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解剖社会的手术刀
这一把手术刀,解剖社会,更解剖灵魂——读徐迅雷《只是历史已清零》鹤矾
没那么喜欢杂文,也不关心政治和时事,拿到徐迅雷两本厚厚的书,没打算全看。“只是历史已清零”这一题目所透露的沧桑与悲凉,深深地吸引着我,翻开书便直奔这一篇。 作者写的是一年春天,特意抽空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希望能寻到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人的踪迹,或是遥望蔡元培、李叔同、于右任、何香凝、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人的历史背影。让他失望的是,世上已无真正的春晖,今天的春晖,大师们的踪迹已荡然无存,更不必说他们的办学理念、教育理想了。春晖中学,与现在中国大地的任一个应试学校并无两样。作者因此无奈地感叹:“大师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大楼永不倒,只是怕强震。” 这话一下子把我的心紧紧揪起。我当过二十年教师,曾深深为学生的考试升学的压力所苦,为语文试卷中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伤透了脑筋;我也是一个母亲,也曾为女儿永远做不尽的作业,不充足的睡眠而痛心……看到徐迅雷的文字,想起几十年前的学校,名师荟萃,高徒辈出——名师渊博的学识,个性的教学,给学生太多的榜样激励与发展空间;历史发展到今天,老师和学生们倒都做了分数的奴隶……社会该这样发展吗?文明该这样发展吗?所有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分数,那么他们在什么时候发展道德? “江山社稷可以统一,教育文化怎能一统?跟随大众的人,绝不会被大众跟随……”徐迅雷如是说。身为应试时代身兼老师和家长的我,读着这样犀利的文字,忍不住想哭。 文章最后,作者说:“白龙湖畔,有鸟欢唱……用喉咙唱出的歌声,和用心灵自由自在唱出的声音,毕竟是不一样的。”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望。他希望孩子们都能从心灵发出自由的歌声。但这一代孩子似乎是等不到了。孩子的孩子,等得到吗? 于是,就再翻翻,还是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就那么几篇,心中已经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徐迅雷的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社会内脏,直指灵魂的深渊。比如豆腐渣工程,比如三鹿奶粉,比如小悦悦事件,无一不紧扣时代的脉搏,单刀直入地剖析社会病痛,部析灵魂的毒瘤,其文中流露的强烈的爱憎,让人读之深为动容。比如《从〈孔子〉到〈阿凡达〉》,作者是这样批判某些部门试图用政策来控制群众的娱乐喜好、文化倾向的:“凡是老百姓喜欢的,他们就不爽,就要反对;世界电影文化先进一步了,他气不打一处来;民间的电视文化先进一步了,他也气不打一处来……”等等,语言极富个性,措辞激烈,让人油然而生同仇敌忾之情。最后,他深刻地指出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终极顶点,就是闭关锁国,绝不开放,那么,为了你的文化繁荣与昌盛,就赶紧这么干吧!干吧!干吧!”这里,徐迅雷不像当前作家所提倡的那样,不动声色,零度叙事,而是采用反语、反复加呼告,也许是有些现象太阴暗了,他就再也忍不住,情绪激动,语气强烈,让人对某些部门的强迫娱乐,或说是愚民政策,反感到了极点。 徐迅雷并不讲究叙述方式,他看问题总是那么深刻,寥寥数语,一针见血。像《我看见,我不忍》一文,痛斥老人没人扶的反常现象,但他并未把矛头一味指向不敢扶的旁观者,他说:“主要还不是不敢扶者的道德滑坡,而是被扶者陷害他人的道德沦丧。”而且,他还从学校教育开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道德缺失缘于何方:“童心晶莹剔透,师心锈迹斑斑;中国教育如此没落与险恶,你想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那内心要无比强大才行。” 但是,不要认为我们的作家特别喜欢揭露国民的劣根,或是特别喜好揭开社会的毒瘤,暴露血淋淋的伤疤公开展览,以哗众取宠,讨老外的喜欢。读《只是历史已清零》一书,更可以读出他的一片匡扶正义的侠气,和重建道德体系的苦心。比如他热情洋溢地赞扬无私救助小苗苗的潘先生,钱塘江上的“桥坚强”,果断救起小悦悦的陈贤妹……只要他发现,只要他挖掘到,必定要给予细致生动的描绘,以及发自内心的歌颂。揭露只是手段,建构才是目的。 关注民间疾苦,关注弱势群体,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三鹿奶粉、代课教师、地震灾民……无一不关民生民情。像《比地震更长的痛》,揭露唐山大地震之时,某些官员为了维稳,压制地震预报,而造成生灵涂炭的事实,让人看得无比痛心。又如《代课教师的命运交响》,作者为那些一生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无私奉献,到头却被无情“清退”的代课教师高呼不平,而且很客观地指出:“拿那么一点可怜的工资,能在穷乡僻壤、偏远高寒地区几十年坚持下来,这就是合格的乡村教师,哪能用要求城市教师的标准,来要求代课教师?合适的乃是合格的,适合的才会适应,从实际出发,在‘一个教师就是一座学校’的地方,还真不需要博士硕士来教小学。”没有对遭遇不平的代课教师的深深同情与关爱,哪有这一番设身处地的至理名言?…… 本书以思想的锋利取胜,但语言也绝不简单。几乎任翻一页,都有很经典或很幽默的批判讽刺。比如《魂断烂桥》一文,说到通江县耗费120万造一座桥,桥面却不能行车走人,只好种树种菜——“建造一座桥来种菜,可见穷县也有富政府。”一语说尽此间荒诞,让人忍俊不禁。还有,“桥的问题,本质是人的问题。”“只有 ‘塌桥公司’擅长建造烂桥——通常,造桥水平末流,公关水平一流。”等等,一语道破塌桥“机关”,强烈谴责自在其中。像《屠场再现》,写的是各种各样的奶粉事件,毫无疑义,奶粉,及有些食品,在作者笔下,就是毒药,而那“官僚体制”,就是直接的屠刀或杀手了——因为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荐也没用,“官僚体制就像结石一样结实,甚至比结石还结实”……书中好多语言都如这般生动、警醒,堪称“醒世恒言”。
我想我肯定会把这本厚厚的书读完
不错 大家好呀 真正想读有思想书的人少了,有思想的人少了, 这年代真正有思想是比较痛苦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