把老人的坟头全都平掉,试想,这样的话,每当节日,我们到何处去祭拜老人?老家人话讲,给老人立个坟头,就是给逝去的老人一个家,一个安稳的住所,平坟之后,老人们得家何在?住所何在?我们做子孙的情何以堪。
更多的是我们几代人的坟冢,可以说就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精神寄托,是我们的祖宗所在,是我们的祖坟所在,是我们的根所在,现在根没了,我们老了的时候,“落叶归根”,我们落向何方?
“祖坟”,几千年来,“挖你家的祖坟”无疑是对人最狠的诅咒,也是古代刑法中最重的处罚,现在正值“**”召开之际,政府却要挖我们的祖坟,我们情何以堪。最绝的时政府居然还要动用挖土机。
平坟,是对我们中原人古老习俗的蔑视,是对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孝”的传统根基的动摇,是对我们道德价值观的巨大挑战。
“平坟是为了恢复耕地,平坟是利国利民,平坟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这些理由,我也懂,我也承认是有好处,但如果不是一些唯利是图的披着“官”字外衣的“官吏们,无序开发,侵占耕地,我们老百姓又怎么可能无地可种,甚至连埋葬祖先的地方都没有?
我们平掉了祖先的”家“,是否也平掉了很多我们内心的东西?平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很多东西?
请相关媒体能予以关注,予以慎重思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