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 发表于 2011-10-14 17:16:49

太康县摄影协会第一届采风活动

太康网讯: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太康县摄影协会于10月13日一行12人乘车前往太康县谢安故里、白坡寺、吴广塔、寿圣寺塔等风景区采风。 
摄影迷们纷纷端起手中“长枪大炮”,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拍下心中最美的画面--银城太康。
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641121zC3W.jpg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656351s69l.jpg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656521dA8s.jpg老冢谢氏陵谢安故里是政治家、军事家、名宰相称谓于一身的谢安祖籍地,是阳夏谢氏一世祖、谢安曾祖父、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居葬地,据墓碑(明代谱系石碑)记载 “……谢缵墓地南北长三十二步余,东西阔三十步许,柏树三十二株,去县西南三十五里老冢迤西,临山面水,竹笣松茂,凿宅置院,蔑以加矣。肆今子子孙孙,不惟庶矣,而且富焉;不惟富矣,而且寿焉。达士屡见,伟人辈出,是亦阳夏之世家也。 古里现存有汉代铜盒、陶罐、陶盆,浇花井等,这些文物对研究铜冶炼铸造、陶器等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有谢氏晋代的墓葬、宋碑、明代谱系碑和大唐广明元年木、本、水、源《谢氏族谱》,特别大唐广明元年的木、本、水、源四部《谢氏族谱》,是世谢总会、国家图书馆族谱文献中心公认 “谢姓最早唯一的《谢氏族谱》”,对研究谢氏源流、世系、宗族文化有着很高的重要价值。为谢氏源流、世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太康县谢堂行政村是谢氏寻根问祖之地,近年来海内外谢姓来谢家堂村朝拜祭祖者络绎不绝,谢缵墓是谢姓现存最早的墓,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658491C06T.jpg五代十国时期,在京城里,有一白姓郎中,自幼得仙人传授,医术精湛,有妙手回春的本领。由于他性情刚直不阿,不会逢场作戏,在一次行医中,得罪了朝中的一名官员。为避灾祸,他带领家眷连夜逃跑,白郎中一家慌不择路,走到了距京城很远的太康县地界。他们思考再三,不敢在县城居住,就往县城的西南方向走去。大约走了有四、五十里路的时候,一片方圆有七、八十亩的碧水洼地拦住了去路。白郎中一想,走到何处安家呢,天意挡路,就在这搭庵做饭,居住了下来。

为了生存,白郎中在洼地的高处开垦了土地,种了庄稼,解决了温饱难题。在他闲暇之余,就又重操旧业,走村串户,悬壶济世,为附近的农民把脉问诊。白郎中不为钱财,热情周到,很快就在当地名气大增。

时间久了,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都来找白郎中医治。总让大家别扭的是,看病光说去找白郎中,就不知道他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在白郎中居住的洼地旁边有一大土坡,白郎中姓白,有洼有坡,一有心人就给白郎中所在的地方起名白坡洼。

白郎中心底善良,救治了许多疑难杂症的病人,大家对他奉若神灵。在白郎中耄耋之年时,来白坡洼看病的人还是乐绎不绝。白郎中一生行医,最后积劳成疾,无疾而终。

在他下葬之日,送殡的队伍排起了长队。安葬好白郎中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就在此时,晴朗的天空打了一个霹雳,下起铜钱大小的雨水,人们不得不离开白郎中的墓地。等大家都散了的时候,大雨突然停止,一道亮光自下而上,只见白郎中乘坐一条金龙,上天而去。

事后,白坡洼的张富人,为了纪念白郎中,就在白坡洼旁建了一座寺院,取名白坡寺。

寺院建成后不久,有天晚上,张富人得了急病,家人忙套上用6匹骡子拉的大车,送张富人去县城看病,在路上,遇见三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搭便车。家人开始不同意,这三人死缠烂磨,家人实在无法,怕耽搁张富人的病情,就勉强同意了。这三人坐上车后,家人明显感到6匹骡子拉的很吃力,行走缓慢,当走到白坡寺门前时,6匹骡子累的通身是汗,再也走不动了。

家人无奈,就催促那三人下车,三人下车后,就听见很响的铁器碰撞声。家人一看,当时就吓愣了。原来那三人是三尊佛像,这时车上的张富人顿感轻松,病一下全好了。张富人认为是这三尊佛像救了他的命,就把佛像留在了白坡寺。

新中国成立后,在破“破四旧,立四新”的浪潮中,那三尊佛像当作旧文化被砸碎了,至今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05218T0T.jpg采风团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1351W00Q.jpg逊母口胡辣汤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1551328q.jpg逊母口吴广塔小吴塔又称吴广塔,该塔位于县城西逊母口小吴村内。塔高14.8米,系六角实心的六级砖塔,建于清乾隆年间,一、二两层为束腰式塔檐。余为仿木结构式样出椽头塔椽。四、五层有佛龛,龛内均有瓷佛,共计12尊。上为宝瓶式塔刹。该塔建筑技艺较为别致,属民间地方手法,在诸塔建筑中较为罕见。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6131ZGmh.jpg
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6581Z74p.jpg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72112NGH.jpg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8041zhhF.jpg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83511us2.jpg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9291p5bG.jpg逊母口火车站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09591Qh9J.jpg逊母口化肥厂http://www.tkw.cc/attachments/2011/10/1_2011101417121011Si4.jpg高贤塔建在高贤的寿圣寺遗址上,所以又叫寿圣寺塔,位于太康县城西北20公里的高贤集。它为明代建筑,是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高28.3米,平面呈六角形,上有一宝珠塔刹。第一级面宽3.8米,南面正墙除第七级外均有真门,每层檐下都饰有砖雕斗拱,塔身共饰石雕佛像211尊、石碣14块。
高贤塔在明弘治年间,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小城堡的郑俊,在高贤集做生意,并常年住在高贤集。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游到该寺院,看到寺院里殿堂破败得不成样子,他许愿说:“我以后如果发了财,就把这寺院恢复起来。”经过他21年的努力经营,果然发了大财,为了还愿,他从明正德13年7月(1518年)开始修整寺院,建后殿5间、观音殿3间、天王殿3间、伽蓝祖师殿6间、钟鼓楼1所、僧房数间,并在寺院东南边增建楼阁大实心砖塔两座,且一大一小。大的七层六角高28.3米,除底屋和顶屋外,每个转角上悬挂风铃30个,无论刮哪个方向的风,都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身上还刻有石雕佛像211尊。在大塔西50米远处,还建有一座小塔,1858年清政府因防止捻军经过这里被扒掉,用塔砖修建了高贤集的4个寨门。
  据说寿圣寺塔只在春秋天里修,冬夏不建,是因为当时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天太热或太冷没法干。另外,建塔的资金用完后,也不得不停下来去“化缘”,筹到一定的钱财后,再接着建。就这样,前后用了13年的时间才完工。

阿祥 发表于 2011-10-14 17:21:21

{:soso__12481708424671166199_3:}

影子 发表于 2011-10-14 18:10:33

很不错呀!

夏天的雪 发表于 2011-10-14 19:00:14

活动不错!照片有点少!

七彩之帝 发表于 2011-10-14 19:10:13

看到你们的采风活动作为太康人都应感到莫大的欣喜和内心的快慰。太康的人文景观已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它又在诉说着当政者的漠然、无知。

永恒的爱 发表于 2011-10-14 19:38:13

不错,顶了,记录昨日的辉煌和沧桑,值得太康人骄傲的治本,希望明天更辉煌,加油太康:victory::victory::victory:

养猫的老鼠 发表于 2011-10-14 20:48:42

攒钱买单反

李志正 发表于 2011-10-14 20:49:40

美啊:lol

ABC 发表于 2011-10-15 21:36:53

照片是有点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康县摄影协会第一届采风活动