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降价促销业主维权 撬动限购?
楼盘降价促销,引发已购房业主围攻售楼处“维权”; 各路统计数据纷纷出炉,力证北上广房价出现下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限购政策过于严厉”;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称“采取限购措施遏制房价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组组数字,一张张图片,都在着力描述着同一个事实——房价下跌已从传闻转向明朗。
与此同时,一种担忧“开发商上演苦肉计,意在促使政府松动房政”的声音也开始蔓延,种种猜测引发了人们对“楼市限购令”能否持续的疑惑;为调控房价而生的“限购令”,是否会因为房价开始下跌而松动?一刀切的限购令,其生命力又能维持多久?
一问:售楼处被砸是做戏?
“开发商不会傻到用这样的负面信息去宣传自己”
对于购房者来说,人生最痛苦的事,也许是“房子还没交工,房价却先跌了。”近日来,由于大幅度降价,上海多处楼盘都聚集了众多已购房业主,希望开发商退还房款或补偿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龙湖”等几家著名房地产企业所拥有的楼盘售楼处,甚至遭到了业主的围攻与打砸。
不过在业主围攻维权背后,另一种质疑声音悄然升起,由于维权业主的身份暧昧不明,有网友转而怀疑,售楼处被砸是开发商做戏,用“壮士断腕”的手法,引发公众对其楼盘降价的关注。更有传言表示,通过一番炒作,某开发商迅速回笼资金超过20亿。网络中也出现被砸楼盘引发市民抢购的照片,使得这一猜测显得更加真实。
陈国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
我想,开发商自己砸自己这个可能性不存在,开发商让自己的楼盘降价,可以用来宣传的手段很多,很容易就能把促销的信息传出去。而业主维权发生冲突,这是很大的一个负面信息,开发商不会傻到用这样的负面信息去宣传自己。
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例如购房合同中有与价格相关的条款,六个月或者一年内差价返还之类的约定,否则业主维权很难成功,实际上也没有依据。之前也出现过业主进行维权的事件,例如因为交房时间拖延、建筑质量不过关等原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单纯的以房价下跌进行“维权”,应该说不足为据。
陈宝存(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
开发商自砸售楼处的说法不太靠谱儿。房价高的时候,有人说售楼处里都是开发商自己的人壮声势;如今房价跌了,又有人怀疑是开发商自己搞的鬼。总之房价高低都是开发商做戏,这也是太高看开发商了。
房价下跌之所以在沪杭地区反映得更强烈,与地域经济状况有关。前一段闹得比较厉害的民间借贷危机,对长三角地区确实有一定的冲击。许多投资人的资金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不只是龙湖,其他开发商的楼盘也有降价的现象,这不单是房地产的问题。当然房价大幅降低,对已购房的业主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有维权的反应可以理解,但这样的行为不能鼓励,因为这践踏了基本的契约精神。
二问:限购政策该歇歇了?
“限购政策的目的
不只是降房价”
虽然一系列限购政策已施行一年有余,但房价是“真摔”还是“假摔”,至今仍众口不一。不过即使是这样难以确认的价格变动,已开始让一些楼市看空者担忧,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是否会再次松动。佛山限购解禁“朝令夕改”、南京公积金贷款政策调整等事件的发生,更加深了这种担忧。
“开发商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惨状,表现出房价已经下跌的假象,让政府动摇限购政策。”业主维权消息传出不久,便有颇具“阴谋论”风格的猜测出现在网络之上,如此一来,仿佛是业主维权在撬动限购政策。
陈国强:现在部分地区的房价下调,只能说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从推出相关政策到今年十月,基本上是一年的时间,房价变化了这么一点,不能说达成了调控目标,更谈不上调控已经完成,可以取消调控措施了。
而且,限购政策的目的不只是降房价这么简单一条。房地产宏观政策推出的目的,既是要对房价进行一定的调控,同时要抑制对于房地产的投机倾向,调整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可以说是多重目的,因此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可能真的达到效果。
陈宝存:地方的限购与京沪的限购,其实有一些不同。我们说限购,主要说的京沪,通过强制的手段对购房的资格进行限制。而其他地方城市,其实对限购没有那么大的反应。但其他城市还是有一个限贷的问题,就是通过限制贷款,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影响你买房。这两种调控措施,并不是完全一致。
前两天南京上调了公积金的贷款额度,实际上就是绕开了银行贷款,从公积金这条路上做打算,给了买房人一个选择。原来公积金贷款不够,买不到房的,这下就能买得起房了。
我个人是反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但如果问我房地产政策是否还会持续,那我认为不会放松。
三问:经济之手何时入局?
“限购不要搞出‘堰塞湖’”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还会持续多久?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过与机动车限购相比,房地产限购政策得到了更多群众的支持。据媒体报道,10月公布的一项房地产调查报告显示,67.1%的北京市居民认为限购政策长期化有利于住房市场的发展。
陈国强:限购作为一种行政调控手段,应该说是最快能够达到效果,但绝对不是最佳手段。可以说采用限购政策,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从长远来看,限购必将会被经济手段所替代。
目前,限购政策是政府“用时间换取空间”的方式,就像年初公布的规划,保障房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限购就是要用限制购房者买房的时间,来换取保障房数量的提高,以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格局。
那么房地产市场稳定后,通过行政限购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还是要慢慢转变为通过经济手段,如信贷、税制的应用。同时经济手段也要更有针对性,体现出区别,而非简单的一刀切。
例如我们现在银行提高了房贷的利率,但没有针对各种情况进行细分,应该是首次购房怎么样,二次购房提高多少,以显示出不一样的政策。税收也一样,我一家人自住的房子,税就要收的很低。如果我买第二套、第三套,是为了投资的,那就要收高的税。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抑制投资的调控方向。
陈宝存:今年大家的期望,就是那一千万套保障房。想要抑制商品房房价,就要加大商品房土地的供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现在我们提建设保障房,这个说法是好的,但是建设保障房的钱在哪里?由谁出?承担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商,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如果开发商建的商品房都卖不出去,怎么有心思去建设配套的保障房?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说限购扩容就要不进则退。
限购一再压抑购房者的购房需求,同样值得注意。这就像在搞“堰塞湖”,需求越来越多,但供应不见增加,如果“堰塞湖”一开,那将有多大的影响?
所以限购不要搞出“堰塞湖”,还要从加快商品房土地增长入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实现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不可能得到保障
开发商能维权不?
3月,远洋一方业主维权;5月,首开常青藤业主维权;9月京贸国际城业主维权;10月,中海御景熙岸业主维权……2011年,赫然已经成了“业主维权年”,原本降价对于购房者是件好事,为何维权突然就成了降价的双生子?
一切的根源还得从高企的房价找,毕竟几百万的房子,房价稍微跌跌就会让购房者损失数十万,这样的损失,比股市暴跌还要“伤不起”。
为了几十万的损失维权,似乎合情合理,可若是业主“维权”真的名正言顺,我们恐怕还要遇上规模更大的“维权”——数以亿计的股民,都要聚集到交易所“维权”,比起购房人来说,他们的损失早已持续了几年。
说到底,“维权”合理与否,其关键点还在于,业主到底维的是什么“权”?若是维护的是“投资可以包赚不赔”的权利,契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天底下可没有这样的道理。试想,如果房价涨了6000,开发商拽着业主来维权,又该孰是孰非呢?
不过在利益面前,道德准则的效力实在值得怀疑,“流着道德血液”的开发商,不妨顺水推舟一番,宣布今后的购房合同中,都加上“价格保护”的条款,估计会销量大涨,卖不出去的房子,也会成为旺销楼盘。
:victory::victory::victory:帮顶 房子这下子是要降了吧。 真的要降了么?还是真的要降了? 房子应该完全市场化,有升有降才正常。不要怕开发商破产老百姓住不上房,离了杂屠户不能连毛吃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